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
剩女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8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8篇、专利文献729篇;相关期刊480种,包括女性天地、婚姻与家庭:上半月、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下)等;
剩女的相关文献由954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左雪松、夏道玉等。
剩女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左雪松
- 夏道玉
- 鱼顺顺
- 佚名
- 宗承灏
- 小米粒
- 王书菲
- 乔健
- 刘诚龙
- 叶倾城
- 吴彩平
- 吴淡如
- 巴根草
- 张敬婕
- 李琦
- 林秋霞
- 榛果
- 欧阳明
- 水银河
- 焦阳
- 王燕
- 翁舒捷
- 郭莉
- 风扬
- 黄亚明
- 黑丁
- CFP
- 上上签
- 严俊勇
- 严静
- 于靖园
- 仲晗
- 何二三
- 余婷
- 侯文君
- 侯朝阳
- 傅宁
- 刘文婷
- 刘若英
- 十二
- 卫宣利
- 史志文
- 叶杰
- 吕锐先
- 吴英华
- 孙金波
- 孟静
- 安小稳
- 小雨
-
-
刘太刚;
曾艳清;
张昊楠
-
-
摘要:
在我国老龄化加深和人口增长率下降的背景下,适龄单身男女的“脱单”问题已成为一个亟须政府介入的公共问题。之所以如此,一是由于婚姻自由权作为基本人权需要政府创造条件予以保障;二是由于“脱单”问题关乎人口生产、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重大公共问题;三是由于政府拥有其他治理主体所不具备的治理资源和治理能力,能够弥补其他主体在“脱单”治理方面的不足。而“脱单”治理问题本质上是为了解决特定群体的择偶难的问题。为此,政府应找准介入“脱单”问题的角色定位,通过出台助婚政策和营造宜婚环境,为适龄单身男女的“脱单”创造更适宜的条件。
-
-
钟仰纯;
严静
-
-
摘要:
透过“剩女”到“浪姐”所折射的空前自我意识及语言抗争的行动表达,本文拟用韦伯“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型为解释框架,剖析标签背后所隐含的“剩女”因市场与婚姻场域的年龄陷阱及文化堕距制造的单身羞耻与高知异化,而陷入就业困境、婚配话语权失衡及主体蝶变困境现象,基于该现象背后的隐喻与叙事是性别分层的负面建构,从经济、权力与社会声誉评价体系解析“剩女”向“浪姐”主体意识的演变轨迹并探索其主体建构的路径。
-
-
曹珊珊
-
-
摘要: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达到了2.4亿人,其中有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截至2019年,我国男性比女性多出3000万。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约813.1万对新人,连续两年大幅下滑。北京成为我国“剩女”之都,超过27岁的单身女性高达80万,成为全球之最。
-
-
滑芮
-
-
摘要:
“小妞电影”从表象看是以女性审美为主体,迎合女性需求的类型影片,影片毫无保留地呈现女性角色的自我独立意识,但“小妞电影”的主流意识追寻的是“女性的自我价值靠男性给予的爱情来实现”。中国目前的文化和社会催生了对女性性别和年龄的焦虑,“剩女”的标签伴随着女性。如果从女性主义视角了解小妞电影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剖析出小妞电影中的“性别卖点”,从而更深入了解国内小妞电影的发展现状和叙事特点,而这种发现对中国真正女性主义电影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
-
-
周勤
-
-
摘要:
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唐朝,不仅经济全球化达到了中国农业文明中的顶峰,同时也是中国婚姻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朝代。惊人的是,在当时的首都长安百万人口中,外籍人口数量超过了15%。今天中国农村大龄“剩男”与城市大龄“剩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多方关注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按照传统思考方式难以解决,但是将它放在全球化的层面上看,这两个人群将成为中国重要的走向世界的有生力量。
-
-
周军
-
-
摘要:
如今,中国有超过5800万人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20岁~39岁的独居青年达2000万人。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独处变为一种常态。他们受教育程度高,独立性强,在婚恋问题上宁缺毋滥,不愿将就,一定要"确认过眼神,遇上对的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想恋爱甚至结婚。一些调查显示,多数年轻人希望改变单身状态,对爱情有更理想化的追求。
-
-
杨雅馨
-
-
摘要:
尽管在近现代之前,中国语言文化中存在很多对女性的轻蔑和侮辱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女性地位逐渐提高, 很多新词热词都在尽量避免触碰歧视女性这个雷区,“剩女”一词的出现,同样也是饱受大家诟病,因此在后来的几年中大家较 少用到这个词,即使提到了,也是采用词典中“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婚配的大龄女青年”的客观含义。中国当下的整个大环境在两 性平等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好的,纵使有人对女性有偏激的歧视歪曲,也是极少数。译者在翻译“剩女”一词时,应遵从主流的看法, 不去违背当代中国语言文化的内涵。
-
-
-
刘琪
-
-
摘要:
中国传统社会沿袭的婚恋观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恋爱结婚,而现代社会"剩男""剩女"屡见不鲜。尤其当下人口男多女少,仍存在大量适婚却未婚的条件优越的高知女性。这种现象更多地被归为未婚者自身原因——要么要求太高不愿将就,要么自身条件不好,没人看得上。超越个体角度,择偶梯度或许更适合解释"剩男""剩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