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歌德

歌德

歌德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716种,包括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出版广角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设计教育高层论坛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等;歌德的相关文献由90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静、杨武能、张典等。

歌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8 占比:99.4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3 占比:0.27%

总计:1094篇

歌德—发文趋势图

歌德

-研究学者

  • 王静
  • 杨武能
  • 张典
  • 叶隽
  • 莫光华
  • 贺骥
  • 彭建华
  • 冯骥才
  • 徐鲁
  • 胡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曾艳兵
    • 摘要: 歌德创作《亲和力》时已将近60岁了,小说出版后毁誉参半,但歌德坚持认为这是自己最好的小说。相对于歌德其他重要作品而言,有关这部小说的关注和研究明显不足,较为薄弱。歌德创作这部小说的动机是什么?小说中的主要形象源自哪里?歌德为什么将他的小说命名为“亲和力”?亲和力对于我们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这些都是饶有趣味亦颇有意义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追根究底地探索和分析。在歌德那里,亲和力是一种永恒的魔力,即便在今天对于我们也具有某种启发和启示意义。
    • 王宁
    • 摘要: 在当今的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世界文学已成为一个饱受热议的前沿理论话题。歌德作为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一,率先在西方的语境下将世界文学概念化。但是长期以来,在国际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却是欧洲中心主义以及其后的变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后来由于美国的崛起及其综合国力的强大,欧洲中心主义演变为西方中心主义。甚至在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领域,西方中心主义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反西方中心主义的尝试一直没有间断,在西方有比较文学学者佛克马,在中国则有鲁迅。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在中国的语境中讨论世界文学的一个目的就在于大力在海外推介中国文学,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文学版图上的西方中心主义格局。
    • 吴建广
    • 摘要: 歌德《浮士德·第一部》最后一场《地牢》在内容上归属于第二大部分“浮士德情毁玛格雷特”(V.2605—4612),它与第一大部分“浮士德血盟梅菲斯托”(V.354—2604)构成因果关系。玛格雷特与浮士德的出路和结局分别象征着神性和魔性:玛格雷特被上天拯救,浮士德跟随魔鬼践行更宏大的规划,正如剧情一开始他们相遇时,浮士德从魔性的“女巫厨房”出来,玛格雷特则刚走出神性的教堂;他们的出场地与出路规定了戏剧文本的涵义和方向。语文诠释学旨在通过整体结构与部分情节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地牢》一场中如何表现魔性浮士德与神性玛格雷特之间的博弈、缠斗,同时论证《浮士德·第一部》展开的是浮士德之“与魔结盟的存在”同玛格雷特之“与神订约的存在”之间的戏剧冲突,直至玛格雷特的物理毁灭。
    • 王微
    • 摘要: 歌德认为叙事谣曲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学形式,融合了文学中最基本的要素。歌德创作的叙事谣曲充斥着魔鬼、女妖、摩诃天、魔法师等自然魔幻题材,其中涵盖了东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不同国家的民间传说。在融合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进行了改写与再创造,给作品赋予了引人入胜的奇幻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侨易学的视角出发,以《柯林斯的未婚妻》《魔王》和《神与舞女》为例,展开对歌德叙事谣曲中的侨易现象的研究,可以揭示其背后的动力因素和文化融创形成的质变,并通过"观侨阐理""取象说易"和"察变寻异"的方法,探究相关侨易过程中体现出的世界文学观。
    • 余小茅; 罗青
    • 摘要: 一般而言,人们对于主流教育家像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有着更多的关注与偏爱。而非主流教育家像蒙田、歌德、爱因斯坦、维特根斯坦等人的教育思想却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文章拟选取歌德为个案,探讨歌德的教化观念与歌德教化教育思想的流变。以主角威廉·麦斯特为原型,歌德的教化教育思想经历了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二是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转向,三是从教育想象到教育实践的转化。研究歌德教育思想,对我们思考今天的教育发展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 余传玲
    • 摘要: 如果基于十九世纪初期动物学发展的历史语境来看歌德的《驯狮》,可以发现:经历了边缘化和“异托邦”化,动物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他者,并因而成为建构人类政治秩序的重要因素。通过这种建构,作为自然生命的动物得以被排除在契约式的政治秩序之外。其结果既保障了政治秩序的存在,又使动物作为危险因素的象征参与了政治秩序的建构。
    • 王明晓; 郝秀兰
    • 摘要: 近日,惊闻年仅65岁的布鲁斯·歌德教授猝然离世,为世界失去一位优秀而卓有建树的学者、为我们失去一位聪明、睿智、乐于助人的良师益友而感到万分痛惜与悲伤。他与中国医院管理界,尤其是与《中国研究型医院》杂志的点点滴滴不由浮现在脑海中,历历在目……
    • 王荇荇
    • 摘要: 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艺术歌曲以其高度艺术性使歌曲的表现力达到了巅峰状态,并影响了周边国家的音乐家以及后世一百多年的艺术歌曲创作。从浪漫主义的诞生出发,分析当时社会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等哲学思想的背景,试图探索德奥艺术歌曲在当时的社会思潮背景下形成的特点,以期更加深刻地理解德奥艺术歌曲之美,为进一步学习与诠释德奥艺术歌曲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 祖静
    • 摘要: 世界文豪歌德的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中对中国诗歌的借鉴,语言形式上简洁明了,风格修辞上采用比兴的手法,思想意趣上表现为对中国士大夫隐逸自然与永恒之道的追求。18世纪中国文化流行欧洲的背景与歌德市民阶级的身份,是其接受异质文化的基础。在这种时代与文化背景下,歌德组诗中对中国的描绘只是东方主义下对沉默“他者”的同情的想象。
    • 童碧青
    • 摘要: 《少年维特的烦恼》和《浮士德》分别是歌德在狂飙突进运动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著名作品。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发现,青年时代的歌德秉承生态整体主义自然观,强调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将人类的伦理范畴扩展到自然界;而中老年时期的歌德则更加注重人的价值,提倡利用和改造自然,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歌德一生的自然观是发展变化、相互矛盾的。文章提倡吸收经典文学中有益自然发展的成分,摒弃破坏自然的反生态成分,促成人类思想文化的绿色变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