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梁宗岱

梁宗岱

梁宗岱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0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1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85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名人传记:上半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等;梁宗岱的相关文献由23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志侠、卢岚、许霆等。

梁宗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1 占比:99.6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3%

总计:302篇

梁宗岱—发文趋势图

梁宗岱

-研究学者

  • 刘志侠
  • 卢岚
  • 许霆
  • 张仁香
  • 柏桦
  • 文学武
  • 陈太胜
  • 周立民
  • 黄建华
  • 周瑟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佯
    • 摘要: 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本中,梁宗岱译本是较早的,也是历经多年在风格上对源文本最忠实的译本之一。在目前译者如林的情况下,有必要从语言特征和非语言特征两方面对梁宗岱译本风格进行检视和考察。就风格而言,梁宗岱的翻译以直译为主,语言精准简洁,句法严谨工整,汉语意合特征显著,深度翻译效能突出,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的译者风格批评路径,也将使翻译批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更加完善和科学。
    • 张翛
    • 摘要: 梁宗岱在《诗与真》一书中,对情景关系做了许多新的思考,希望以此阐明诗歌及诗歌创作的真谛。一方面在传统诗学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另一方面则学习借鉴了法国象征主义。作为一本翻译与评论合集,《诗与真》收录的文章虽然在时间上跨度较大,但其中对“诗”与“真”的探索却贯穿全书,梁宗岱始终秉持着面向现实的态度,力图通过对情景关系的进一步探讨来追问诗歌的真谛,发掘诗歌的灵韵,解决新诗的困境,为诗歌创作寻找新的出路。
    • 郑建蓉; 莫传霞
    • 摘要: 一、“再创作”新议郭沫若先生提出了“创作论”的翻译思想,他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有可能超过创作”(《谈文学翻译工作》,1954)。继而,许渊冲和梁宗岱先生等翻译大家也相继提出了关于创作和翻译关系的论点,许老先生认为,“文学翻译要使读者愉快,得到美的享受,犹如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这就是再创作。翻译风格有‘形似’与‘神似’之分,在‘形似’的译文和原文的内容有矛盾时,翻译只能‘神似’,也就是再创作”。[1]梁宗岱先生认为,“翻译是一种再创作。作品首先必须在译者心中引起深沉隽永的共鸣,译者和作者的心灵达到融洽无间,然后方能谈得上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去再现作品的风采”。[2]不难发现,以上几位先生都认为好的翻译需要进行创作,需要考虑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体验,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进行再创作。在英译广西菜名时,发现与原文“形似”的现有译文与原文矛盾,本文将通过对现有译文进行“再创作”,以求与原文“神似”,使译语读者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
    • 易彬
    • 摘要: 文学史家田仲济与诗人彭燕郊的交往线索长期不闻,即便是熟悉他们的人士也难察其详。目前所见到的四封书信提供了一些线索,话题起因于田仲济为写“沉樱传”而搜集资料,而这又可辐射到晚年彭燕郊围绕“梁宗岱”所展开的一系列工作。从后续结果来看,两位老人的相关写作构想与出版行为均未能实现,话题未得更多伸展,返观相关历史,始终还是有其晦暗之处,有待更多文献的充实。
    • 张璐; 黄建华
    • 摘要: 受访者简介:黄建华,男,1936年生于广州。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先后在中山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广州外语学院任职;1989年起任广州外语学院院长,1995年与广州外贸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即任新大学首任校长,2000年任期届满。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翻译协会会长。他主要研究词典学,著有《词典论》、《英俄德法西日语文词典研究》、《双语词典学导论》等,主编《新简明法汉词典》、《圣经人物辞典》等;此外,出版译作和文学作品多种,其中主译世界学术名著《自然法典》等4种、社科译著《此时此地》等数种。今年是梁宗岱诞辰117周年,笔者于五月底有幸采访了黄建华教授——作为梁宗岱的学生,黄校长自1956年来一直陪伴身边直至其逝世。在本次访谈中,他回忆、分享了自己关于梁宗岱先生的所知、所见、所闻、所感,包括其与罗曼罗兰、瓦莱里等法国名流深入交往的珍贵历史,并指出我们该学习宗岱先生什么样的精神;黄校长自身也见证了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源远流长,亦结合时事对当代青年作出了深切寄语。
    • 潘彩霞
    • 摘要: “我青年时代爱读文学作品,但并无要成女作家之心及努力”,沉樱曾如是说。她写过小说,但没想过当小说家;她写散文,但并不愿当文学家;她翻译,也不希望做翻译家。对于自己20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凭借小说崛起于文坛。
    • 夏至
    • 摘要: 而运思之诗实乃在之地志学——马丁·海德格尔:《从思的经验而来·九》1正如张枣对梁宗岱诗学著述的概括,张枣的博士学位论文《现代性的追寻》①也应同样被认作真正的"作者诗学"。这不仅是因为其中鲜明的个人趣味或主观见识偏离了所谓客观正统、逻辑谨严的学理判定,还因为在他重新测绘新诗地图、揭示现代性追寻进程的同时,也注入了自身的写作经验,显示出一条连贯并且完整的思想线索。
    • 孟亚杰
    • 摘要: 五四时期在对西方诗学接受的学者中,梁宗岱无疑是十分独特的一个.有学者说他是个象征主义者,但梁宗岱并非全盘西化的学者.因为他的出发点仍是中国的诗歌创作,他把象征主义当作一种艺术理想和创作原则,引入西方诗学精神如宇宙意识,来纠正当时新诗发展过程中的弊病,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次虽留学海外多年,但他的诗学体系在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上都与中国传统诗学精神紧紧相连,努力赋予中国传统诗学现代意义.此外,在对西方的接受过程中,梁宗岱也以极为开阔的视野和思维,实践并实现了中西诗学的汇通.
    • 孟亚杰
    • 摘要: 五四时期在对西方诗学接受的学者中,梁宗岱无疑是十分独特的一个。有学者说他是个象征主义者,但梁宗岱并非全盘西化的学者。因为他的出发点仍是中国的诗歌创作,他把象征主义当作一种艺术理想和创作原则,引入西方诗学精神如宇宙意识,来纠正当时新诗发展过程中的弊病,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次虽留学海外多年,但他的诗学体系在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上都与中国传统诗学精神紧紧相连,努力赋予中国传统诗学现代意义。此外,在对西方的接受过程中,梁宗岱也以极为开阔的视野和思维,实践并实现了中西诗学的汇通。
    • 李海鹏
    • 摘要: 一、纳蕤思神话、现代主义与“语言本体之镜”在西方诗歌的原型意义上,“镜子”母题可追溯到那喀索斯(纳蕤思)临渊照影的神话。1890年12月,法国人瓦雷里与纪德同游蒙彼利埃植物园中的水仙墓^(①),前者写下了长诗《水仙辞》,后者写下了诗化散文《纳蕤思解说——象征论》,后在1920至1930年代,经由梁宗岱、张若名、卞之琳等人的译介,纳蕤思神话对19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人们在理解自我、语言、诗歌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中的影像,象征了超越现实世界之后所抵达的艺术乐园;对艺术乐园的抵达,需要诗歌临渊自照,在对自我影像合目的性的沉思中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结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