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方以智

方以智

方以智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7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1篇、会议论文5篇、相关期刊229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船山学刊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海峡两岸“中国文化与宗教大同暨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2012国际儒学论坛等;方以智的相关文献由29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永义、蒋国保、宋豪飞等。

方以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1 占比:98.6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1.33%

总计:376篇

方以智—发文趋势图

方以智

-研究学者

  • 张永义
  • 蒋国保
  • 宋豪飞
  • 周远富
  • 张昭炜
  • 廖璨璨
  • 杨爱东
  • 关增建
  • 刘元青
  • 张世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勤勤
    • 摘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桐城方氏学派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9ZDA030)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张永义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张永义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先后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儒藏"工程及广东省社科基金等课题数项,晚近十余年主要致力于方以智及桐城方氏学派著作的整理与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中国思想论集》《墨子与中国文化》《被解释的传统》(合著)、《药地炮庄笺释·总论篇》《浮山文集校注》《青原志略校注》等。
    • 陶善才
    • 摘要: 方中通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的仲子,生逢明清易代,一生曲折坎坷、历尽劫难,却坚持以遗民志节自守。后期为生计不得不奔走四方,不料家乡桐城祖宅远心堂突发火灾,先辈遗像和诸多著述、字画被焚毁,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直到七年后,方中通才在原址重建了一座新楼,名之曰“復楼”。本文旨在以方中通的曲折经历和丙寅火灾叙事诗文为线索,考述其再造的“復楼”与方氏祖宅远心堂之传承渊源,从而揭示方中通再造“復楼”所赋予的“能传家学,不忘本来”“愤志荷薪,继往开来”等深刻寓意;方中通再造“復楼”,也表达了将天道规律转化为人事规律,为传故国“旧火”、期待“天地尽復”而努力的信心和决心。
    • 汪孔丰
    • 摘要: 2021年,适逢方以智诞辰410周年。为此,学界歆然在怀,先后通过多种方式,举办多样活动,隆重纪念这位博采众长、会通中西的伟大先贤。在方以智故里桐城,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安庆市桐城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纪念方以智诞辰41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桐城世家文化论坛”.
    • 郑晨晨
    • 摘要: 明清易代之际,一个特殊的遗民群体应时而生,方以智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南明永历元年(1647)至永历四年(1650)间,方以智十作辞疏,坚辞永历帝内阁之召。辞疏中所透露出的辞官原因主要包括:身患痼疾之限、性情狂直之虑、才能不堪之忧和不入班行之誓。方以智直笔谠论,将遗民们复杂的情绪心理充分展现出来。虽然遭受着身心的双重折磨,面临着出处的艰难抉择,方以智却始终以血泪书写,用真性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 张昭炜
    • 摘要: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方以智以公共性的道与约束性的法为药,医救儒学德之病。为避免德与法的直接对抗,实现德与法的互通互补,方以智以道为缓冲。他通过五喻——君臣喻、四时喻、仁树喻、筐实喻与天日喻会通道与法。五喻显示了道法关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道法互主,道主法,法又能主道;道法互生,生成方式多样;道法并置,既可离断分别,又共为一体。在道法会通的基础上,承接天日喻,如同天与日均以“於穆”为底色,道与法又都以“於穆”之德(生生之德)为基础,由此确立起儒学之德的主体,凸显德的生机。德与道、法具有了双向关系,德可展开为道与法,道的公共性与法的约束性又可捍卫德、反哺德,以补救儒学之德的缺陷。方以智会通道法以卫德,主要是为了应对儒学面临的道德危机。以道、德与法为标准,人的道德水平可分为三类:有道有德的君子;位于道与德之中、法之上的大众,包括处于底部的乡愿;位于法之下的无忌惮乱法小人。明清之际儒学堕落,乡愿亦难求,方以智借助法,惩治无忌惮小人,以法卫道,以法卫德,解决儒学的结构性与制度性伪善问题,致力于庶民共同遵循的公正之道。方以智的思考具有原创性、超前性,对于道德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陈婷; 杨宁
    • 摘要: 晚明社会危机加深,有识之士倡导实学,由此推动了农学的发展。实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方以智,在其著作《物理小识》中,即记载了不少农学方面的知识。受当时汇编和集成文风的影响,方以智在撰写这些农学知识时,融会贯通诸家之言,从中国学者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诩的《竹屿山房杂部》到西方传教士的著述,如《泰西水法》《职方外纪》等。除此之外,方以智也躬身观察与实践,他所叙述的花生压蔓法、坑孵法、松花蛋及红腐乳制法等,是明代农业新发展的珍贵文献例证。另一方面,《物理小识》的农学内容也是方以智践行“物理”研究的重要表现,由此可以反映他学术理论与实践追求的一种有趣的融合与平衡。
    • 韩焕忠
    • 摘要: 在方以智看来,《养生主》的宗旨就是随缘慎独.他以“督”为“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以庖丁解牛为“发而皆中节”之“和”,赞赏独脚的右师安于所遇,主张在生死面前安时而处顺.他认为庄子是一位已经体悟大道并能用以养生的人.
    • 蔡家和
    • 摘要: 牟宗三先生之哲学建构中,主要以康德作为中、西学之交接点,尤其是道德实践这部分。牟先生晚年对王龙溪特别青睐,此是欲藉龙溪学而解决康德哲学之不足。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对应着真、善、美,牟先生亦逐一消化、吸收,并做出颇具份量之回应。牟先生深入剖析中西文化之优缺点,如提出“良知坎陷”以补中哲之不重知识,亦认为西哲于人生神妙之境有所缺乏,遂有藉龙溪学以为灵感之汲取。其所提点到的龙溪学,包括:无相(向)、无执、圆教等心学义理。就此而论,牟先生可称为“当代新心学”,为当代中西会通、建构之学的成功典范。
    • 张高阳
    • 摘要: 明末时期,儒家学者认为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在对格物致知的诠释上过于强调以伦理道德的天理为知,以致于学风越发虚浮。彼时明朝政治混乱,国家多难,空谈误国,唯有实干才能兴邦。格物致知作为儒家学者的为学根基,在诠释方向上逐渐由伦理道德转向自然科学。方以智和颜元等人兴起了实学思潮,提出“质测”“动手”等格物方法,强调物理实践,不断提升自然科学的致知意义,初步实现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和自然科学的协调共进。
    • 廖璨璨
    • 摘要: “至善”与“无善无恶”是中晚明思想史上的重要论辩,明末思想家方以智以“至善统善恶”这一命题对王阳明的“无善无恶是谓至善”说做出了诠释和辩护,该命题中蕴含的对“绝待”和“对待”关系的思考也是对宋代理学中朱熹与胡宏论性之善恶的继承和发展,即通过对道/理是否有对待来解释至善之性是否有对待,以形上建构的方式对晚明这一论争做出回应。一方面作为“绝待”的“至善”不落于具体相对待的善恶,也即“无善无恶”,这是从形上本体的层面言说;另一方面作为本体的“无善无恶”是先天之性,有善有恶是后天之性,统贯先天后天的“至善”意味着在具体现实的人性善恶之中要让本体的善性显露出来,这是从本然状态的层面言说。“至善统善恶”说以对“至善”的强调纠正阳明后学特别是王畿“四无”说导致的走空蹈虚之流弊,重新倡导价值层面上对“至善”的肯认,推崇实学的功夫论指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