文化误读
文化误读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308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语言学、文化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863篇;相关期刊252种,包括文教资料、文艺评论、电影评介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9中国传播学论坛暨第三届全球传播论坛、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等;文化误读的相关文献由318位作者贡献,包括范司永、高慧、乔春华等。
文化误读
-研究学者
- 范司永
- 高慧
- 乔春华
- 余蕾
- 刘燕
- 肖贤彬
- 邹威华
- 任宋莎
- 傅守祥
- 吴军超
- 吴鸿志
- 周波澜
- 宋媛媛
- 寇洋
- 廖桥英
- 张天骄
- 张雅伦
- 张露
- 朱柳
- 李宝玉
- 杨健平
- 杨文超
- 梁海波
- 梁艳
- 殷淑文
- 游曼
- 王丹
- 王宁
- 王潇
- 管新福
- 聂晓红
- 蒋瑛珺
- 蒋雯
- 蔡艳明
- 袁丹
- 袁立坤
- 谢华
- 贾未舟
- 邵志华
- 邵艺楠
- 郑红霞
- 郭晓莹
- 陶振孝
- 高丽丽
- 高巍
- 黄力平
- 黄海翔
- Kou Caijun
- 严婷婷
- 乐黛云
-
-
董亭亭
-
-
摘要:
朱光潜评价陶潜时提出的“静穆”说是对尼采阿波罗日神“观照”的一种文化误读,不过这种误读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在阐释学“视界融合”视域下,“静穆”说形成了由阐释对象、影响者和接受者构成的三重视界重叠。从朱光潜学贯中西的学术理想和自身的性情、文化人格进行分析,可对朱光潜的“静穆”说误读现象做出合理阐释,进而在一个更大的阐释循环内,肯定朱光潜为中国文论融汇中西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做的贡献。
-
-
李帅;
姚卉紫
-
-
摘要:
中国传统神话作为中国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演变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神话元素转化的过程中,西方仍以“东方主义”来诠释,造成了部分的文化折扣以及文化误读现象,违背了中国传统神话“走出去”的初衷,不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此文旨在分析好莱坞影视作品中对于中国传统神话元素的运用以及存在的文化误读等问题,研究西方视角下的中国传统神话,寻求中国传统神话跨文化传播的路径优化。
-
-
王芷茹;
潘曦阳
-
-
摘要:
纪录片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亦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国家形象构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过去传统纪录片通常会以电视媒体作为首播媒体,而近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纪录片脱离电视平台、把新媒体平台作为主阵地,这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也对国产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为背景,通过梳理当前国产纪录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试图探索国产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中外文化对话的可能性以及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
-
-
刘九茹
-
-
摘要:
文化误读是指在跨文化背景下,对异域文化的错误解读。跨文化背景下误读不可避免,译者的误读必然导致误译。艾尔萨·威斯所翻译的《黄帝内经》享有良好的声誉,但其中的文化误读现象也时有出现。结合吴连胜、吴奇父子的《黄帝内经》汉英对照全译本举例分析了艾尔萨·威斯在《黄帝内经》英译本中对中国政治文化、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误读造成的误译,旨在提醒国内译者在中译英过程中注意避免表达中的文化误读。
-
-
薛嘉欣
-
-
摘要:
世界文学本质是一种传播、翻译和生产的方式。唐诗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外译与传播的过程。为推动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中国学者需要以文化相对主义对抗世界文学评价体系中的欧洲中心主义思维定势,运用异化翻译策略应对外译过程中的文化误读现象,采用诗乐结合等跨媒介手段扩大受众群体。本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古典诗词更好地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
-
徐宸畅;
吴开源;
王奥;
陈奕池;
曾译漩
-
-
摘要:
美国迪士尼将中国传统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进行多次翻拍,但在此过程中,由于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误差,影片中在引入文化符号、进行台词翻译时出现了误读和异化的现象。本文对 1998 年动画版以及 2020 年真人版《花木兰》电影总中涉及的对中国传统女性形象误读的要素举例说明,并对台词异化进行总结归纳并深入分析,探究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
-
张宏凡
-
-
摘要:
一、研究缘起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讲述中国故事也进一步成为西方在东方市场扩张的重要选项。但由于东西方在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他塑”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出现了文化误读现象。此前在中国内地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就因文化误读导致其票房惨淡、口碑下滑。影片中存在有争议的内容,引发大量中国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吐槽,一系列热搜话题也层出不穷。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关电影的巨大争议引发了中国网民对其中诠释的中国元素、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很多历史、科普、电影博主开始对影片中的争议点进行详尽考证,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众多中国网友对以花木兰为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重拾兴趣,主动参与讨论。无论是“木兰妆”还是“福建土楼”,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再次焕发生机,以新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在此视角下,《花木兰》抛开其存在西方偏见与文化误读的一面,实际上也推动了社交媒体平台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毫无疑问,后者是值得肯定的。
-
-
方汉;
吕金卉
-
-
摘要:
纳西族民族文化成为大众传媒极其重要的表现内容之一。大众传媒以民族文化为内容载体,一方面以传播民族文化为目的,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被大众传媒建构成商品,获取资本利益,造成文化折扣。为此,纳西族当地政府部门与文化精英应勇于承担本民族文化传媒化的责任,减少文化误读现象,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
-
-
张晓艳
-
-
摘要:
美国华裔作家黄哲伦的《蝴蝶君》以现实中真实发生的案件为创作背景,结合作曲家普契尼的著名歌剧《蝴蝶夫人》,用细腻的笔触和繁杂的叙述将现实与虚构、事实与想象杂糅,讲述了法国外交官伽里玛和中国京剧演员宋丽玲爱恨交织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以茶开始,背后却反映了西方男性对东方文化的幻想和自身所惯有的后殖民傲慢而导致的文化移情及文化误读.
-
-
傅守祥;
袁丹
-
-
摘要:
本文围绕迪士尼1998年动画版《花木兰1》、2004年动画版《花木兰2》、2020年真人版《花木兰》展开比较分析,指出在处理跨文化素材时,特别是面对异国文化传统,迪士尼的改编暴露出一种滑坡式的话语共谋——从积极、善意的包容性解读到排他性误读.真人版《花木兰》在银幕表述与文化诉求之间的多重错位,再次说明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过程中存在多层面的障碍,而创造性的善意正读才是增进了解、化解文化隔阂、减少文化误解的正途.
-
-
Kou Caijun;
寇才军
- 《第十三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中国"大国崛起""文化自信"的新形势要求"对外中国文化教学"的新发展.旨在文化沟通的"对外中国文化教学",不应只是中国文化常识和中华才艺的普及性外宣,而应该以文化差异为基点、以跨文化交际为语境,在国际汉学、中国学的既有研究基础上,突出"文化误读"的症候式"会诊",培养中国文化的积极释读者和中介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