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传统
文学传统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581篇;相关期刊624种,包括国际论坛、读书、西湖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文学传统的相关文献由1430位作者贡献,包括姚文放、易丽君、南帆等。
文学传统
-研究学者
- 姚文放
- 易丽君
- 南帆
- 姜广平
- 陈思和
- 林树明
- 樊星
- 段崇轩
- 陈军
- 陈继会
- 何志钧
- 刘献彪
- 吴义勤
- 周建基
- 张炜
- 徐则臣
- 朱德发
- 李志斌
- 李浩
- 李遇春
- 李金坤
- 杨献平
- 梁鸿
- 欧阳友权
- 莫言
- 董洪川
- 许总
- 许结
- 陈伯海
- 陈剑晖
- 陈平原
- 雷达
- 颜同林
- 马宏柏
- 高旭东
- S·汤普森
- 丁尔纲
- 何乃英
- 余华
- 刘介民
- 刘卫英
- 刘慧
- 刘涛
- 刘立辉
- 刘醒龙
- 刘锋焘
- 古远清
- 吉狄马加
- 周新民
- 唐艳琳
-
-
王光和;
刘维佳
-
-
摘要:
胡适的现实主义文学观是杜甫、白居易以及元稹等人之文学观念的清醒延续,尤其是白居易“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文学主张对其影响深巨。但西方体验对其文学观的形成也同样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开阔了其阅读视野,深化了文学体验,丰富了理论储备,使其文学观念产生了新变和质变。进化史观、实用主义哲学、近现代欧美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人道主义、“易卜生主义”等丰厚的西方文学文化资源有效充实并强化了他早期所接受的中国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观,使之逐渐凝结成一种中西连通、古今交融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在新文学的初创时期发挥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
-
吴义勤
-
-
摘要:
胡学文的长篇小说《有生》包含丰富复杂的经验性和体验性内容。小说在日常语境中还原性地呈现漫长而沉重的中国现代历史经验性图景。作家以个人经验、历史记忆、民间生存和世俗生活为根基和方法,深入发掘人物的生命体验,将历史隐含在生活和生命场景与细节体验中,使乡村历史经验与生命体验在更深层联结。小说对中国乡土叙事经验、现代主义文学经验和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经验的汲取,有效地传达了中国现代历史经验和百年国人的生命体验。
-
-
汤天勇
-
-
摘要:
刘醒龙在文坛纵横近40年,创作贯穿于新时期文学和新世纪文学两个阶段,将写作、编辑与书法汇成一统,已然成为当代文坛具有标识性的代表作家。刘醒龙以现实主义为文学精神和创作方法,坚守知识分子立场,坚守面对生活、现实与乡土的真诚。作品宣扬大爱与大善,显示出对人的优根性的发现与突出,既为其文学理想,也具济世之用。文本实现了虚构性文本和非虚构性文本的强烈互文互证,构成了一个写作的闭环。其文艺创作精神层面赓续中国人文传统,有着文人的"感时忧国",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救赎意识;艺术层面承续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史传传统"与"抒情传统",但又融之于现代语境,汇融于现代精神。
-
-
周雪;
贺萍
-
-
摘要:
艾丽斯·沃克继承了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创作衣钵,并对黑人女性文学进行了延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推崇黑人宗教,突显黑人传统文化;重现黑色之美,塑造全新的黑人女性形象;倚助姐妹情谊,实现黑人女性解放;构建“妇女主义”文学传统,实现人类生存的完整性。沃克沿着赫斯顿的脚印,寻求黑人女性文学创作的合理定位,用文学实践对黑人女性文学进行了很好的承袭。
-
-
李晶晶
-
-
摘要:
《空山》中蕴藏着古典抒情文学的审美趣味,即虚实结合的审美意象及“感时忧国”的家国情怀。除此之外,阿来在书写机村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秉持着史家的实录精神,这些无不表现阿来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即“抒情传统”和“史传传统”的追认。这不仅拉近了少数民族作家与主流文学的联系,而且对于“文化传统”创造性转化,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与重要的现实意义。
-
-
邱丛姗
-
-
摘要:
当代普遍认知上的江南是一个包含地理、文化、文学多方面的复合概念。江南一词作为单纯的地理概念,在先秦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文学意义上的江南自汉代肇始,经由两晋与南朝文人的不断润色,到唐代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传统,为后世诗歌中的江南文学想象提供了美学参考。本文试研究先秦至唐代,即初始至发展阶段的江南主题诗歌。
-
-
祁春风
-
-
摘要:
在长篇小说《离觞》中,杨怡芬对家乡舟山群岛的恋地情结升华为家国情怀的抒发,同时她对于中国抒情传统、叙事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家乡岛屿叙事的文化意义,并使作品呈现出浓郁的抒情性和民族风格。《离觞》在现代宏大历史背景中讲述中国故事,在现代生活图景中展示中国美学的魅力,是新世纪长篇小说本土化潮流中可贵的探索和重要收获。
-
-
卜兴蕾
-
-
摘要:
有别于史传记载,王勃自述写作《采莲赋》的背景,说明其创作动机缘于对前人同类赋作意有不满.然而王勃在实际写作时,其《采莲赋序》中勾勒出的"赋芙蓉"的传统,也正是作者借鉴、摹仿、转化的主要对象.通过梳理六朝文学传统,讨论前代同类作品的特色,可以见出诸赋与王勃赋文的同异,以此了解《采莲赋》的独特笔法及其背后的创作心理.
-
-
石佳
-
-
摘要:
革命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变革运动.对于20世纪的中国社会与文艺领域而言,"革命"所起到的深刻影响和革新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世纪以来,"革命"一词在这百年中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与文学的底色,也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话语传统.本文试图从"革命"一词出发,探究"革命"作为一种话语形式自身的演变,以及在这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革命"一词的洗礼,进而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样貌与发展方向.
-
-
贺与诤
-
-
摘要:
格非开始写作、看待世界、审视时代和人性的最初“场域”都起始于江南.在20世纪80-90年代,格非凭借几部具有浓厚先锋色彩的作品,奠定了其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沉寂10年后,格非又以古典细腻的笔触,沉潜到百年中国的历史远景中,继续思索人们的精神历程.从《人面桃花》到《月落荒寺》,文学文本对历史和现实的无意识和偶然论的思考,对人性中理想与欲望的呈现,显示出深沉、厚实而优雅的创作体貌.沿着《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整体创作的脉络,从文本细部出发,可以挖掘格非充满诗性想象的文本特质,探寻中国文化传统对文体、修辞的多重滋养,感知作家的“江南”书写与描摹人们精神情状、发掘自我意识之间的互文关照.
-
-
-
王鈺婷
- 《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之交的汉语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笔者关注五○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与流变,而将研究视角关注於1949年後由郑树森标志为两岸三地唯一「公共空间」的香港,特别透过一九五○至六○年代末期香港文学场域,来追寻台湾女作家在香港创作发表的路径及其历史动因,以爬梳出五、六○年代台湾女作家在当时冷战时期海外华文文学整体的文化生态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文将透过台湾版与香港版林海音主编《纯文学》「近代中国作家与作品」专辑,从四○、五○年代转折年代此一大时代背景来检视1949此一关键意义.林海音所创立的「近代中国作家与作品」此一专辑,在台湾历史环境下,铸成相当独特的文化表徵,从1949年后当代台湾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是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这其中包括在1949年大裂变来临之际,在当代台湾文化场域与中国现代文学断层的情况下,被朱双一评价为「自由人文主义」一派的林海音,在1949年后文学史研究断裂的格局下,如何突破集体意识形态的「部分」规范,肩负文学史传承的使命,以开创出「近代中国作家与作品」专栏?而「近代中国作家与作品」专栏移植了何种五四文学传统?此一文学传统受到台湾战後主导文化(hegemony)什么样的制约?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将以主编林海音为讨论核心,来解析台湾版和香港版《纯文学》选刊「近代中国作家与作品」此一专辑编辑策略,分析其中所反映台湾49年后文学体制与主流文学生态之议题,并探讨五四文学传统在台湾文学场域中传承、转化等的过程.
-
-
-
董之林
- 《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本文以赵树理、张爱玲小说为分析对象,在战争的大背景下,讨论从文学传统再度出发的小说发展线索,并且将其概括为眷顾经典与“指向未来”的两重文化向度。赵树理、张爱玲二人所描写人物、事件十分不同,但本土文化传统的影响和统摄力却无所不在,他们的作品都鲜明地表现了贴近世俗的小说方式,并在抗战形势下,在抗战与传统的相关逻辑中,展现出各自独有的艺术才华。张爱玲写作的文化向度倾向古典、是向后看的,并从这里达到“审美的完善”。与此相向,赵树理小说的文化向度是指向现实与未来的。他们各具特点的艺术探索,表现出传统的两重文化向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