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主权

主权

主权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3年内共计2600篇,主要集中在法律、外交、国际关系、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6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8篇;相关期刊1335种,包括国际展望、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8非营利组织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研讨会、第二届当代刑法国际论坛、首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等;主权的相关文献由2472位作者贡献,包括郭渊、刘永文、赵洲等。

主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69 占比:98.8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28 占比:1.08%

总计:2600篇

主权—发文趋势图

主权

-研究学者

  • 郭渊
  • 刘永文
  • 赵洲
  • 何帆
  • 本刊编辑部
  • 李筠
  • 王逸舟
  • 王静
  • 郑红
  • 顾列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沈飚
    • 摘要: 谢彬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青年时期曾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积极投身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他大力倡导"实业救国",在其所著《中国铁道史》中,通过考察近代中国铁道自西方引进、受挫到发展的曲折艰辛历程以及铁路对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强国之端首在开辟利源、发展实业,而发展实业又重在铁道建设的主张,对国家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谢彬认为,发展铁道能够强国,而强国就能御侮,就能达到救国的目的。这充分反映了谢彬强烈的实业救国思想。
    • 日西村裕一(著); 王丹红(译)
    • 摘要: 日本在继受德国的“国体”概念时深受其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引进和使用这一概念进而构建日本的立宪制时,却并非是对拉班德等学术理论的简单照搬。面对日本传统思想与欧洲思想的差异、天皇主权与立宪制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天皇主权是否正当为焦点,以穗积八束为代表的明治学者们围绕“国体”的解释展开了诸多尝试,提出了国体政体二元论、体用论等诸多解释工具,体现出不同文化思想交融的复杂性及其对理论体系与国家制度建构的直接影响。
    • 罗彦博
    • 摘要: 国际法发展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关于国际法的争论也一直从未停歇,有人认为国际法不是法律,它只是各国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同时它也缺少凌驾于各国主权之上的执法机构,不像国内法一样具有强制力,更多是靠各个国家的自觉遵守。同时也有人认为国际法的法律性是不可否认的,国际法的存在,使得国家之间的交往、贸易有了可以依靠的法律规范,而且国际法所树立的价值观念及内涵有利于解决国家之间的纠纷,对维护世界和平、保护正常的国际秩序起到了弥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国际法虽然不具备强制性,但仍然是法律体系的一部分,是维护各国之间平等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有力工具,明确国际法的价值所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国际法,保卫国家利益和主权完整。
    • 任玥
    • 摘要: 在民国初年有关国家秩序构建的种种论争中,章士钊通过一系列文章,对国家、主权、政府权力等关键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他在国家观方面的种种主张:人民意志、国家和主权是三位一体的;政府不同于国家,政府权力是有边界的;真正的“强有力政府”是权力有限但功能有效的责任政府。章士钊的国家观在理论上沟通了国家、主权与人民,并区分国家与政府、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力,既倡导“强有力政府”,又与国家主义保持了距离。
    • 杨光斌
    • 摘要: 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都是在“人民主权”旗帜下发生的,都是旨在实现大众民主的社会运动。显然,资产阶级革命所实现的是资本主义民主,无产阶级革命所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冷战时期,我们从来不会怀疑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属性,倒是真诚地怀疑并批判资本主义民主的真实性。然而,在冷战结束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成为“民主”的代言人,以至于真正实现了人民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证明自己的民主性。
    • 陶富源
    • 摘要: 立足于抽象人性论,以“人权生来论”“人权个体本有论”“人权建构主权论”“人权普世论”以及“美国人权灯塔论”等为支撑的,服务于西方特别是美国霸权主义的“人权高于主权论”,是一个荒谬且极具世界危害的理论。从马克思人学观点来看,人权是“劳赋”的而非“生来”的;人权享受有赖于集体保障,而非个体本有;主权是人权的集体承载和实现前提,而非由人权派生;人权是具体的,而非普世的;人权的发展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所谓“美国人权灯塔论”,是根本不成立的。
    • 谌建
    • 摘要: 涉外环境侵权类型多样且国际法责任多元。管辖权制度是处理涉外环境侵权问题的核心,目前该制度亟需完善。涉外环境侵权管辖权制度完善的理论支撑是以国家主权为基础,同时兼顾“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实体法层面的具体完善路径应以一般管辖权为基础,以特别管辖权为修正,以协议管辖权为补充,如此才能更加公平地保障涉外环境侵权中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促进本国环境与发展政策在涉外环境侵权管辖权制度中的落实。
    • 法米歇尔·托贝; 王建学(译)
    • 摘要: 为使宪法审查正当化,学术界提出多种论证逻辑。这些既有论证需要进行批判性分析。正当性论证的所有理论都必须协调两个命题:法院须参与法律的最终制定,同时也要执行体现人民政治意志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法院必须捍卫宪法作为实在法的至上性;另一方面,他们却不应该阻碍民主。任何既有的论证理由都缺乏充分的说服力,要么是因为它们难以与民主相协调,要么是因为它们把主权分为两部分,并在两部分之间附加了等级。
    • 林梓瀚; 游祎; 魏伟
    • 摘要: 当前,西方国家率先布局6G领域,力图继续维护其未来通信领域的技术优势.为维护技术霸权.美国旨在提高未来6G领域的国际领导力,出于“技术主权”的战略考虑,欧盟抢先布局6G赛道,日韩、五眼国家等美国盟友紧随欧美步伐,推进其6G发展步伐.这将加剧全球6G“科技竞赛”,加大数字鸿沟.同时,拜登政府上台后,基于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将继续形成围堵中国的6G地缘政治格局,未来国际6G标准话语权争夺将“白热化”.为了应对未来全球6G发展的竞争态势,我国应加快6G整体战略制定步伐,继续加强国际产业布局以及积极参与国际6G标准制定,推动我国未来6G发展.
    • 张觅
    • 摘要: 法形式的概念是理解施密特主权概念的法理学本质的关键。在《政治神学》中,通过与规范主义和形式主义国家法学的论战,施密特发展出建基于其自身法形式概念的主权学说:法形式存在于人格权威的法决断之中,决断实现了法实践和主权实践中持续的充满活力的形式性建构要素。在同一时期的《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中,施密特展现了罗马天主教会作为对立复合体的特殊的政治形式能力,这种形式能力使天主教得以超逾现代哲学的极端二元论困境。在施密特看来,规范主义等错误主权学说的理论和精神根源正在于时代的极端二元论困境。在这一意义上,施密特的形式概念蕴含了他对时代精神危机的诊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