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交流互鉴的相关文献在201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外交、国际关系、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5725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紫光阁、人民论坛、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天津博物馆成立100周年暨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8年会、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文明交流互鉴的相关文献由156位作者贡献,包括付瑞红、韩升、何祖坤等。

文明交流互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0.3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725 占比:99.68%

总计:45872篇

文明交流互鉴—发文趋势图

文明交流互鉴

-研究学者

  • 付瑞红
  • 韩升
  • 何祖坤
  • 冯鹏志
  • 刘建飞
  • 张光哲
  • 张毓强
  • 徐婧
  • 徐艳玲
  • 李文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卢毅; 任振一; 陈朋
    • 摘要: 国际化移民社区的文化重建是现代移民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全球发展与地方发展的互构中,个体文化身份认同既无法摆脱全球化的影响,也无法离开地方性的重塑和民族性的在场,"文明交流互鉴"日益成为常态.全球化变量参与构建的多维度全球身份认同,超越了族裔和国家的文化边界.在异质性文化交流学习过程中,国际社区、移民社会网络和社会组织等对国际移民文化身份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社区作为一种文化缓冲物理空间,通过"混杂""模拟"等机制形成了一种兼具杂合性和异质性的文化共同体,一种兼具世界性和地方性"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通过社区文化建设、移民社会网络互动以及社会组织服务等的影响,个体文化身份认同在文化杂糅空间中不断协商,其在反复"断裂"的边缘处又反复"建构"着自我.作为文化认同的世界公民,在族裔文化与国家文化,地方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间不断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动态建构.
    • 陈斐斐
    • 摘要: 2021年12月9日至10日,“2021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在浙江台州举办,国内外各界嘉宾围绕中国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理念、和合文化对于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意义等议题开展深入研讨。与会专家认为,和合文化彰显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智慧理念,焕发人类文明包容互鉴的当代价值,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源泉。和合文化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惠春琳
    • 摘要: 在一个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国提出增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主张,旨在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明交流互鉴主张源于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世界交往理论和中华文化的“和合”理念,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揭示了文明演进规律。文明交流互鉴应遵循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相互包容、创新发展的基本原理,追求平等、多元、开放、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以实际行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增加更多确定性与希望。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实际行动说明,多样文明可以和谐共生,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类的出路。
    • 赵文博
    • 摘要: 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飞扬,象征冰火相约,激情飞扬,照亮冰雪,温暖世界;象征着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加相知相融的冬奥愿景。我们的汽车火炬手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理念,弘扬奥运精神,一起向未来。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2022年2月,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京隆重开幕。作为历届奥运会的重点环节之一,成为一名火炬手传递奥运会圣火,是无数人的梦想。
    • 韩升
    • 摘要: 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化发展的复杂未知局面,符合当今时代人类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从存在论诠释学的角度对文明交流互鉴进行阐释,对于理解世界不同文明形态间的相互构成关系以构建和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澄清不同文明形态生成发展的前提性条件,在超越西方技术理性主导的现代性文明中促成具体文明形态的主体自觉。文明交流互鉴意味着接纳他者文明的差异,在超越文明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中明确文明交往的他者意识。文明交流互鉴需要协调多样性文明形态之间的关系,在超越非此即彼的对立理性中不断推动不同文明形态在视域融合中实现共生共在的关系。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生成和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成为引领世界历史迈向全新阶段的重要精神动力。
    • 赵雪; 李紫烨
    • 摘要: 文化强国战略与意识形态安全相互建构、彼此促进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方面。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属性夯实文化强国战略的发展根基:它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防范国内外敌对势力文化的全面渗透。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向度: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文化独立发展、坚守文化安全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秉持多元文化平等交往,世界文化只有摒弃意识形态偏见,以平等的文化主体身份对话交流、相互借鉴、共荣共生,才能真正构建出多元文化差异化共存、和谐化共处的现代文化发展格局。
    • 李梓畅; 李水
    • 摘要: 典籍外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活动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大中华文库》作为规模庞大、极具系统性的传统典籍外译丛书,其海外传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主要在于传播主体性质单一、跨文化传播受传播目标国拦阻、部分译作文本存在疏漏错译、当前国际政治外交环境错综复杂、缺乏多维度立体传播渠道、对传播目标国及受众研究不够充分等。对《大中华文库》典籍外译模式的考察,意在推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中华文明能更好地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
    • 于靖园
    • 摘要: 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既是行业内在需求,也是时代发展使然。专家判断,当前文物数字活化已经越过跨界融合的初级阶段,下一阶段将立足于更深层次满足群众需求,联动各方,共同助力中华文化全景呈现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数字化技术如今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挑战。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文化遗产,讲好新时代中华文化故事,是时代的命题,也是伟大的使命。
    • 张霄
    •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蓬勃发展。不久前,在北京海外文化交流中心,一场以“衣”为核心,叙述二十四节气与服饰设计内在联系的“长安雅集·四时有度,美兮天成—处暑观衣”活动让比利时艺术家和设计师Jehanne de Biolley再次感受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 牛喜平
    • 摘要: 当代中西比较哲学家安乐哲的理论和实践对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工作具有深刻启示和典范意义:安乐哲的中西比较哲学理论方法,志在解决中国古典文化西译中发生的误读误解问题,开拓了中西文明交流互鉴新的途径;提出不同文化之间的译解要考虑宇宙观、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华文化的译解要在阐释其自身语义语境条件下,走“阐述为主,翻译为辅,两者结合”的路子;着手重建了中英文语汇核心术语词汇系统。他汇通融合了中西哲学家有关过程哲学、实用主义、“一多不分”等哲学理论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焦点-场域”等科学概念对中国哲学进行了理论化、当代化的阐释性建构。揭示出中国宇宙观关联性、过程性、经验性等特征,“焦点-场域”式的机体功能和以人为中心的宗教情感;构建了儒家成人理论、儒家角色伦理学,呼唤世界从每个人开始承担起责任;向世界阐释了中华文明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是调节人类进步的趋善之“道”。他指出当前全球性困境是人类自身造成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是重要原因,呼吁人类进行第二次启蒙,以实现哲学意志和价值观的变革。要选择一种能够加强国家、种族和宗教之间协作的多方合作模式,取代常见的以自身利益为目标的单方竞争模式,儒家思想和中国哲学中相互依存价值观可以在未来世界文化秩序构建中发挥巨大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