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理想

文学理想

文学理想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专利文献2508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长江丛刊、滇池、西湖等; 文学理想的相关文献由19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俊虎、何晓芹、冯艳冰等。

文学理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7.83%

专利文献>

论文:2508 占比:92.17%

总计:2721篇

文学理想—发文趋势图

文学理想

-研究学者

  • 王俊虎
  • 何晓芹
  • 冯艳冰
  • 刘跃进
  • 唐永泽
  • 康长福
  • 徐岩
  • 李皓
  • 高远
  • 丁临一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勇
    • 摘要: 从1928年1月寄居上海租界到1931年5月离开上海,大约三年的上海体验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上海给了他创作的动力和灵感,使他的作品得以出版,但他却并不喜欢上海,他对上海的观照和体验显现出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峙.具体说来,上海体验使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在三方面呈现出新的变化:对都市文明的批判;对理想化人性美的追求;对民族品德的重建.离开上海后,沈从文在其他地方的文学创作依然坚持着上海体验给予他的文学理想.
    • 田野
    • 摘要: 在变异学确立前,跨文明研究实践大多以异质文明中产生的文学理论或作品之间的类同性作为比较的基础。其偏重类同性而忽略异质性的做法使该类研究难以揭示文学传播发展的深层文化机制。变异学与跨文明研究的融合,开创了对不同文化圈之间的文化传播与变异现象的研究。其以异质性为核心的方法论扩大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种新型跨文明研究充分包容异质性,有利于促进东西文明的对话融通,拉近人类与世界文学理想的距离。
    • 汤天勇
    • 摘要: 刘醒龙在文坛纵横近40年,创作贯穿于新时期文学和新世纪文学两个阶段,将写作、编辑与书法汇成一统,已然成为当代文坛具有标识性的代表作家。刘醒龙以现实主义为文学精神和创作方法,坚守知识分子立场,坚守面对生活、现实与乡土的真诚。作品宣扬大爱与大善,显示出对人的优根性的发现与突出,既为其文学理想,也具济世之用。文本实现了虚构性文本和非虚构性文本的强烈互文互证,构成了一个写作的闭环。其文艺创作精神层面赓续中国人文传统,有着文人的"感时忧国",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救赎意识;艺术层面承续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史传传统"与"抒情传统",但又融之于现代语境,汇融于现代精神。
    • 崔璐
    • 摘要: 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多表现阶级斗争和民族苦难,但并没有完全丧失五四时期的个体私语。通过对其创作的小说《新的信念》再解读可发现:主人公陈老太婆形象集民族救亡集体意志与知识分子个体思考于一体,展现着丁玲思想深层的冲突与矛盾,最终光明结尾的设置也可以看出其为寻求两方的平衡所作的努力。
    • 刘赋
    • 摘要: 一个人,如果涉猎过多甚广,人们往往会瞩目于他的“拿手好戏”,而对于他的一专多能,另类秘笈,皆以为是旁门左道,往往忽略不计。此所谓“究其一点,不计其余”。有趣的是:刘益善先生,大半辈子,就这样被人们贴上了“著名诗人”的标签,却对他倾注了满腹心事、寄寓了许多文学理想、著述颇丰的小说创作,挖掘甚浅,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 高远
    • 摘要: 本论文从传记视角切入,剖析了沈从文“无为而治”的文学理想的形成与流变。可以说沈从文“无为而治”的文学理想萌芽于最初单纯美好的一个愿望,而后数十年,它几经挫折,几乎被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最终因沈从文那颗执着坚定的赤子之心而在当下臻于至善。
    • 摘要: 寻觅文学社成立于2001年,是娄底一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学生社团。文学社以"为校园文学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为目标,带领大家寻觅文学理想。社团是湖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团体会员。校报《七色帆》是社员们畅谈文学、书写人生的舞台。
    • 张奎志
    • 摘要: 当下的文学过多地关注现实,并且又过多地关注现实中的苦难和不幸,而缺少一种诗意和浪漫.太多的作品都把目光对准了现实,更对准了现实的苦难和不幸.文学应当展开两个翅膀:一个是反映现实的、写实的;另一个是抒写理想的、浪漫的.文学的目光不能只盯着脚下的土地,而不去仰望头上星空;不能只是关注眼前的现实,而不抒发未来的理想;不能只写苦难的现实生活,而不写浪漫的人生经历.在现代和后现代背景下要求文学表达浪漫主义情怀是一件困难的事,而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美好的人或事物更是无比困难.唯其"无比困难",才是对作家提出的一项艰巨任务.
    • 高远
    • 摘要: 本论文从传记视角切入,剖析了沈从文"无为而治"的文学理想的形成与流变.可以说沈从文"无为而治"的文学理想萌芽于最初单纯美好的一个愿望,而后数十年,它几经挫折,几乎被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最终因沈从文那颗执着坚定的赤子之心而在当下臻于至善.
    • 姚海涛; 丁莹; 董海峰
    • 摘要: 耳濡目染:从文学理想到建筑志向儿时的启蒙读物《增广贤文》《古文观止》《唐诗》奠定了张锦秋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懵懂认知和理解,《三国演义》《红楼梦》,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巴金…则帮助她打开了文学世界的大门,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向往文学的种子。中学阶段的张锦秋在写作中经常表现得出类拔萃,似乎在这样的兴趣感召下,张锦秋应该走上一条文学的道路,然而家庭的熏陶指引她走进另外一个她奉献了一生的领域——建筑,而文学的功底则让她的建筑多了一抹诗情画意的色彩。张锦秋出生于一个建筑世家。她的父母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都工作于建筑行业,大舅父唐英早年留学德国学习建筑,后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