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3篇、专利文献4415篇;相关期刊166种,包括东岳论丛、齐鲁学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相关文献由24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经建、宋剑华、赵学勇等。
20世纪中国文学
-研究学者
- 杨经建
- 宋剑华
- 赵学勇
- 潘水萍
- 汪树东
- 刘勇
- 李永东
- 杨联芬
- 樊星
- 皇甫风平
- 陈国恩
- 陈思和
- 黄修己
- 万晓高
- 万莲姣
- 刘新锁
- 刘海洲
- 刘英利
- 姚晓雷
- 张卫中
- 张宝明
- 李卫东
- 李明
- 李继凯
- 李茂民
- 杨庆东
- 杨荷泉
- 樊骏
- 毛丹武
- 王又平
- 王家新
- 甘元琼
- 胡俊飞
- 胡景敏
- 范家进
- 贺桂梅
- 路文彬
- 金岱
- 陈辽
- 马云
- 马立新
- 黄曼君
- 丁帆
- 丁智才
- 丁虹
- 万莲子
- 于宁志
- 于文夫
- 仲红卫
- 伍方斐
-
-
朱建国
-
-
摘要:
“民族国家文学”观念的提出与分析框架的建立,给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但也应该看到,“民族国家文学”的基本理念以及内在逻辑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与盲区。“世界文学”观念与理论的再次兴起,是很好的对“民族国家文学”观念进行反思的契机,能够在新的路径下,重新审视并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民族国家问题。借助“世界文学”的相关理论,可以重构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叙述,重新明确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与经典作品,并重新理解现代中国作家的主体性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创造性,重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话语体系与主体意识;同时,还可以有效排除“民族国家文学”观念与分析框架的视野盲区,扩大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视域。
-
-
田刚
-
-
摘要:
孔范今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中国现代的“文学史”现象,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是如何才能算是回复到或者说把握住了对象及其意义存在的本真性;二是为什么近百年内在文化、文学乃至学术观念的历史发展中会数次发生自我否定性的反复回旋的现象。正是以“落后”于同辈的学术建构姿态,孔范今开始了在思想和学术上的“文化苦旅”,以独异的声音和卓越的学术成果引领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潮流。
-
-
龚宏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类学、考古学研究的流域转向,文学与流域文化的关系引起学界的关注.依据中华文化"多源说"观点,中华文化发祥地分布于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以及辽河流域文化区等四大流域文化区.以流域为地理空间,通过流域文化的探讨既可以呈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对文学产生的作用,又可以对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探究做以整体性的阐释.
-
-
石佳
-
-
摘要:
革命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变革运动.对于20世纪的中国社会与文艺领域而言,"革命"所起到的深刻影响和革新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世纪以来,"革命"一词在这百年中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与文学的底色,也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话语传统.本文试图从"革命"一词出发,探究"革命"作为一种话语形式自身的演变,以及在这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革命"一词的洗礼,进而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样貌与发展方向.
-
-
唐小祥
-
-
摘要:
“物性”是文学抒写的一个重要维度,对文学的人性描写具有平衡和矫正的功能.由于受到“新民”、“立人”、反帝反封建等启蒙与革命目标的规约以及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表现出重人性轻物性、重写人性之恶轻写人性之善的特征,导致整体上缺乏和谐的美感与灵魂的深度.现代以来的郁达夫、沈从文、汪曾祺以及新世纪的刘亮程、李娟等作家,在文学写作如何臻至“人性”与“物性”的辩证这一艺术难题上的实验,为检讨和解释新文学百年历史中那些反复纠缠的现象、思潮、话题和论争,透视当下文学写作现场的病相,激活“古代文学”“人物不分”的写作传统,乃至“超克”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精神危机,均提供了有意味的参照.
-
-
连悦羽1
-
-
摘要: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于1936年出版,出版后立刻在美国引起轰动。1939年,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掀起观影狂潮,斩获多项大奖,成为好莱坞古装戏的巅峰之作。1940年,该电影被引入中国,在当时的“孤岛”上海放映,引起热烈反响。同年,在观众强烈的阅读原著的需求下,傅东华先生翻译的《飘》在中国大陆出版。之后数十年来,无数中国学者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翻译和不同程度的改编,《飘》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也随着时代变迁经历了一番起伏跌宕,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它们都给当时的中国和中国读者内心留下深刻印记。
-
-
左凡
-
-
摘要:
不同历史阶段,文学社会化与人个化的命题一直体现于作家的书写中,表现个人思想与迎合主流话语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矛盾,个人化书写直到80年代才大量出现.本文分析了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的个人化书写的边缘处境及原因,反思90年代后出现的"个人化"写作热潮在新时期的开拓前景,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的"社会化"与"个人化"的问题,以此为源,思考"个人化"写作在21世纪应当如何继承传统并且有创新性地跨入新的时代.
-
-
赵学勇
-
-
摘要: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红色经典",是在延安文艺的体制规范与思想题旨中孕育生成,经由"十七年"文学在史诗叙述与美学范式等方面的践行,从而对80年代后的文学批评与艺术审美产生一定影响的特定文学评价体系。其中,"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的叙事作品,被广泛纳入"红色经典"的范围之内,如"三红一创""保林青山"等。就文学题材而言,农业题材与工业题材的作品极少进入"红色经典"的视野;就时间界定来说.
-
-
孙先科
-
-
摘要:
编者按:五四文学以来对西方文化的径取直追,形成了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模式,这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古典倾向,即使有,它们也经常处于一种不引人注意的状态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古典"倾向始终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存在,并以其特有的审美品格对现代和当代的作家、作品施以影响。新世纪之后,"纯文学"写作发生新的变化,"古典"的种种美学原则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
-
-
张岩泉;
李御娇
-
-
摘要:
20世纪中国文学充满了形态各异的矛盾运动及张力结构,文论与创作之间正面意义与负面效应交相有之的繁复互动便是具体表现之一.其中“超前与滞后”的双向关系影响、制约着创作和理论批评健康合理的成长,“亲和与疏离”的间歇起伏形成了文学思潮既平衡又失衡的发展趋势,文论“失语、失态与失范”的状况既是这一时期文学持续久远、愈演愈烈的严重症候,同时也深度参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演变,生动地诠释了文论与创作“促进与促退”的复杂的历史面貌.
-
-
-
-
-
-
-
- 中国银行惠州分行
- 公开公告日期:1999-08-18
-
摘要:
本发明是解决微机跨越2000年世纪过渡问题的方法,其特征是把微机跨越2000年扩展卡通过I/O插槽接插应用于微机通用总线上,该卡有一存储器存储程序和数据,其存储内容的全部或部分符合微机启动时,自动将控制权转移至该卡上的规则,该程序是用于解决微机跨越2000年过渡问题的程序,该程序可使扩展卡在机器启动之初获得控制权,对CMOS内容进行监控并自动进行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过渡。本发明能根本解决微机跨越2000年过渡问题,通用性好、成本低、使用简便。
-
-
-
-
-
- 于超英
- 公开公告日期:2000-10-04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千年世纪钟,它包括壳体,壳体上镶嵌有五个电子钟,分别为本世纪计时钟、世纪之交计时钟、下世纪计时钟、倒计时计时钟、下世纪正常运行计时钟;上述时钟由时钟信号产生电路和电脑芯片控制,电脑芯片分别与时钟信号产生电路及时钟相连,电源与电脑芯片、时钟信号产生电路和时钟分别相连。它是一份跨千年的纪念性品,它满足了众多有识之士对本世纪流逝的留恋和对下世纪到来的渴望,这一切都在这五个电子钟得到完整的记录,从而给人们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