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241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1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918篇;相关期刊706种,包括文学教育、中文自学指导、人民文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2年“百年文学理论学术路径的反思”学术研讨会等;《人民文学》的相关文献由166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明、崔道怡、赵晖等。

《人民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10 占比:55.6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918 占比:44.31%

总计:4329篇

《人民文学》—发文趋势图

《人民文学》

-研究学者

  • 周明
  • 崔道怡
  • 赵晖
  • 刘福春
  • 魏冬峰
  • 王春林
  • 吴俊
  • 本刊记者
  • 李敬泽
  • 肖复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岳雯
    • 摘要: 知道蔡东,可以追溯到2012年。说起来,那已经是将近10年前的事了。那一年,《人民文学》第6期发表了一篇叫作《往生》的小说,宛如一粒小小的石子,投到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一圈圈涟漪。这确实有几分不同寻常。全国有那么多文学刊物,发表那么多长中短篇作品,何以这部小说就被我们同时看到且谈论呢?何况,对我们而言,蔡东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那一年,在不同的场合,我们时常会谈论起蔡东。
    • 张伯存
    • 摘要: 引言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当然也是文学期刊的黄金时代,像《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等名刊在当时风光无限,它们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学热点。对于80年代的文学生产,文学期刊编辑部和甘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们居功甚伟。评论家李陀有如下观点:"对八十年代思想界、学术界和文学界所经过的大变革来说,有太多的编辑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往大里说,他们那时候通观全局,对变革的来龙去脉,比学者、作家、艺术家们更清楚,有更冷静的观察。
    • 何平
    • 摘要: 如果2012年蔡东不以《往生》重新返场,仅在2006年第3期《人民文学》"新浪潮"栏目发表小说《嘿,天堂》的她,可能也就和众多当时比她更风光的"80后"作家一起湮没无闻了。2012年,蔡东在《人民文学》发表小说《往生》,这成为她个人文学写作的新起点。《往生》,冷静、均衡、丝丝入扣地讲述了一个普通女性的爱和善意,以及内心微薄的喜悦和无言的痛楚。
    • 桫椤
    • 摘要: 摆在面前的这部书稿,是这几年张好好发表在文学期刊上的中短篇小说合集,由安徽文艺出版社签约,即将面世。合集中收录的小说见刊于《人民文学》《上海文学》《作家》《中国作家》《钟山》《山花》《长江文艺》等。在这里,我并不想逐篇解读这些作品里的故事,我想说的是:张好好作品中表现出的某些异质性,应当引起足够的注意。
    • 刘卫东
    • 摘要: 秦兆阳出台了多项计划,其中包括《〈人民文学〉改进计划要点》等,对以往《人民文学》办刊经验进行了刷新,展现出明显的“革新”色彩。从秦兆阳“编者的话”(共9期),能看出他对具体作品的鲜明态度。对每部作品,秦兆阳都作出点评,寄寓了他对当时小说的“评价”和“引导”。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修改事件中,秦兆阳与王蒙产生了“错位”。秦兆阳修改时,力图让林震复杂,但他的意图却很简单。秦兆阳的“抗辩”,表现出一定勇气,与其倡导的“干预生活”形成互文。
    • 包恩齐; 曹美玉
    • 摘要: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学期刊面临着新媒体转型的挑战。本研究在“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通过对《人民文学》微信公众号的典型受众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其受众在使用文学期刊微信公众号过程中存在五大需求:个人整合需求、功能使用的便利需求、知识获取的心理需求、学术界交流的社交需求、文学界信息的获取需求。本文通过总结文学期刊公众号受众的需求以及《人民文学》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上的经验,为其他传统文学期刊的新媒体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 杨云超
    • 摘要: 在当代知名作家中,贾平凹素以对秦川大地的深刻摹写而著称,作为“陕军东征”的代表作家,他带有浓郁地方气息的书写模式也引导整个文坛关注民众的生存困惑、历史记忆保存等重大问题。新世纪以来,贾平凹的小说多围绕秦岭写生态、民俗等乡野故事,秦岭成了贾平凹笔下许多故事的发生地,并由此形成了所谓的“秦岭志”系列。而他近期的新作《秦岭记》则不同于他以往发表的长篇小说,更趋于志怪奇谈的笔记体小说,五十六个章节各有不同的故事,如《人民文学》卷首语所评价:“阅微杂览间,隐约可见生存的时变境迁之痕、风俗的滤浊澄清之势,以及山地深处的人生底细和生活况味。”本应有着如田园诗般规律的生命形式的生灵们,在现代文明的叩问中一次又一次地震荡着,逐渐立于一片空有其深邃,实则被边缘化许久的,颓土式的秦岭。
    • 傅菲; 王俊暐
    • 摘要: 散文作家傅菲,1971年生,1987年开始诗歌创作,2002年开始专注于乡村和自然领域的散文写作,作品常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钟山》《花城》《天涯》《山花》等刊,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转载40余篇,入选选本200余种。出版散文集《深山已晚》《风过溪野》《元灯长歌》《我们忧伤的身体》等30余部。曾获三毛散文奖、百花文学奖、储吉旺文学奖、江西省文学艺术奖、江西年度散文奖等,以及多家刊物年度奖。自2015年至今,在省级以上刊物年发表量25万字以上,年出版2部及以上新作,出版量名列全国散文作家前茅,深受散文界关注;并在《长江文艺》《湖南文学》《南方文学》《黄河》《黄河文学》等多家刊物开设专栏,成为当下现象级散文作家。
    • 董瑞兰
    • 摘要: 公共话题转换为文学话语,可能呈现为公共话语,也可能流露出个体话语。通过对《人民文学》“纪念鲁迅”散文话语的研究发现,主体如何揭示身份符号的价值和如何开展表意活动,这是对鲁迅公共形象或个体形象进行民族认同的过程,也是用鲁迅精神整合中华民族情感资源的过程。选择公共空间叙述,较大可能呈现公共话语,也有可能呈现个体话语;选择个体空间叙述,较大可能呈现个体话语,也有可能强化公共话语。“我”以怎样的话语纪念鲁迅,需要主体自觉调整公共认知与个体认知的含量,其背后隐藏着身份角色、目标受众和传播效能等复杂因素。从广义修辞学角度切入以上重要问题,是对鲁迅接受的再接受,可以为鲁迅纪念研究提供新的阐释路径。
    • 董瑞兰
    • 摘要: 《人民文学》发表儿童文学创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儿童作家培养机制的实践探索,为当代儿童文学叙事提供了鲜活的文本,然而相关研究极为匮乏。《人民文学》中有两类儿童叙事值得深入分析:“蜕变事件”完成了人物形象从顽童(X1)到好孩子(X2)的转换,中间物为教导者(Z),核心修辞因素是时间(能指时间/所指时间)与空间(家庭空间/集体空间)的对抗。“受伤事件”故事序列背后浸透着儿童“情感缺失”和“苦难主题”的深层语义。从修辞主体看,作者、编者和读者以个人经验参与建构儿童成长的基本框架与价值诉求。《人民文学》儿童文学叙事话语的修辞分析,既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研究提供跨学科的理论观照,又为儿童文学创作实践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