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四库馆臣

四库馆臣

四库馆臣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70730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贵州文史丛刊、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等;四库馆臣的相关文献由114位作者贡献,包括赵龙、李见勇、孙伟鑫等。

四库馆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0730 占比:99.93%

总计:170847篇

四库馆臣—发文趋势图

四库馆臣

-研究学者

  • 赵龙
  • 李见勇
  • 孙伟鑫
  • 方勇
  • 曹书杰
  • 王瑞来
  • 白丽萍
  • 陈晓华
  • 陈智超
  • 任继愈

四库馆臣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超
    • 摘要: 《四库全书考证》收录了很多精审的考证成果,这些成果颇具学术价值,能够充分体现四库馆臣的学术水准。通过详细考察馆臣有关宋诗的考证成果可以发现,馆臣对于诗歌的校勘方法多样、成果丰硕,他们能够充分结合诗歌的用韵、对仗、用典等文本特点进行校勘。同时,馆臣还对不少作品进行辨伪、注释、编年和价值判断,对宋诗的考证全面而深入。《四库全书考证》中丰富的考证成果既能为我们当下整理文献提供直接参考,亦能提供方法论的示范。但是,馆臣在考据中也存在不少疏误,在利用这些成果时需进一步辨析,不可迷信盲从。
    • 孔定芳
    • 摘要: 在清代前期的历史语境下,有关明清易代人物的评价无疑是一个政治敏感话题,一度成为政治禁忌,士子文人不可轻易触碰,而清廷则掌控着最终裁量权。明清易代,汉族士群出现忠臣与贰臣的两极分化。以乾隆朝为分野,清廷对出处异趣的两大汉族士群之价值评判发生深刻变迁。此前,清廷基于本朝立场,以政治之“顺逆”为人物评价标准,明之忠臣则为清之“逆民”,清廷对之软硬兼施,或羁縻笼络,或防范镇压,无所不用其极;而明之贰臣则为清之“顺民”,必百般引诱、驱使利用,极尽恩宠。此后则超越狭隘的本朝立场而以儒家伦理普遍准则之“忠佞”为价值取向,贰臣乃“大节有亏”“不足齿于人类”,而忠臣则为“疾风劲草”“力矢孤忠”。清廷人物臧否价值取向之嬗变,在四库馆臣有关忠臣与贰臣的评骘上得到了具象化的呈现,折射出清廷统治思想和思想统治的历史性变迁。
    • 吴国武
    • 摘要: 有清一代是传统礼学的极盛时期,文献整理研究蔚为风气,名家名著不断涌现,学术体系得以重构。其中,乾隆朝后期四库馆臣校雠著录礼类文献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在乾隆“文治”政策的背景下,朝廷陆续开经史、三礼诸馆,两代学人递次校刻和编修礼学文献,礼学重要问题逐渐得到朝野士林的全面关注。四库馆开,礼类文献的校雠著录活动较为突出:一则校办人员众多、所校文献广泛;二则校雠内容丰富、校勘方法多样;三则著录体例详备、分类构造完整。在武英殿校刊《三礼注疏》、三礼馆纂修《钦定三礼义疏》及秦蕙田集诸儒编纂《五礼通考》等的基础上,四库馆臣开启了考证和经世双重面向的治礼方向,在礼学文献整理研究及清代礼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唐海韵
    • 摘要: “李杜优劣论”是中国诗学史上的经典论题,激发了历代学人的探讨热情。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对这一论题也有精深思考。他们看似持守对二人不分轩轾的态度,实际上还是尊杜抑李。究其缘由,是因为杜甫在诗学渊源、诗作内容、性格、才学、品德等方面更契合他们的趣味。清代虽然掀起过一阵“非杜”的风气,但《四库全书总目》对这些异议丝毫不予采纳,依旧迎合政治需求和绝大多数人的评判,将杜甫打造成近乎完美的状态,展现出其批评思想的正统性和主流性。
    • 刘志坤
    • 摘要: 给遗民诗人断代,总是两难,如魏禧一生跨明、清两代,宋荦编《国朝三家文钞》时,将其和侯方域、汪琬并列,称为清初"三大家",经由四库馆臣采纳,最终得到官方认可。其实这个观点能不能成立很难说。康熙七年(1668),魏禧为黄乐玄作墓表,其中提到甲申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黄乐玄"素服悲号,谓所亲日:吾生为圣朝民,死为圣朝鬼,死后得题‘明故’二字于墓表幸矣!"魏禧一生坚守气节,绝不仕清,黄乐玄的话慷慨激昂,不能不引起他的共鸣。
    • 李中然
    • 摘要: 清代学者崇尚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反对一切主观玄虚的论调,这种学术思潮,于是时各个学术层面都可以看到.学人只要对《四库全书总目》进行观察,便可以明显发现四库馆臣崇实黜虚的学术主张,这样的学术基调反映在对《春秋》三传的批评上,就形成重《左传》而轻《公》《穀》的现象.然而,馆臣并非一味地贬低《公》《穀》二传,其认为就义例而言,《公》《穀》仍有可取之处.若要对三传进行综合评价,馆臣则以记事之《左传》为最上,侧重褒贬大义之《穀梁传》次之,语多穿凿的《公羊传》为最下.
    • 陈光
    • 摘要: 四库馆臣提出明一代台阁之体滥觞于吴伯宗的真实内涵,主要是指从风格特征上来看,明代的政治文学萌芽于吴伯宗.其着眼点在于吴伯宗首科状元的政治身份,以及该身份所代表的明代新朝文人.但在易代之际的视野下考察明初的科举制度,以及吴伯宗学术与文学来源可知,吴伯宗具新朝文人之名却不具新朝文人之实.四库馆臣夸大吴伯宗文学地位的原因,主要因为其构建明代文学史的方法性缺陷.更为重要的是,对四库馆臣这一判断的反思表明,对明代台阁体的研究应当置于元明易代之际的历史语境中.
    • 吴亚芸
    • 摘要: 《四库全书总目》是一部古代文献提要著作,它对编选的每一部著作都有切中肯綮的阐释.先从考订作者生平说起,并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最后说明了其中的优劣之处;而唐宋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对文坛产生着重大影响,并为明代中期的文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总目提要对唐宋派进行了深刻的批评,体现着四库馆臣精当的文学评论.
    • 摘要: 《四库全书考证》(八册)于今年3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四库全书考证》是四库馆臣审阅《四库全书》的总校勘记,由汇编、加工《四库》书中的黄签而成。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计100卷,304万字,收录著作共计1089种,考证条目约40000条。撰写形式整饬,语句规范,针对原书脱、讹、衍、倒等情况,运用了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方法,分别进行订正,并加以说明。部分衍讹已久的问题,不直接改正,分析衍讹情况后,采用"兹仍其旧"的方式处理。在考证过程中,该书既有篇次调整、内容补缉,也有异文比较、真伪辨别,还有对所选刊本和撰述人的若干评价。乾嘉时代汉学昌盛,形成了成就辉煌的历史考据学,《四库全书考证》的出现即是此背景下的一项重要成果。纂辑官王太岳、曹锡宝,原纂官王燕绪、朱钤、何思钧、仓圣脉、杨懋珩、缪琪等人,均博学多闻、治学严谨,故《四库全书考证》一书中既有阙疑存异,又有怀疑批判,体现了乾嘉时期考据学家的治史特色。《四库全书考证》既是校勘学的优秀范例,同时也具备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考察当时的政治、经济、民族、思想文化等各类因素的发展状况,同时也有助于考察历代特别是清代学术观念的演变。
    • 张攀利; 殷慧
    • 摘要: 四库馆臣强调汉、宋分野,这在《总目·礼类》提要中表现得十分显著.四库馆臣主张三《礼》皆以郑注为宗,推崇汉儒重名物考证的治学方法,表现出鲜明的崇汉宗郑倾向.四库馆臣以汉学的治学风格为标准去评价宋学礼家及其著作,肯定其中能遵循郑注或讲究训诂考证的礼家,批评以意断制,空发议论,疏于考证的礼家.基于尊经崇古的立场,四库馆臣着力批评宋学礼家变乱礼经的行为.《总目·礼类》循着乾隆初纂修《钦定三礼义疏》的学术进路而来,继承了其以礼经世的精神,又综合了当时汉学家的治学理念,对乾嘉之际治礼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力推动了清代学术由理学向礼学的转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