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
感性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1年内共计577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9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475篇;相关期刊1344种,包括青春岁月、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安徽文学(下半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7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2002工业设计国际会议、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等;感性的相关文献由997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帆、彭小伟、杨杰等。
感性
-研究学者
- 周帆
- 彭小伟
- 杨杰
- 刘慧玲
- 李刚
- 李晓阳
- 李蕊
- 蔡忠弟
- 刘长庚
- 刘静
- 包晓英
- 吴玉英
- 吴琪
- 夏巍
- 孙绍振
- 张灏
- 张雯
- 李琳
- 杨海明
- 沈强
- 王德胜
- 罗西
- 耿博雅
- 肖朗
- 陈维
- 陈鑫
- 丁朝
- 丁爱平
- 严学锋
- 付佐勇
- 何凌枫
- 何转红
- 俞召武
- 冀志强
- 冯明华
- 刘丽华
- 刘作
- 刘兆龙
- 刘剑
- 刘小欣
- 刘梅
- 刘湘琳
- 刘琰
- 刘秀梅
- 刘素娥
- 刘芝花
- 卢春梅
- 史菊萍
- 向洪江
- 吕佳
-
-
-
-
洪博;
杜晓燕
- 《人文杂志》
| 2020年
-
摘要:
古希腊文化根源的“逻各斯”与“努斯”使得理性压制感性,灵魂压制身体.但“努斯”所内蕴的生命合目的的“善”却使身体在受到理性极致压制时,走向生命感性的伦理路径,这就是尼采所提出的“身体转向”.身体开始从漫长的“逻各斯”意识哲学统治历史中解脱出来,并对理性展开批判.身体丰富感性的“多”鞭鞑了意识理性苍白的“一”对世界的规制.身体成为重估一切的准绳,世界成为感性的解释和权力意志的产物,被理解为一个“多”的感性图景,身体的感性成为体悟世界的最主要方式,也是身体获得解放的路径.最终,尼采通过艺术来体悟生命自身的感性之“多”,通达到“努斯”内在合生命目的性的“善”,从而获得了身体解放和伦理实现.
-
-
周贇
- 《社会科学家》
| 2020年
-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基础上讲便是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根本性革命.马克思从对“资本”的本性入手,一反理性主义传统,主张人的感性存在、人的感性意识与人的感性活动.他通过哲学革命,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把人则拉回“生活世界”.当感性与生活作为一种新哲学面向而为人赞不绝口时,中国传统哲学却已在这条路上走了两千多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挑水砍柴无非妙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等等,无不是人的感性活动与生活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彻底否定,却与中国传统哲学精神遥相呼应.不仅在存在论与哲学范式的转向上相互呼应,最终在对对象性关系领会与感性实践上达到了高度统一.这样一种哲学上的契合,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契机.
-
-
李蓉
- 《浙江学刊》
| 2020年
-
摘要:
西方现代身体哲学、美学奠定了身体的首要地位,而“身心一体”的思维也是诗性的思维.诗歌作为极具身体感的文体,不仅体现在它的音乐节奏感上,也体现在它的语言质地、铺排方式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新诗的感性特征、对“真实的当下”的看重也都是现代的“身体意识”的体现.新诗的现代性是“身体”从艺术形式到精神立场全面展开的过程,感性中融入智性,个人的身体走向他人正是新诗的“身体现代性”的走向.
-
-
刘宗豪
- 《科学·经济·社会》
| 2020年
-
摘要: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比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二者自然哲学的差别时,对感性、偶然性、宗教和自由等哲学思想的论述,不仅有强烈突破自我意识哲学桎梏的愿景,还孕育着马克思新哲学思想的萌发.尤其是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提出改变“世界哲学化”为“哲学世界化”,即把哲学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诉求,始终指导着马克思后来思想的发展.“新哲学思想”与“哲学世界化”这两个重要思想作为核心线索始终贯穿着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
-
-
王能
- 《理论界》
| 2020年
-
摘要:
"现实的个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次出现,对"现实性"的考察是在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斯蒂纳等人"现实性"的概念中不断形成的.基于对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所构建的社会关系探究出人的感性活动的本质,进一步揭示"现实的个人"之现实性所蕴含着的其他含义.自然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现实性观念的重要内涵;个体性作为现实性得以实现的边界,只有保持在一个特定的限度内才具有积极意义;实践活动的创造性作为整合和弥补本质与实存之间的矛盾成为"现实性"的本质要素所在.对"现实的个人"之"现实性"这一本质内涵的揭示,使得马克思思想完成了由思辨逻辑到科学逻辑的转向;在社会实践中,对思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及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正确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
-
-
杨明朗;
王红
- 《2007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好的设计就是创造美好的界面使用体验。在非物质时代里,对于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来说,不仅要满足用户对功能的需求,还要让用户能够简单、愉悦的使用。本文依托感性工学原理,为如何更好地设计人机交互界面作出分析。
-
-
沈燎;
阮超;
周立钢
- 《2002工业设计国际会议》
| 2002年
-
摘要:
摄影艺术作品的诞生是摄影师通过扑捉摄影对象状态、情绪的同时赋予自身情感和思想的影响之创作的心理过程,是摄影师主观感受和思考向外投放的结果.这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感性的感知力想象力和理性的思索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循环往复并融合迸发的过程.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