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主体建构

主体建构

主体建构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3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589篇;相关期刊282种,包括妇女研究论丛、学理论、北京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香山科学会议第S42次学术会议等;主体建构的相关文献由35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川平、潘绥铭、刘传霞等。

主体建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8 占比:3.0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589 占比:96.90%

总计:10928篇

主体建构—发文趋势图

主体建构

-研究学者

  • 张川平
  • 潘绥铭
  • 刘传霞
  • 杨珺
  • 高山
  • 魏全凤
  • 黄盈盈
  • 任雪娇
  • 刘希哲
  • 刘春晓

主体建构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藜
    • 摘要: 数字媒介生态呼吁从"情感关系"的角度对"公共领域"进行新的概念化。通过比较两项"公共领域"研究不同模式的深层差异,从媒介与主体关系的视角对现代"公众"兴起的历史分析进行重新解读。"理性批判性"模式下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侧重从抽象、普遍规范的角度处理媒介与情感形式、理性论证的关系,最终落脚于"理性"标准与"法律"形式的统一;而"公众同情"模式则展示了媒介"询唤"情感、构建主体位置的塑形机制,新式"公众"同样具有批判性但呈现出"暧昧式的解放",因此比"言说"模式充溢了更为复杂的情与理的叠交与冲突。后者在"去总体化"层面对新的数字"公共性"更富解释潜力,但新的数字"经验"蕴含着新的媒介调节观,概念重构当以此重新理解包括理性与情感关系在内的人类主体性。
    • 王可欣
    • 摘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穷人》由多封书信构成,其中作者、主人公、社会舆论等多层次的目光交织呈现了丰富的对话和暗辩。小说以“穷人”为题名,主人公们对贫穷的承认或否认,其本质都是对“不体面”的反抗,即是对“被凝视”的抗拒。小说中,“凝视”是触发主人公自我意识变化、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本文拟借助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凝视”理论,考察主人公杰武什金三种不同方向的“凝视”,进而为解读其主体建构过程提供另外一种思路。
    • 陈鸣镝
    • 摘要: 在《嘴唇里的阳光》这篇小说中,中国当代女作家陈染通过“我”/黛二小姐的身体向读者展示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身体状态。对“我”/黛二小姐恐惧的身体、患病的身体和情欲的身体进行研究,能够发现“我”/黛二小姐不同的身体状态与其人生经历有密切关联。《嘴唇里的阳光》中的身体叙事一方面揭示了男权社会给女性带来的身体压迫,另一方面表达了叙事者对理想男性的一种期待。以“我”/黛二小姐的身体为视点,可以看到“我”/黛二小姐主体建构的生命历程。
    • 段崇轩
    • 摘要: 文学批评是批评家对作家作品等的个性化、主观化阐释,它当然有着自己的权力与自由。但文学批评又依循着读者的诉求、作家的期待、社会的规约,因此它又是受限的不自由的。由此形成了文学批评与作家作品之间的“隐形契约”。当下文学批评所以出现种种乱象,原因就在一些批评家不明白他的批评有一种“隐形契约”,他的权力是有限的。一个批评家要真正树立起自己的主体形象,就一定要遵循这一契约,坚持学术精神,探索艺术真理,在批评实践中建构自己的批评大厦。
    • 南锐; 肖叶静
    • 摘要: 后疫情时代,促进线上线下教学双线融合成为高校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新模式与新方案。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则是全面提升双线融合教学效果与质量、实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时代选择。双线融合教学师生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主体、目标共识客体、环境媒介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体现了以责任共担为基础、目标共识为关键、环境共建为重点的生成逻辑,旨在强化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稳定性、一致性与有效性。主体建构视角下,学校应提高积极保障者角色认知,提供师生合作的物质支持;教师应强化教学实践者角色定位,增强师生合作的内容建设;学生应增强学习提升者角色认同,强化师生合作的能力准备。
    • 杨菲
    • 摘要: 《阳光普照》作为钟孟宏导演透视家庭教育的电影佳作,将“司马光砸缸”的诡谲故事隐匿于生命悲剧的表象之下,“司马光”映射阿豪内心深渊的同时也崩塌了父子之间的心底围墙,而该故事的内核“我从未认识我自己”则指涉出伤痕式父子关系的症结缘由:主体建构的过程中深陷他者之囹圄。这里的主体被共时性地结构于雅克·拉康的“三界”之内,经由想象界的映像遮蔽、象征界的他者凝视以及实在界的秩序超脱,呈现为“自欺—自律—自由”的嬗变状态,在寻找自我的迷途中逐渐确认了伦理意义上的身份自洽。
    • 钟仰纯; 严静
    • 摘要: 透过“剩女”到“浪姐”所折射的空前自我意识及语言抗争的行动表达,本文拟用韦伯“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型为解释框架,剖析标签背后所隐含的“剩女”因市场与婚姻场域的年龄陷阱及文化堕距制造的单身羞耻与高知异化,而陷入就业困境、婚配话语权失衡及主体蝶变困境现象,基于该现象背后的隐喻与叙事是性别分层的负面建构,从经济、权力与社会声誉评价体系解析“剩女”向“浪姐”主体意识的演变轨迹并探索其主体建构的路径。
    • 周志忍; 徐艳晴
    • 摘要: 基于独立性视角探讨政策评估的主体建构和选择策略。结构独立性考察框架由行政隶属关系、资源依赖度、评估资助方、项目委托方式、政策过程前期介入等五要素构成。运用该框架分析权威政策主体、政策研究组织、一般社会公众,每类主体都不是大一统式的存在,其内部结构复杂性意味着次级主体独立性上的差异。政策周期不同阶段的任务特性、资源约束和成本/收益考量构成政策评估的“情境属性”。主体建构和情境属性的结合,形成独立性视角下政策评估主体的选择策略,包括主体独立性内在要求、主体选择优先次序、其他考虑要素。西方国家强调政策评估独立性更多出于党派政治逻辑,我国强调独立性主要出于理性和科学逻辑。坚持政策评估的独立性原则是制度自信的表现。
    • 冯睿
    • 摘要: 后女性主义视域下,女性人物意识的觉醒和主体的建构一直是热点的研究话题。本研究从以上两个角度切入,主要分析和阐述剧中人物贝丝的女性主体意识迷失与觉醒。研究发现“好妻子”的枷锁始终压抑着贝丝的女性主体意识,而贝丝的复仇促使她完成了女性主体的建构。
    • 张海燕; 杨馥菱
    • 摘要: 当今社会,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已成为电视剧和电影的主要题材之一.由亦舒小说改编的《我的前半生》2017年一经播出,就引发了当代女性独立、成长的社会思考.罗子君在婚姻破裂后从"房中天使"成功转型为职业女性,从自我意识的觉醒到摆脱"他者"身份的跨越,完成了女性主体的构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