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4篇,主要集中在美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9篇、会议论文82篇、专利文献3913篇;相关期刊858种,包括学术研究、浙江学刊、文艺研究等; 相关会议57种,包括第二十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的新视野第一届会议、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审美文化的相关文献由1601位作者贡献,包括赵伯飞、丁筑兰、凯亚等。

审美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9 占比:29.22%

会议论文>

论文:82 占比:1.45%

专利文献>

论文:3913 占比:69.33%

总计:5644篇

审美文化—发文趋势图

审美文化

-研究学者

  • 赵伯飞
  • 丁筑兰
  • 凯亚
  • 周宪
  • 姚文放
  • 张晶
  • 朱立元
  • 裴萱
  • 郭焕宇
  • 傅守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诗雅
    • 摘要: 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消费主义诞生于上世纪的西方世界,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它宣扬消费至上,注重物质享受,旨在通过消费来满足感官体验,并将此作为生活中的重要追求。这种消费观为商品推销带来了动力,在今天这个视觉文化的时代,消费主义在新媒体传播中产生了更加丰富的形式,比如短视频、网红带货等。还有一些网络平台自己花钱制作网剧和综艺等。消费主义并非仅仅为了满足特定需求而展开消费,而是借助大众传媒,采取符号、影像以及多种技巧展示商品,引导消费者产生购物欲望。而把握这种视觉现象的产生缘由,便于理解消费主义的兴起和早已形成的审美规律。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健康发展。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消费主义语境下的“网红带货”视觉现象进行了思考,并对其中所体现出的消费主义现象进行了简要分析。
    • 湛晨
    • 摘要: 仕女形象一直是艺术家们热衷刻画的对象,不同时期艺术品中的仕女形象也承载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因此,以仕女画为切入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仕女面部造型的审美倾向,对多位专家学者对于不同时期仕女画作品中仕女面部造型特征的分析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探析中国仕女画面部造型艺术审美倾向的共性与变化。
    • 杨旭
    • 摘要: 2021年12月18日,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召开了以“当代风尚、理论视界与审美文化研究的空间”为主题的线上研讨会。与会学者从“审美文化理论的拓展”“传统与当代对话”“审美文化的新风尚”三个角度入手,结合中外思想,拓展审美文化的理论来源,反思审美文化中“传统”与“当代”的断裂与延续,把握当下审美文化最新的动态与风尚。
    • 崔蕊
    • 摘要: 脱口秀作为近几年在中国大陆逐渐流行的语言类节目,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以《脱口秀大会》为代表的娱乐类脱口秀的热度只增不减。本文将以《脱口秀大会》为例,从审美主体、客体和传播方式的角度分析脱口秀在中国如此火热的原因,从喜剧内核、审美的解构与狂欢和具有审美性的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阐述其中蕴含的审美文化要素,并就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进行研究解读。
    • 骆玉平; 蒋泽云
    • 摘要: 黔东南苗族服饰是苗族审美文化和身份意识的载体,传达出苗族的生活与信仰之美,它以族群内部的连续性和族群外部的差异性这两个维度构建着苗族的身份意识与认同。但是,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苗族服饰走向公众的同时,便装的目的性已发生转变,而盛装的隆重性又被日常性消解,这为苗族的族群和个体身份的建构带来潜在的危机,面临着身份的重塑。
    • 苏苗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广西壮锦造型、设色两部分的审美探讨和研究,试图为色彩图示语言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方向。在提倡高校教育改革服务地方文化的大环境下,深度分析广西壮锦的丰美造型、考究设色,将壮锦审美因子纳入色彩图示语言教学中。民族工艺美术文化介入设计基础教学,体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突显课程设置的地域特色。
    • 梁明
    • 摘要: 如果审美文化研究不能准确反映特定时代人群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感,就失去了审美文化理论研究的意义。李泽厚认为殷商青铜器具有“狞厉的美”的判断,忽略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主体特征。殷商青铜器在神与人、君王与族众之间起到了重要的“沟通”作用,包含情感、信息沟通两条轨迹系统,承担了双重任务。
    • 金梦
    • 摘要: 《儿童艺术与教育》一书从儿童特有的审美文化和艺术生存方式的角度,对儿童的审美艺术活动进行观察、描述、思考和论证,让我们对儿童的认识更加全面。读完整本书,我有以下两点感悟:一、等待--儿童成长需要等待当读到“儿童需要时间,生命成长需要时间。在露天和阳光照射下慢慢成熟的西红柿比在温室里长成的西红柿味道要好得多。对于西红柿来说,等待是值得的,对于儿童来说也是如此,这便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这段文字时,我深有感悟。学前阶段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关键时期,但并不等于说在这一阶段就可以随意开发儿童的艺术潜能,随意加快儿童的艺术发展速度。在儿童成长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有耐心,要善于等待,顺应规律,不能操之过急。
    • 杨倩
    • 摘要: 电影音乐是以音乐的方式对电影进行诠释和表达的艺术形式,在电影这一综合性艺术中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电影音乐,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传达、影片内涵的揭示与升华,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功利、形象和情感的关系状态。电影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具备一种非常典型和普遍的审美文化功能。由李刚撰写的《画外知音: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与研究》就对电影音乐的审美文化功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 黄益萍
    • 摘要: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树立牢固的文化自信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走向。大学生对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精华缺乏深刻认识,甚至缺失民族自豪感,造成民族精神流失,导致大学生对文化的不自信。以美育人非一日之功,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入手,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育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