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宇文所安

宇文所安

宇文所安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26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3篇、专利文献27575篇;相关期刊196种,包括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文学教育、琼州学院学报等; 宇文所安的相关文献由237位作者贡献,包括胡作友、魏家海、刘永亮等。

宇文所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3 占比:0.94%

专利文献>

论文:27575 占比:99.06%

总计:27838篇

宇文所安—发文趋势图

宇文所安

-研究学者

  • 胡作友
  • 魏家海
  • 刘永亮
  • 岳曼曼
  • 苏芹
  • 史冬冬
  • 殷晓燕
  • 高超
  • 王德兵
  • 王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作友; 刘梦杰
    • 摘要: 对翻译暴力的分析应区分主体与客体。原文、译者与读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翻译的本质决定了翻译暴力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控制好翻译暴力的度,才会产生美学效果。原文和读者应该给予译者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译者也要将暴力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以免给原文与读者带来伤害。宇文所安《文心雕龙》英译本是合理控制翻译暴力的佳作。译者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为读者奉献了具有暴力美学效果的译文,给读者带来了充满异域风情的审美体验。中国典籍英译应给予译者发挥的空间,对翻译暴力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在严格控制翻译暴力的度的基础上,力争美学效果,以便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 刘瑾; 刘艺红
    • 摘要: 汉学家宇文所安对唐诗的研究及其译介为西方世界的唐诗经典化和传播树立了典范,《宇文所安唐诗翻译研究》一书全面论述了译者宇文所安的唐诗翻译思想与翻译轨迹,描述了其唐诗英译的经典化过程。本文通过分析西方的“正典”与唐诗“经典化”概念的内涵、区别与联系,总结了宇文所安的唐诗翻译“经典化”和世界文学化的特点,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唐诗英译的价值提供了重要参考。
    • 梁雪; 丁淑梅
    • 摘要: 《桃花扇》传奇以其艺术成就及较广的域内外受众,成为汉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以其清刻本和12种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阿克顿译本及宇文所安译本,分析译本形态及戏曲元素译介,得出三个结论:行当的译介以人名替代翻译;在穿关科范方面,两译本分别侧重宏观或微观的立场;译文以尾韵重塑曲文的韵脚并净化白的俚俗。对读梳理底本与译本细节,分析戏曲元素的译介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桃花扇》域外传播接受的不同维度和异文化取向。
    • 胡作友; 钟莎莉
    • 摘要: 宇文所安在翻译《文心雕龙》时,萃取了其中最能代表其核心思想、反映其创作特色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等体现中国性的成分。他采用一种从表到里、由浅入深的方式展示中国性,将文本内化与文本外化有机结合:在文本表层,采用碎片化组合和整体化嫁接展示中国性;在文本内部,采用多角度阐释和多方位拓展重构中国性。宇文所安将局部翻译嵌入整体翻译框架中,使整体与局部环环相扣,在世界视野中展示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情怀,尽可能还原中国古代文论的本色:宇文所安对《文心雕龙》中国性的异域重构有利于实现中国性与世界性的互识、互通与互补,使目标语读者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感受中国性,为中国性和世界性找到了相互成就的平等对话模式,有益于中西文论的发展与繁荣。
    • 田恩铭; 陈雪婧
    • 摘要: 宇文所安的中国影响有以下四端:一是以文学文化史观引领文学史研究促动中国文学传播;二是试图中西融合并站在中国文化立场上对中国经典进行文本细读,从而建立中国文学批评话语;三是完成《诺顿中国文学选集》《杜甫诗》《中国文学思想读本》的翻译,完成中学西渐;四是研究中国文学获得世界范围的认可,构建中国文学全方位研究的独特体系。作为汉学家的宇文所安在中国文学传播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与钱锺书、许渊冲、叶嘉莹等学者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学传播的四维视角。
    • 胡作友; 戴林杉
    • 摘要: 他者是与主体相对的概念,相较主体而言,他者的显著标志就是差异性。宇文所安对《文心雕龙》的选择与翻译,既是译者个人眼光和社会群体共同想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又是一个独具创造力的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期待。宇文所安破除西方对强制统一性的执迷,用自己独特的方法阐释《文心雕龙》的价值,并对其差异性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重构。他的解构是双向解构,体现了异域汉学家改变西方传统思维、繁荣文化多样性的努力;他的重构是凸显差异性和译者主体性的重构。解构与重构是互补的,解构的目的是重构。解构是为了克制暴力的强制统一性,重构是为了凸显文化的差异性。他者的差异性通过译者的主体性得以重新定义,而中国文论也因被重构的差异性而真正畅游世界。
    • 庄雅妗
    • 摘要: 文学经典外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愈加重要,译者惯习研究对于明确译者在文学经典外译中的动态角色而言不可或缺。宇文所安是唐诗译介的重要学者,《中国文学选集》和《杜甫诗》是宇文所安翻译生涯两个不同阶段的代表性译著。对比两本译著后发现,宇文所安翻译惯习的形成和强化受到教育经历、职业生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进而影响了其对作品的选择、解读及翻译策略的考量。
    • 胡旻
    • 摘要: 宇文所安于1985年出版著作《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兆》,迄今已逾三十载,而学界却仍竞逐其中所谓“非虚构诗学传统”,激论中西诗歌虚实之辨。本文另辟蹊径发掘宇文所安的征兆诗学:中国诗是世界的征兆,诗歌揭示世界之模式。该诗学脱胎于刘勰和刘若愚相关理论,“征兆”关涉气类感通原理,旨在论证诗歌与世界相互感应“,世界之模式”即指中国阴阳观,故诗与世界同构并蕴含二元对比模式。宇文所安据此思路,寻绎杜甫诗歌中“多”/“一”“、稳定”/“流动”“、内”/“外”张力结构,颇具新意。
    • 陈雪婧
    • 摘要: 《诺顿中国文选》是宇文所安文学史研究进程中的一次文本集聚。这些构成文学史景观的文学文本汇于一身正是中国文学史的缩影,这个缩影与宇文所安心目中的文学史建构或许有一定的距离,却也能从中概括出以文本并置而带有的基本特征。文学传统的连贯性与多样性互补。文学史图景的一线多轨并行模式,形成了文学史的复调效果。文学史叙事中文学经典的凸显与消解并存。《诺顿中国文选》与宇文所安的文学史研究构成了对应关系,这一时段是宇文所安文学史著作撰写理念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其跨文化阐释方式形成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便“无问西东”,不再对中西文学传统作硬性的比较研究,而是融入文学史文本之内。
    • 胡作友; 杨杰
    • 摘要: 宇文所安以文本为中心,选取《文心雕龙》的核心思想进行翻译,通过适当的编译策略,传达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异质思想。他从宏观出发,把握文论主题,建构文本家族,通过主题编排,再现文本内在的逻辑性;又从微观入手,通过互文关联,凸显中国古代文论传统的连贯性,从而在整体上重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风貌。他采取文化传真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源文的历史语境,体验中国古代文论复杂多变的文化意象,领略中国传统文论的文化底蕴。宇文所安的编译实践打破了传统翻译的单调模式,为中国典籍英译开辟了新的翻译方式和传播路径。宇文所安的编译策略,彰显了《文心雕龙》的文化价值,传递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正能量,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论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