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24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05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2688篇;相关期刊880种,包括学习与探索、读书、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丝绸之路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中国翻译理论研究高层论坛等;世界文学的相关文献由208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宁、刘洪涛、杨武能等。

世界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05 占比:47.05%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37%

专利文献>

论文:2688 占比:52.58%

总计:5112篇

世界文学—发文趋势图

世界文学

-研究学者

  • 王宁
  • 刘洪涛
  • 杨武能
  • 张珂
  • 林晓霞
  • 殷国明
  • 乐黛云
  • 张隆溪
  • 曹顺庆
  • 谢会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二磊
    • 摘要: 爱伦·坡在19世纪40年代与纽约文学民族主义组织“青年美国”的短暂结盟和他对新英格兰诗人亨利·朗费罗的严厉批判,常被视为其主动建构美国民族文学的力据。事实上,在这两个看似独立、实为密切关联的事件中,爱伦·坡与前者的交好和与后者的交恶并非以铸造美国性、凝聚民族认同和构建民族叙事为鹄的,而是源自于个人利益的驱使、对公平竞争的坚守和对美学原则的捍卫。就民族与文学的关系而言,爱伦·坡批驳美国19世纪主流文学唯民族主题的狭隘性,将“整个世界”视为“唯一合法”的创作舞台,展现出他对世界文学与人类共同命运思索的高瞻意识和博大情怀。
    • 王宁
    • 摘要: 在当今的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世界文学已成为一个饱受热议的前沿理论话题。歌德作为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一,率先在西方的语境下将世界文学概念化。但是长期以来,在国际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却是欧洲中心主义以及其后的变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后来由于美国的崛起及其综合国力的强大,欧洲中心主义演变为西方中心主义。甚至在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领域,西方中心主义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反西方中心主义的尝试一直没有间断,在西方有比较文学学者佛克马,在中国则有鲁迅。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在中国的语境中讨论世界文学的一个目的就在于大力在海外推介中国文学,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文学版图上的西方中心主义格局。
    • 王璞
    • 摘要: 在安德烈·纪德看来,旅行文学俨然是一种与异乡新人类在文本和文化政治层面的邂逅。作为20世纪中国革命旅行文学全面研究的一部分,本文在中国革命作家和知识分子的一系列游记作品中探索了他们与苏联人的邂逅,并试图将这些相遇置于20世纪上半叶苏联游记的全球谱系当中。
    • 初金一
    • 摘要: 中国80年代一般被视作以面向西方世界和现代化为主题的时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俄苏文化在中国影响的终结。对于80年代的中国作家来说,50年代以来形成的具有俄苏特色的社会主义世界性文化依然持续性地塑造着中国文学。本文从80年代中国先锋派诗人对俄国诗歌的阅读,来管窥全球社会主义文化在80年代的新方向。
    • 刘柳
    • 摘要: 《什么是世界文学?》是当代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大卫·达姆罗什论述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本文从世界体系论的视角重读《什么是世界文学?》,从世界文学的民族维度、世界维度与国家战略维度切入,系统考察反体系运动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联系。本文认为,反体系运动与美国重新提出并阐发世界文学之间存在重要的关联,美国国内和国际上的反体系运动是促使美国倡导世界文学的重要动因,而世界文学也在政治层面上起到了缓解反体系运动所引发的国内和国际矛盾的作用,并成为美国实施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文化工具。《什么是世界文学?》对于世界文学的阐发深刻展现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普遍关系,也引发学者思考应该建构怎样的世界文学
    • 高方; 黄可以
    • 摘要: 法国当代学者爱德华·格里桑从马提尼克特有的地理样貌出发,对世界文化格局进行了新颖而独特的描绘与构想,阐发出“群岛思想”和“关系诗学”,在此基础上对世界文学空间进行探讨与分析,从群岛语言、共同言语和文学作品在发生地和世界文学空间之间构建的联系出发,提出一种“全-世界”的总体文学新模态,为世界文学的思考带来启示。
    • 朱建国
    • 摘要: “民族国家文学”观念的提出与分析框架的建立,给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但也应该看到,“民族国家文学”的基本理念以及内在逻辑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与盲区。“世界文学”观念与理论的再次兴起,是很好的对“民族国家文学”观念进行反思的契机,能够在新的路径下,重新审视并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民族国家问题。借助“世界文学”的相关理论,可以重构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叙述,重新明确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与经典作品,并重新理解现代中国作家的主体性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创造性,重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话语体系与主体意识;同时,还可以有效排除“民族国家文学”观念与分析框架的视野盲区,扩大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视域。
    • 朱安博; 贺时纬
    • 摘要: 世界文学概念近年来持续受到关注,文章从莎剧中的圣经典故翻译切入,论述莎剧翻译在世界文学作品的流通过程中的跨文化价值。莎剧作为世界文学经典,不断被翻译、改编、上演,形成具有活力的复数“世界文学”,兼具权威性与经典性。圣经典故注释作为梁实秋莎剧汉译本中独特的副文本因子,是联系作者、译者、读者的重要枢纽,在跨文化的翻译研究中不容忽视。文章从世界文学的视角,对《文星丛刊》版中的圣经典故注释所体现出的功能价值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梁译莎剧通过对圣经典故注释这种跨文化阐释的策略,对莎剧进行世界文学经典的重构。
    • 邵璐; 周以
    • 摘要: 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当下,将民族文学置于世界文学语境中考察促成了文学研究的"世界"转向。通过梳理美国出版余华作品的副文本材料,文章探讨了世界文学背景下美国出版方针对中国文学采取的副文本策略,以及相关策略下目标语读者对翻译作品的接受状况。企鹅兰登书屋主要采用了强调地域他者和诗学共性两种策略以呈现余华英译作品,使其参与目标文化市场流通。对读者接受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上述策略基本符合目标读者群对余华作品的期待视野。余华作品在美国的成功译介揭示,在促进翻译文学在目标文化市场的有效传播方面,副文本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 杨明明
    • 摘要: 作为当代最富争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卢卡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在世界文学发展进程的大背景下对欧洲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现象进行了宏观审视与微观分析,体现了文学是人学、人道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思想。卢卡奇将现实主义视为一切伟大文学的基础,他特别关注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并在自己的论著中以世界文学的眼光和比较文学的方法,对诸多经典作家的创作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与解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