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明清易代

明清易代

明清易代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1842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社会科学辑刊、文史哲、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明清易代的相关文献由138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则杰、张仲谋、明月熙等。

明清易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6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1842 占比:99.82%

总计:81989篇

明清易代—发文趋势图

明清易代

-研究学者

  • 朱则杰
  • 张仲谋
  • 明月熙
  • 杨银权
  • 王萌筱
  • 赵秀丽
  • 余福海
  • 刘露
  • 吴琳
  • 胡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姜维枫
    • 摘要: “温柔敦厚”诗学生成于“华夷之辨”思想张力尚未完全形成的春秋末期。《诗三百》“虽主于温柔敦厚,然亦有直斥其人而不讳者”,“变风变雅”存焉。对于“温柔敦厚”诗学,后世倡导者有之,突破者有之。明清易代,中原板荡,华夷易处,遗民直面传统诗学,主张风雅正变系乎时,认为“愤而不失其正,固无妨于温柔敦厚”,从诗学理论与诗文创作两个维度实践“变风变雅”之音,实现对“温柔敦厚”诗学的接受与突破。
    • 吴凌杰
    • 摘要: 周应期,永嘉人,家世望族,一生曲折。他早年因门荫担任巡按御史,后因科举中第得以任职于礼部、吏部,又因得罪魏忠贤被外放于福建,此后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福建、江西、山东等地迁转,并最终获任佥都御史。除任官外,周应期一生笔耕不辍,但现今其绝大部分著述已佚。现存的诗歌题序显示,他交友广泛,既有如何白、柯荣这样的文学之友,又有如林增志、李光春这样的具有相似人生经历的官宦之友。不管为官还是归隐,周应期都不忘百姓,“清节先生”之谓实至名归。
    • 赵秀丽; 田萌
    • 摘要: 明末清初,女性的忠君爱国行为并不局限于江南名妓,社会各阶层女性纷纷采取不同途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彰显忠孝节义精神:一是朝廷命妇世受国恩,忠君意识较强,主动殉国难。二是主母秉持忠义信条,以死激励家中男性尽忠全节。三是女性遵循男性亲属旨意自杀。这些人在王朝覆灭之际纷纷用生命表达、诠释自己对儒家忠孝节义伦理的体悟,表明她们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命运有着清醒认知,勇于承担责任与使命,具有划时代意义。
    • 何善蒙
    • 摘要: 以往对于吕留良理学思想的讨论,基本上都是以“尊朱辟王”来概括其思想立场。实际上“尊朱辟王”的说法并不合适,因为这样的解释是比较含糊的,不能很准确地表达吕氏所处时代的思想状况、吕氏本身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吕氏思想的基本价值倾向。有鉴于此,对于吕氏理学思想的概括可以视为“批判理学”,这样更能体现处于明清易代之际以遗民身份自限的这样一种具体的理学思想形态。吕氏理学思想显然是批判王学的,但是又跟一般意义上的朱子学不一样,这是由于吕氏所处的特殊生活氛围和身份意识所决定的。
    • 赵志浩
    • 摘要: 明清易代,汉民族文人们在寻求实际出路的同时,亦试图通过创作排遣精神上的困顿。陶渊明因其高洁自守之形象以及桃花源之特殊含义而成为了该时期剧作家最常借以抒怀的对象之一,这种现象可称之为“慕陶”情结。本文将以明末清初背景下剧作家许潮、尤侗所作杂剧《武陵春》《桃花源》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之以该时期其他戏曲,探讨分析该时期戏曲对陶渊明及桃花源的接受。
    • 王委艳
    • 摘要: 明清易代之际文人充满了一种整体的焦虑情绪,这种情绪影响到了话本小说的创作。《清夜钟》《照世杯》和《云仙笑》是明清易代时期出现的三部话本小说集,这些小说从不同方面表现了易代之际的时代焦虑,是时代剧变在文学领域的一种投射,是时代情绪表达的文学方式。《清夜钟》直接表现了时代焦虑情绪;《照世杯》聚焦于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揭露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各色人等的丑陋行止,以烛照世道人心;《云仙笑》则关注易代之际下层人的命运悲辛。上述三部小说集,从不同侧面描绘了明清易代之际的时代焦虑,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不同的角色在末世的背景下,显示出躁动不安的时代情绪。这些作品正是鼎革之际时代情绪在文学上的表现。
    • 薛璐洁
    • 摘要: 史可法作为明清鼎革之际的关键人物,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关于史可法的评价抑扬霄壤,褒之者谓“忠靖”“忠正”,贬之者曰“驭将无能”、临阵左支右绌,两种截然相反的语调与史书编纂者的立场、秉持的不同叙述口吻有关。通过将清初史学家戴名世的论述与同时期的官私修史书对比,可以窥见清廷有意识地回避不利于史可法“一代完人”形象的细节,并在称扬和褒奖史可法等殉节臣子中争取南明史叙述的话语权,以巩固政权的合法性。
    • 秦浩翔
    • 摘要: 顺治十二年,出于军事需要,清廷在东南沿海地区严行“海禁政策”,“毋许片帆入海”。沿海居民世代以海为生,加之其时天灾频仍,不少百姓迫于生计而违禁下海。受到军事形势以及朝廷政令的影响,无论中央官员还是地方官员均对违禁案件尤为重视,对于违禁者是否“通逆”更是慎重调查,案件审理过程大多一波三折。同时,查案官员亦流露出对沿海百姓的关怀与同情,但迫于时局的压力,“通逆者”最终往往被从重议处,“违禁者”亦会被按律治罪。在明清鼎革的特殊时期,清廷于东南沿海地区围绕海禁政策,在法律制定与案件审理上呈现出军事需要优先于民生疾苦的特点。
    • 张娜娜
    • 摘要: 明末清初,以钱谦益为代表的易代士人纷纷重释“诗史”理念,并在其“诗史”创作中将公共空间的史事记录与私人向度的自我书写相结合,进行一种“自传性”作业。钱谦益在诗文补史、证史之外,加入其身份、心态、记忆的阐述,将之纳入遗民诗的传统之中,进一步开拓了诗人自我书写的空间。如在诗歌创作中,将个人影像铭刻在宏大的历史叙述之中,勾连“一人之史”与“一朝之典故”;在社交网络中,通过剪裁和提炼“他者”(当朝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进行自我言说。此外,吴梅村诉诸“野夫游女”的“面具”诗艺,钱澄之的个人年谱,杜浚的“梦忆体”等,也与钱谦益的诗史创作一道,共同呈现了易代士人“诗史”创作中的自我建构,丰富了“诗史”的美学实践与诠释体系。这些书写,为我们探求世变之际,士人在文学、艺术上的新变提供了参考。
    • 吴仪
    • 摘要: 明清时期,即墨的“周、黄、蓝、杨、郭”五大家族是著名的地方望族,家族子弟多以仕宦和文人闻名。其中,即墨黄氏的影响力和代表人物称得上五大家族之首。黄氏家族作为科举改变命运的典型案例,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实现了家族地位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在明清易代之际,“黄培诗案”的发生对黄氏家族产生一定影响,在黄贞麟的努力下,他与其子孙三辈创造了“一门四进士”的科举传奇,重振家族声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