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第五届设计教育高层论坛
第五届设计教育高层论坛

第五届设计教育高层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6-10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会议文集:第五届设计教育高层论坛 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城市文化、城市历史、城市及城市人的精神气质,是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最有特色的宝贵资源.当今的城市建设者,即应大胆开拓、创新,在不断建设中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在不断创造中突破求新而走向未来,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城市的文化建设,是基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之上的传承与延展,是在传统的延续上的建设与创新.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城市建设也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迅速发展,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今天回头看,有许多值得人们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就城市形象建设方面而言,明显忽视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总结,忽视了对本土、本地文化的研究、挖掘与整理,忽视了城市建设中对于城市形象的理性思考.城市形象的设计与建设中的一点一线,都存在着原因和理由,而支持它的理由就是所强调的城市形象的开发理念.
  • 摘要:本文着重在探析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社会创新设计系(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的课程体系特色.希望通过分析其基本概况、课程内容,挖掘课程体系的创新特色,使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设计系在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等方面能够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获得启示.
  • 摘要:插图涉及了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民族学、生态学、宗教学、神话学、语言学以及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范畴,在插图创作过程中,努力探索将一种语言领域转换为另一种语言领域,使之成为艺术审美文化财富的整体流程,与各学科门类进行对话,从而探询其本质."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插图艺术对宇宙人生的入乎其内而有生气,出乎其外而有高致的理想追求.为使今后插图教学进一步开拓延展、打通壁垒、发挥学科亮点,现基于原有教学成果进行思考与探索,不断尝试创新突破,希望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办学强项,不断拓展插图应用的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将插图列为艺术院校一门独立的专业,将插图课程从书籍设计课程中分离出来,足以体现其日益显著的重要性。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所有课程中,插图是和绘画关系最密切的一门综合性艺术,也是两者之间的一座桥梁。真正做好插图,需要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丰富的知识内涵,多元化的表现技法,奇特的创作构想。这些往往都是初学者们所缺乏的,这时如果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了解设计和艺术较全面的信息来触类旁通,将有助于积累素材并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 摘要:小众跨界课程正面临着"跨界范围广""授课时间短""跨界师资缺失"等教学困境,但由于小众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高校特色办学的需要,高校应该解决这些问题.浙江传媒学院通过多年标识设计人才的培养,在小众跨界课程的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提出了"教师多人授课制""听课学生混班制""课程作业项目制""授课时间弹性制""学生自建资料库制"等解决方案.
  • 摘要:本文认为《图形语言分析》课程作为高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应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本文提出,中国的艺术设计,在融入世界设计文化的同时,还应体现出中国特色,在全球化设计的现代性语境中应拥有自己的言说系统和话语权.
  • 摘要:本文以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为背景,结合当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发展,探讨未来艺术设计走向"跨界综合"之必然趋势.以此提出高校艺术设计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如何将这一理念与专业设置、产官学研等方面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构建其综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 摘要:常识,是谓日常知识也,由于种种原因,这类妇孺皆知的常识却可能成为难以辨认的"非常识",特殊时空下人性和体制的交织,往往会扭曲真相.这类情景不仅仅发生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专业性教育领域也难以幸免.本文针对已被屏蔽了的"常识",分析使常识难以成为常识现象发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波及到设计教育领域后产生的种种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希冀引起业内同行的关注并展开讨论.
  • 摘要:传统村落风貌受损是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乡村生产生活模式变化的结果.本文以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尚阳村为例,总结了传统村落地域性特色衰减的多方面表现.在理解了问题的深层原因后,提出留住传统村落的设计要切实解决的问题:优化场所的动力来源、对待传统历史遗存的手段以及调控建设活动的方式.通过案例,本文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综合性设计进行了反思,并提出在这类实践中应该注意二类容易踏入的误区:对地域性概念的理解、对村民审美观的理解以及对村落旅游开发的理解.
  • 摘要:所有设计活动本身都是面向未来的行为,有鉴于设计学至今尚缺乏用于设计预测的涉及未来的专题系统研究,有必要建立"设计未来学"学科,形成系统的理论模型,用以指导设计教育教学以及应用到设计实践活动中去,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只用主观臆测的方式虚拟未来时段的设计趋势.在构建此学科的方法上,主要是参考业已成熟的未来学、预测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以及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和控制论方法.本项研究是尝试先要初步建立"设计未来学"学科理论体系上的基本框架,以使其逐步形成一门正式的学科,然后走向成熟.
  • 摘要:《园冶》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思想和"巧因于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手法影响着东方设计师.书籍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里交叉性较强的学科,一直注重探索与其他造型艺术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园冶》和书籍设计整体的研究和实践,打破了原先对于书籍设计只是二维翻阅读物的认知,并将《园冶》中经典的造园理论植入到书籍设计中去。同时也将造园思维与书籍设计思维结合在一起,使得书籍的最终形态具有如园林般曲折之感和体宜之美。通过设计方法使得读本更有空间趣味,同时有效传递阅读信息。“游园戏书”系列书籍创作的创新点在于用书籍设计的语言来表现园林的造园艺术,难点在于在具象的园林元素和园林的雅致氛围中找到设计的平衡点,这类似于《园冶》中对于体宜的把握,是略带中庸又恰到好处的哲学思想。最后值得注意,虽然在设计研究过程中总结出《园冶》中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手法,但想要在具体的书籍设计实践过程中融会贯通,还得要跳出条条框框,灵活应用。这也正如同计成在《园冶》中所写的那样“造园无格,精在体宜”,对于书籍设计来说,没有一成不变的设计方法,最好的设计是根据设计对象所作的最合适最体宜的设计。
  • 摘要:歌德的彩色阴影实验在《色彩学》中虽然只占了一小章节,但是却阐释得十分清晰,清楚展示了歌德作为一个自然研究者所持有的独特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无论对当时还是现世的艺术家的作品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彩色阴影的实验正是基于歌德的"事实即理论"观点上进行,实验得出的结论在漫长的艺术史与设计史中不断被重复使用,逐渐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艺术设计表现手段.本文正是基于歌德的实验,联系现当代的典型色光设计作品,发现在彩色阴影的实验与应用间的深层次联系,而这种关系纽带,对彩色阴影理论的未来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也会在此探讨.彩色阴影可用于分割空间,影响行为。
  • 摘要:蓝晒法是一种古典摄影工艺,它伴随着摄影术的发展而被发明.它是光化学研究的成果,发明之初成为摄影师实现图像显影的常用技法.后伴随显影技术及数码技术的发展,在摄影活动中,传统显影工艺就逐渐被取代.时过境迁,蓝晒技法已成为一种传统摄影工艺,但是,蓝晒图像因其沉稳质朴的色调,独一无二的形态和直观显影的感受,一直为现今人们所钟爱.追溯古法,蓝晒工艺依旧充满创造的生机,使图像拥有丰富的可能性,特别在当今的文化创意设计语境中,依旧能感受到它生命温度的新意.所以,本文试图以活化设计为切入点,探索传统蓝晒的生命温度,研究传统蓝晒法如何在文化创意设计的语境下活化出新.这要求我们以蓝晒技法的文化艺术感染力,创造出具有表达价值创意的设计作品,要求对传统蓝晒的研究不能局限摄影和艺术创作,应该以多维跨界的思想进行创新.传统蓝晒技法在文化创意设计中的活化设计,在多维实验设计的新尝试,在理论方向新的深入探究是本文的创新点.
  • 摘要:传统剪纸如何走向当代化是中国传统艺术活化和发展的迫切命题.本文立足浙江剪纸的艺术形态和发展脉络,基于数字化探索和表达,试图构建出剪纸艺术如何从传统单一的静态表现形式走向与当下多元视觉体验的创造与创新的结合路径,特别是对如何运用以Processing数字化表现方式的探索,为传统剪纸实现人机交互的艺术化做出系统学理梳理和实验探索及应用.
  • 摘要:随着现代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展示空间设计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阐述了展示空间在当代所体现出的新特点与发展走向.在价值取向上,体现出工具价值取向向艺术价值取向过渡;在技术影响因素上,表现为艺术与技术的耦合;在受众体验上,展示空间设计越来越受到观众体验心理的影响.为了适应不同地域喜好,展示空间设计也充分考量民族性、地方性的特色,促进发展时代的设计趋势.展示设计也早已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单调的陈列设计已不能够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 摘要: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创造性地阐释了作品、宇宙、艺术家和欣赏者四大要素的理论模型及三角关系.然而,在新媒体艺术的交叠空间中,艾氏的四要素发生了本质上的裂变——世界的分裂、创作主体的分裂、受众身份的分裂以及艺术作品的分裂.在艾氏坐标模型的同步分裂中,本文试图探求一个新媒体艺术自身的理论模型和研究范式.
  • 摘要:在经过多年的城市形象营造实践之后,我们发现越开越多的城市形象趋于雷同.传统的城市规划手段已经成为一种简单粗暴的营造流水线.尤其作为城市灵魂的传统街区,更是在这一轮的大改造大更新之下成为了"你有""我有""他也有"的新布景.简单的传统建筑元素的视觉符号化明显不能满足城市地域性的传达.只有挖掘地域性的"人""文"元素,使之在空间载体中成为空间的叙事内容,才能真正提炼出传统街区特色,从而使之成为具代表性的城市形象.
  • 摘要:农村文化大礼堂建设是浙江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2014年,受浙江省委宣传部委托,由美院团队在浙江全省范围内着手打造13个农村精品文化礼堂样板.为此,学院成立了课题组,将此项工作视为联系学院教学改革,倡导本土关怀、乡土重建教学实验的载体.缪家村文化礼堂作为13个项目其中之一,利用弃用农贸市场加以改造,从礼的复兴到再生营造进行了一次跨专业整合设计的实验.传递和引导一种更加积极的营造观念,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意义.
  • 摘要:"地理标志"是商标知识产权概念,是各国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的重要内容和热门话题.地理标志文化是各民族优秀的文化记忆,是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地理标志是世界贸易中最具典型的涉农品牌,是当下我国中央政府精准扶贫政策十分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下关系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如何跨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地理标志文化为切入,运用人类文化学与品牌传播理论与方法,结合地理标志文化这一特定文化领域的实践,探寻地理标志涉农品牌传播的媒介创意新思路,为提升中华优秀地理标志文化的认知度与美誉度,加快地理标志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照.
  • 摘要:礼"这一主题是文化礼堂的灵魂,本文试图由文化礼堂人手,研究意识形态的"礼"如何运用设计的手法在物质形态的"堂"中进行活化.从"礼"和"堂"的认知和理解分析农村文化礼堂的设计要素,再结合日本社区营造的方法,主张从人、文、地、景、产为切入点进行文化礼堂的资源整合.其次用叙事性活化的系统建构方法使主题构思、内容建构、形式表现、角色演绎等诸多环节串联,为农村文化礼堂系统建构设计进行理论的拓展.
  • 摘要:以现代展示设计的思维视角审视当下中国故居陈设中的问题,明确强调故居展示设计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文本结合环境艺术、文化传播和设计学等诸方面对故居陈设的设计现状和理想形态作深入分析.以小见大,就故居陈设的设计原则提出符合现代展示学科的陈设思路.
  • 摘要: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或者是企业形象可以使简单的产品承载企业的文化、精神、价值,并通过产品和形象塑造企业的文化精神和形象.实践证明良好的品牌形象会在同等质量下使产品索取较高的价值.良好的品牌策略是扩大产品营销,推广企业文化的重要步骤.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良好的、积极的和科学的品牌推广策略,并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提升企业的文化和品牌的核心价值,企业应有良好的国际视野,以高质量的产品为品牌宣传的基础,从而使得品牌在市场中赢得人心赢得市场.
  • 摘要:如何科学地对待茶文化研究中产生的一些模糊认识,以日本与英国在现代不断地创生新的茶文化为借鉴,从文化、艺术、设计的角度思考茶?这是东方设计教育应该探讨的课题.本文就这些相关联的问题,从世界的视野提出独自的见解,以提示大家为什么要研究日本及英国的茶文化,他们是如何出于源,繁于流,主导着当代世界茶文化趋向的.作为茶的母国,中国应该如何从反思中寻找复兴现代茶文化的方法.具体分析了五行构假说、东瀛英伦的茶文化以及中国的茶情、茶经、茶道、茶具。
  • 摘要:"跨界"——近年来设计界最时髦的词语,现在不仅在艺术设计领域,在各行各业也形成了一种行为趋势.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设计专业在全国率先提出跨越既有的设计专业界面、模糊专项的设计概念.十余年来建立起综合式跨学科的设计教学体系,《实验性概念设计》课程为这个体系的架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教学模式并非弥补现有设计课程的空缺,而是立足当下从时代视点出发,建立艺术设计教育与新时期多元理念的对应关系;面向未来,回应"中国智造"的人才培养趋势.
  • 摘要:本文通过分别对普及教育、高等教育、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目的逻辑性分析,结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时代的全面展开,VR(虚拟现实)、3D打印等先进的技术层出不穷,高校的设计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与发展,创造性的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学院与教师两个最重要的体系都在发生转变,结合两大方面展开个人的设计研究与反思性讨论,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期许更多的思考与实践成为可能.一个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会接触四种类型的课程:技能性的、知识性的、经验性的与方法性的。专业技能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是基础但不能完全保证后续设计活动的延伸与发展。知识方面,艺术设计教育知识结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范畴,还应该拓展到社会科学的内部,培养的学生,不应该只停留在一个形式的创新者或“物”的设计者,而更应该是意义、观念、方式、文化的创新者,这样中国的设计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产业”,这是急需从观念和实际工作中更新升级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教技能和知识,但尽可能少传授个人经验给学生,经验更多地应该是学生走出校门后的专业实践。笔者长年从事设计基础教学工作,比如拿传统的图案课或者抽象一些的构成课来讲,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理解视觉感知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就是建立他们的形式创新思维方法。
  • 摘要:地域本土民间染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积淀了本原化的精髓,有着独特的精神实质和信仰特色.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其复兴是具有选择性的.充分尊重本土文化,在当今生活知识背景中认识其资源价值,活用传统工艺,使设计与在地生产生活相结合.在本土民间染织工艺设计再生的研究认识基础上,探索其创新设计人才育成的思路与途径.
  • 摘要: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都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新媒体时代.东方的艺术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更是处于这场变革的风口浪尖."可以确信,在某些教育环境中,那些震动人心的变化一定是由数字媒体所引发的(E.M.Iklacruz,2009)."尽管技术进步了,但艺术课程教学没有跟着进步.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主体式、合作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相距甚远.艺术教学由过去的传统的教育变成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教育.如何引导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同时,继承传统的技艺,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建设具有特色的东方设计学体系,是现在东方艺术教育的首要问题.为了有效整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艺术课程教学,必须加强网络媒介与东方艺术教育问题的研究.
  • 摘要:本文围绕"包豪斯"与中国的关系展开,初步探讨了"设计殖民"和民族自觉间的深刻关系,并通过介绍中国设计界前辈的相关史实,进一步回答了"包豪斯"流派在新时期我国设计及文化建设中的可能价值与作用.
  • 摘要:在高等美术学院的艺术教学课程中,中国传统艺术科目的设置由来已久,这对学生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熏陶,也是教育工作者对古老文明的呵护与传承。中国传统纹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面貌.同样,人们的生存动向也对传统纹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上个世纪开始,世界范围内的艺术文化呈现出一种爆炸式的发展状态,这对传统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强烈的冲击,但是,相应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采用温和的手段将传统纹样从保守状态转化为开放状态,并迎接它的新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建立传统纹样与当代设计之间的关联极为重要。直接或间接使用纹样都需要对它们作装饰化、符号化、象征化等加工处理,这既是一个改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 摘要:从漫长的人类进程来看,首饰与服装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是,早期的首饰主要作为服装的附属品,是一种装饰物,更多的只是为了彰显佩戴者的财富、身份和地位.所以,首饰多扮演装饰的功能.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推进,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发生显著地变化,因此,首饰发展到当代,首饰的功用和地位也随之产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当代首饰从传统首饰仅作为服装附属品和承担装饰功用中跳脱出来,形成一条独立的发展轨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人们对于首饰的需求开始逐渐增加.此外,当代首饰还逐渐开辟为一种全新的时尚设计主体.其次,当代首饰的发展和演变为首饰注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首饰越来越成为佩戴者内心世界外化展现的一个表情,如同一个情感容器,它用无声的视觉语言诉说着佩戴者的心灵、观点和态度.
  • 摘要:在认识当前错综复杂的建筑现象时,有必要对这些建筑思潮进行回溯,才能真正把握建筑精神生长的内涵.本文以森佩尔的"面饰理论"为核心,以纤薄美感这一建筑审美现象为例作历史回顾,进行建筑本质的再探讨,以指导未来的建筑发展之路.
  • 摘要:本文企望从文化聚力的视角出发,以精神文化塑造心灵,以物质文化造就诗境,用系统论的建构方法,实现校园的精神营造、行为塑造、视觉创造、空间建造,并一一对应校园形象识别各子系统."文化形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而"文化聚力"是一个体系,用设计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将文化浸润于校园,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一种文化所在,实现空间建造与精神塑造共构.笔者结合荷兰交换学习经历以及参与宁波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文化校园建设的实践案例,企望架构出全新的文化校园系统建构的形式.
  • 摘要:治愈系服装设计尝试让服装设计带来不同的外观或触觉,诠释服装设计的情感.同时,可以通过服装设计让人能够挖掘自身的存在意识和更高级的感觉、情绪或感知."治愈系"的服装设计更贴切地阐述了现代服装设计的意义.治愈系设计在于为服装设计领域提供一种可以治愈心灵的设计形式,带给受众更全面的精神满足和心灵治愈;通过治愈系设计告诉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除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更要关注情感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本课题以认知心理学、服装心理学、服装设计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服装设计中感知体验治愈特点,总结治愈系服装设计与方法。通过对现有的服装设计和其他设计领域经典案例以及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为设计师提供关于治愈系服装设计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方法,使他们明确自己设计目标并且更好地丰富和完善在本领域的研究。并且试图让这些规律回归到整体的设计领域,针对治愈系服装设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为现有的服装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 摘要:人类凭借其特有的想象力和设计思维开创了灿烂的人工世界.设计是科学、人文之外人类不可替代的第三种智慧.在西方漫长历史长河中产生的科学概念,形成了以机械决定论为代表的线性因果论的思维方式,已显示出致命的局限.不同于科学,设计是通过对物的体验与创造,建构人为世界.设计思维不仅是对物的思考,还从人与物、人与环境、心灵与身体的关系角度重新组织这个世界.设计因此站在科学技术、人文科学和艺术的交汇处,从物、技术和人自身存在的问题中创造新事物.人类科学文化可以概括为两种方式:发现和发明。科学是探索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性;而发明是运用科学原理提出人类所需求的事物、制度和方法等等。前者是揭示已有事物的属性,而后者是创造未有的事物。两者都需要智慧和创造性思维,其作用互相不可替代。科学文化改变了自然世界,创造了人为世界,人类也面临着更多问题。设计思维不仅对物的思考,而是从人与物、人与环境、心灵与身体的关系角度重新组织这个世界。设计因此站在科学技术、人文科学和艺术的交汇处,解决人、技术和环境中的问题。
  • 摘要:"……彻底的、肆意的展览,跨越文化和时代的所有局限,超越所有的人工制品……展览在不同时空任意切换,以一种我们现在还不能做的方式……"1996年,策展人霍普斯(Hopps W)在与奥布里斯特的对话中这样设想了未来的展览.在信息时代的当下,这种展览已经悄然实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的基础上,产生了虚拟展览与基于虚拟展览的网络展览,本文所研究的超展览是前二者作为实体展览的延伸,通过虚拟现实的角度,以化身、造径、造物、造境、超越这五种设计手段所呈现的综合表现形态.本文以西班牙的加利西亚数字展为案例,旨在确立一个清晰的在虚拟现实框架下的超展览设计创作的原则.本文从虚拟现实是超展览的载体、转向盛拟世界的展览以及超展览的综合表现三个部分,分别阐述了超展览的虚拟现实技术基础,超展览的产生背景,以及超展览的参与体验.
  • 摘要:本文从蒙太奇的基本概念出发,引申至动漫作品中的蒙太奇运用,着重介绍了动漫作品中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方法的特点与优势、分类及应用.并结合相关案例,即迪斯尼动漫作品《埃及王子》中的亮点——时空变幻的蒙太奇为切人点来解析分镜画面的视觉语言.最后,总结在动画创作中必须关注的蒙太奇的运用规律及方式方法,进而有助于为当前动画工作者提供蒙太奇应用上的多种选择.
  • 摘要:城市更新如同生命的有机体,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何在城市更新的同时良好保存城市渐变的印记,是建筑历史遗产保护的重要命题.人类文明的历史前行,一次次的变革,其文明的印记被城市这个显性的"历史容器"不断存载、积累.如同柯林·罗所谈的"城市拼贴"."城市的拼贴"和生活方式的本土性成为了城市延存的重要历史价值,亦是今日成为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元素.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的飞速发展造就了城市的日异更新.但同时我们亦看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由于在城市变革中轻视了对城市历史记忆的保存.致使今天许多历史城市消亡变成"千城一面".本文借助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古镇更新案例,探讨了古镇再生的建筑规划方法.希冀通过案例的研讨、探索历史城镇良性发展的路径.我们认为城市如同生命伴随着记忆而生长,但仅仅把城镇发展的历史印记作为标本保护起来,一味赚取旅游"票金",而忽视了与城镇共生的原住民,忽视了城镇自身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又一种"自杀".只有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植入今日的生活方式与审美特征,城市才有可能"活"得自然、科学.在城市生长的同时,留存其生命的印记,如同习总书记所说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忘不了乡愁".
  • 摘要:在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东方设计学"体系的建构下,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综合设计系以"东方整体观"为理念和方向展开了教学改革思考与教学实践探索,并以综合设计三年级上学期整体课程链为试点,开展了以"布白"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本文以综合设计专业小型专题设计教学成果为例,展开综合设计系东方整体观教学实践具体实践情况.
  • 摘要:随着经济的急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形象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多已存在或未预见的问题:城市形象千篇一律、建筑规划无序、交通拥挤、人口失控等等,导致城市的品质和魅力也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本文从城市形象DNA的角度出发,把生物学的概念引用到城市形象塑造中,把城市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DNA比作其生命密码.论文阐述城市形象DNA的概念以及重塑城市形象DNA的价值所在.通过城市形象DNA可以甄别城市个性标志,然而城市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还需要利用DNA突变的功能,创新城市形象并使其具有独特风格.
  • 摘要:乡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地区正是孕育乡土文化的源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增速,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国与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乡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极大的冲击与改良需求.乡土的文化逐步褪去与消逝,使得民族文化多样性也在渐渐缺失之中.其中,外在表现为建筑日益趋同化、地方形象接近、传统手工艺消失等;内在则表现为人们的地方自豪感缺失、归属感减弱、文化认同感匮乏等.这些现象不断加剧,将影响城乡的综合形象,最终导致人们的乡土记忆与地方历史文脉的逐渐消失,从而不利于城乡地方文化的长远发展.为此,本文借助文化礼堂作为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载体,探究乡土文化的再生与发展,希翼唤起人们对于乡土的记忆与情感.本文试图从乡土文化的重塑再生、再生增值、再生循环的角度为出发点,试图对如何保护地方文化特征,城乡建设的有机更新,构建理论体系并结合实践,为乡土文化的未来发展指引方向.
  • 摘要:会展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但会展对资源的消耗造成环境负担加重,围绕这一问题,本文介绍了绿色会展的理念和会展活动中生态材料的使用,选取最有代表性的竹材料进行论述,简要分析竹材料的性能特点、建造优势和美学意义,结合上海世博会两个竹制展馆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生态材料对于绿色会展的重要意义,使生态材料能更好地服务于绿色会展,以促进会展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可持续化理念日益推进,会展业的展示需求已不再是单一模式,生态材料的使用增加了会展业的潜在价值。合理有效的使用生态材料将变成会展行业全新的发展模式,是促进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方法。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人们去探索发现,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保护地球和人类的生存家园。
  • 摘要:日益多元化的设计与新科技的发展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使得民间手工艺面临消亡的局面,而民艺正是以其温润的人情味与细致的表现外形而让人难以忘怀.本文从中国闽南地区龟粿印与日本和果子型为例,从字形设计、图文编排、雕刻工艺几方面探讨民艺文字的信息传达力量,重拾民艺在当今社会的生命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