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遗民

遗民

遗民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5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5篇、相关期刊368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北方论丛、齐鲁学刊等; 遗民的相关文献由46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雪根、温世亮、罗海燕等。

遗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5 占比:100.00%

总计:525篇

遗民—发文趋势图

遗民

-研究学者

  • 周雪根
  • 温世亮
  • 罗海燕
  • 唐朝晖
  • 张雷宇
  • 曲金燕
  • 马将伟
  • 何争流
  • 何跞
  • 周可真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戢斗勇
    • 摘要: 成鹫是清初岭南著名高僧,原籍番禺,移居南海弼唐后落发为僧。他久居弼唐亦庵,创建南海马山龙华禅院、琼海灵泉海潮寺和铁城东林庵等,任佛山仁寿寺书记、首座,后又任肇庆庆云寺和广州大通寺住持等职。成鹫在庆云寺编撰了《鼎湖山志》,为清初岭南佛教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成鹫是著名遗民文僧,在文学艺术方面颇有成就,留下大量诗作及书画作品。
    • 蔡杰; 卢珊
    • 摘要: 黄道周与吕留良作为明末清初的两代遗民,拥有相同的遗民身份与抉择,却有着不同的历史命运与困境。清廷标榜黄道周作为大明遗民的忠贞气节,却将吕留良视为清朝统治下的臣民,指责其不守臣民的本分。然而吕留良的真实心态,与黄道周是一致的。吕留良辑存黄道周的佚诗,对其中的抗清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由此寄托对黄道周的崇敬之情与己身反清复明的心愿。从华夷之辨与君臣伦理的角度分析,黄道周是出于对君臣伦理的维护而抗清,而吕留良主张夷夏之防大于君臣之伦,更倾向于因夷夏之防而抗清。黄道周与吕留良的遗民情结均是刚毅、自强精神的体现,两代遗民都值得赞佩。
    • 吴凌杰
    • 摘要: 周应期,永嘉人,家世望族,一生曲折。他早年因门荫担任巡按御史,后因科举中第得以任职于礼部、吏部,又因得罪魏忠贤被外放于福建,此后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福建、江西、山东等地迁转,并最终获任佥都御史。除任官外,周应期一生笔耕不辍,但现今其绝大部分著述已佚。现存的诗歌题序显示,他交友广泛,既有如何白、柯荣这样的文学之友,又有如林增志、李光春这样的具有相似人生经历的官宦之友。不管为官还是归隐,周应期都不忘百姓,“清节先生”之谓实至名归。
    • 郑雅匀
    • 摘要: 通过分析周密以杭州西湖为背景描写、咏怀、叙事的词作,可发现其心态是淡泊闲适与用世之心并存,且此消彼长的。宋亡前以淡泊为主导,宋亡之初则充满愤世之恨,到晚年终归于清静,隐居终老。西湖是他心态变化的重要承载体,这种心态变化在宋代临安遗民词人群体中具有典型性,同时西湖的内蕴也因其更加丰富厚重。
    • 苗钰婷
    • 摘要: 龚开生于南宋晚期特殊时代,其绘画风格承唐及北宋,但又有不一样的表现方式,与他的遗民身份有很大关系。这样的身份境遇对其绘画创作必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骏马图》作为现存作品中最早的瘦马画,是唐宋一反擅画肥马习惯的开端,其深层含义也耐人寻味。
    • 梅雪容
    • 摘要: 姜埰在《敬亭集》中崇杜甫诗、化韩愈典、和东坡韵,作品体现出了宋诗的爱国情怀、宋诗的另辟蹊径、宋诗的哲思理趣,其展现的诗学思想也与吕留良的诗歌主张类似。作品也契合官修《四库全书总目》的批评标准,体现出了人格高尚又学殖丰富的宋诗质实风格。清代宋诗复兴也恰与姜埰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复杂的社会身份上存在一定的联系。故而在吴之振、吕留良等人编选《宋诗钞》之前,他的作品便隐隐有发清代宋诗复兴先声之迹象。
    • 马银川
    • 摘要: 清初经历易代鼎革,异族入主中原,与屈骚共情并为我所用,成为文坛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黄文焕《楚辞听直》、李陈玉《楚词笺注》成书于顺治朝,得风气之先,具有承前启后之功。两书借由阐发楚辞弘义,重在抒发自我家国败亡、壮志难酬之悲情,“自抒其无韵之《骚》”;通过篇目设计及各篇反复论辩,提高“忠”之首要地位,塑造、强化屈原忧国忧君、忠贞不贰的典型形象,以此实现与屈原精神的跨时空交流,期冀解脱现实困境。方法论层面,两书重视发挥论辩色彩,着重阐发大义,不重训诂。由此对清初文学创作尤其是辞赋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
    • 韩士连
    • 摘要: 边寿民的艺术思想是否与遗民思想存在有一定的联系?以“遗民”这一典型的清初的社会情境介入,在清初文坛遗民强势的背景下,文人的文风和画风皆受其深刻影响,边寿民也不例外。文章指出脱离时间和空间限制,其有效性和意义性是相对欠缺的,并且只单纯从艺术的角度阐释边寿民的作品思想及内涵,具有一定的缺失和局限。
    • 张亮
    • 摘要: 介绍《徐俟斋先生年谱》的成书过程,详述该书的主要版本流传,简述徐俟斋生平,对《年谱》的内容进行梳理辑佚,进而对罗振玉、徐俟斋的“遗民”情结进行关联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究罗振玉的人物思想史。
    • 陈斐
    • 摘要: 宋元鼎革之变激发出士人思想、情感的巨大能量,使其诗歌所蕴情感的强度和密度大增,进而凸显了诗为“心史”的性质。对此,时人亦有理论自觉。本文以谢翱编《天地间集》为中心,效仿陈寅恪“心史”研究理路,借鉴西方心态史、情感史的一些理念,从诗歌文本隐喻、象征等深层意义的发微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视角或成果,从“悲痛与眷恋:连结的断裂与复原”“惊悸与诧异:战乱创伤与奴役怨懑”“闲适与郁怅:隐居的政治意涵”“空幻与落寞:儒家伦理纲常之外”“坚守与忧惧:与时间抗争”五个方面,对易代之际与遗民身份认同相关的心态做了立体、动态的透视。近代人文与社会科学中普遍出现了“人的消失”现象,激活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心史”意蕴,不失为既得预国际学术界之潮流又呼应国内学术界“三大体系”构建之吁求的有益尝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