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当下文学

当下文学

当下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专利文献5545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长江丛刊、百家评论、朔方等; 当下文学的相关文献由105位作者贡献,包括傅逸尘、丁保花、丁增武等。

当下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1.61%

专利文献>

论文:5545 占比:98.39%

总计:5636篇

当下文学—发文趋势图

当下文学

-研究学者

  • 傅逸尘
  • 丁保花
  • 丁增武
  • 丁小村
  • 丁校书
  • 何平
  • 俞春玲
  • 倪万军
  • 党圣元
  • 刘剑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庆祥; 潘昱竹; 杨澜洁; 黎成; 丁校书; 杨琳琳; 曾记鲁; 吴增言; 张舒; 赵子莹; 周倩宇; 龚丽; 贾志超; 郭宇泽; 苏兆一
    • 摘要: 本期“非常观察”栏目继续做文学相关的同题问答,不过这一次,我刻意选择了一批“圈外”的观察者。在我看来,文学之所以有价值,恰好在于与其它学科相比,文学是最具有普遍性,最能够引起共情的体裁。文学是被读出来的--相信所有学过文学理论的人都知道这个观点。但是在日常的惯性中,我们往往又会无视读者的存在,或者将读者转化为码洋和利润。无论如何,读者构成了文学庞大同时又是沉默的一极,倾听他们的声音,也许会对当下文学发展有所裨益。需要说明的是,社会学的调查和取样应该遵循严格的理论和模型,因条件所限,我没有采取这种方式。我选择的对象基本上是我熟悉的读者,即使如此,他们的回答依然提供了非常丰富有效的信息。
    • 张奎志
    • 摘要: 当下的文学过多地关注现实,并且又过多地关注现实中的苦难和不幸,而缺少一种诗意和浪漫.太多的作品都把目光对准了现实,更对准了现实的苦难和不幸.文学应当展开两个翅膀:一个是反映现实的、写实的;另一个是抒写理想的、浪漫的.文学的目光不能只盯着脚下的土地,而不去仰望头上星空;不能只是关注眼前的现实,而不抒发未来的理想;不能只写苦难的现实生活,而不写浪漫的人生经历.在现代和后现代背景下要求文学表达浪漫主义情怀是一件困难的事,而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美好的人或事物更是无比困难.唯其"无比困难",才是对作家提出的一项艰巨任务.
    • 孙冬
    • 摘要: 黄孝阳在文论集《这人眼所望处》中专门讨论了空间的概念。区分了传统、现代和当代小说的时空观,并提倡一种有别于当下文学通用的时空观。很显然,黄孝阳是一个有自觉的“空间”意识的小说家。
    • 钟媛
    • 摘要: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内”“外”转向问题曾几度引发论争,近期该话题再次发酵,秦法跃、郭宝亮、段晓琳、喻向午、曾攀等学者纷纷撰文论述。上述学者在相关文章中,无论是对文学发展方向的探讨,还是对作为学术术语的“向内转”“向外转”的梳理和考证,都是基于对当下文学发展态势、转向和变化的一种敏感把握,也映射出当下文学创作与批评潮流的一次新转向。或者说,“向内转”与“向外转”的趋势传达了转型时期中国文学随着现实社会环境的转换而不断流变起伏的信号。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样关乎文学生态的方向性、历史性变动的关键词,我们习以为常地加以运用,却并未对概念变迁及界定过程做系统梳理和考证。因此,本文试图对作为关键词的“向内转”与“向外转”,从命名到学术术语及其运用变迁过程做一次回顾。事实上,对“向内转”这一词的考证,包括诸如“向内转”与现代派的关系、“向内转”与主体性等问题已经有研究者撰文关注。段晓琳的《主体与本体:文学“向内转”的双重维度——兼谈新时期主体论与形式文论的关系》《“向内转”与“现代派”的理论渊源》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考证。但本文主要是侧重论述该词运用的变迁过程,以及转向过程中蕴含的青年作家创作问题。
    • 黄明姝; 何平
    • 摘要: "江苏文学"不单是地域文化造成的,但"江苏文学"在2019年短篇小说上呈现出来的繁盛态势,却是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地域文化不仅涉及传统意义上的非物质性精神遗产,也涉及期刊、高校、书店等物质性文化空间及其产品,涉及江苏相关的文艺政策以及市场经济影响下的那些为群体所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念、所共同遵从的规范。2019年的江苏短篇小说相较于"江苏文学"或"江苏传统"是非常小的单位,越细小也就越具体。
    • 摘要: 《汪曾褀的写作课》汪曾褀是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大师,文学创作成就突出,语言独具特色--被誉为诗化的语言,深受读者喜爱。本书精选了汪曾祺关于阅读与写作的35篇文章,有对阅读的经验之谈,如《开卷有益》《谈读杂书》《读廉价书》等;对技巧的精确提炼,如《思想•语言•结构》《小说技巧常谈》《文学语言杂谈》;对创作的深刻感悟,如《小说创作随谈》《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我的创作生涯》等。干货满满,金句频出,是当下文学、写作爱好者的首选图书。
    • 喻向午
    • 摘要: 了解过世界文学的历史进程后,让我们一起回到中国文学。如果说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学发展的重要平台,那么中国的文学期刊则是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界的主要阵地。但受近年来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通俗文学的冲击,文学期刊的衰落也侧面反映了中国严肃文学的困境。即便如此,仍然有一群坚守文学阵地的期刊编辑们,通过不断尝试,在失败中触摸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生命脉搏,以开放、多元、包容的心态,拥抱新媒体技术的同时,维护着当下文学的尊严与自信。
    • 摘要: 可以想象,在一个讲授文学赏析的教授眼中和一个沙中淘金的文学编辑E眼中,文学呈现的样子不一样吧。前者在文学殿堂的百花园里徜徉、驻足、赏阅,感受伟大作品的强大魅力;而后者则在泥沙俱下的文学河流中躬身淘洗与挑拣,让如金子一般闪着光亮和稀有的作品不被巨大而浑浊的旋涡带走。
    • 党圣元
    • 摘要: 由黄擎教授领衔撰写的专著《"关键词批评"研究》,即将由商务印书馆付梓。在该著杀青之际,黄擎与我联系,请我为之写序,但因文事与庶务繁多以致拖延至今。黄擎教授长期从事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与教学,勤于著述,出版有《废墟上的狂欢——"文革文学"的叙述研究》《视野融合与批评话语》《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等学术专著多种,发表有《时代铭纹深重的话语风貌》《文学研究中的"关键词批评"现象及反思》《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论研究检视》等学术论文数十余篇,
    • 李建军; 刘晓宇; 田泥
    • 摘要: 李建军新著《超越消极写作》由作家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共计34.5万字。此著收录了作者此前发表的一些曾产生过广泛影响的文章。可以说,这本评论集不仅体现了李建军的文学观念、批评方法、“价值立场和趣味倾向”,而且能从中看到作者的人文情怀、对当下文学病灶的忧虑和未来文学发展的期许。整体上,本著具有如下特点:其一,作者批评的“初心”就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