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安乐哲

安乐哲

安乐哲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中国哲学、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43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现代哲学、齐鲁学刊、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等;安乐哲的相关文献由106位作者贡献,包括谭晓丽、吴倩、孔艳等。

安乐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30.2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57%

专利文献>

论文:243 占比:69.23%

总计:351篇

安乐哲—发文趋势图

安乐哲

-研究学者

  • 谭晓丽
  • 吴倩
  • 孔艳
  • 蔡觉敏
  • 于文龙
  • 刘永利
  • 刘笑敢
  • 刘金海
  • 吕剑兰
  • 孙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火
    • 摘要: 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其实就是两个字,一为"忠",一为"恕".孔子认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国学者安乐哲《儒家角色伦理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对儒家角色予以了具有普适意义的界定;只是这种角色的产生,断不像安乐哲那般善意和美好.当然,儒家具有一种自我更新、自我拯救的观念行为,这明显地体现在孔子的"恕"道.
    • 牛喜平
    • 摘要: 当代中西比较哲学家安乐哲的理论和实践对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工作具有深刻启示和典范意义:安乐哲的中西比较哲学理论方法,志在解决中国古典文化西译中发生的误读误解问题,开拓了中西文明交流互鉴新的途径;提出不同文化之间的译解要考虑宇宙观、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华文化的译解要在阐释其自身语义语境条件下,走“阐述为主,翻译为辅,两者结合”的路子;着手重建了中英文语汇核心术语词汇系统。他汇通融合了中西哲学家有关过程哲学、实用主义、“一多不分”等哲学理论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焦点-场域”等科学概念对中国哲学进行了理论化、当代化的阐释性建构。揭示出中国宇宙观关联性、过程性、经验性等特征,“焦点-场域”式的机体功能和以人为中心的宗教情感;构建了儒家成人理论、儒家角色伦理学,呼唤世界从每个人开始承担起责任;向世界阐释了中华文明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是调节人类进步的趋善之“道”。他指出当前全球性困境是人类自身造成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是重要原因,呼吁人类进行第二次启蒙,以实现哲学意志和价值观的变革。要选择一种能够加强国家、种族和宗教之间协作的多方合作模式,取代常见的以自身利益为目标的单方竞争模式,儒家思想和中国哲学中相互依存价值观可以在未来世界文化秩序构建中发挥巨大价值。
    • 王晓丹
    • 摘要: 2021年9月安乐哲(Roger T.Ames)著《“生生”的中国哲学:安乐哲学术思想选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著是安乐哲先生近三四年的研究心得。该书除《自序》和《后记》后,共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生生”的中国哲学、儒家角色伦理学、儒家“成人”论、儒家文化比较哲学研究。文集中既有关于儒家角色伦理学这样理论创见的文章,也有对中国哲学基本议题的讨论和阐释,是基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角从中国文化的语义环境中为中国哲学“辩护”和“正名”。
    • 饶莉
    • 摘要: 孔子在《易传》中对“时”的重视及《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言行举止等皆体现“时”观念在孔子仁礼体系中的重要价值,带着自然与道德双重指向,在动静变易中呈现为“四时、时机、时命、时中”四层意蕴。安乐哲与罗思文希望探索一种更符合中国哲学韵味的《论语》解读和翻译方法,但由于对“时”把握的不充分性,其译本所塑造的孔子形象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本文在尝试构建“时”的概念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四时、时机、时命、时中”四个层面透视原典中的孔子形象,分析安乐哲与罗思文《论语》英译本中孔子形象塑造的偏差,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分析框架和具体路径。
    • 谭路
    • 摘要: 美国汉学家安乐哲从中国古代的关联性思维方式入手,在道家关联宇宙论的阐释语境中,将"自然"理解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不断转化的自发产生,并采取"语言群"的翻译思想、"自觉的解释性"的翻译策略和词源追溯方法对《道德经》中出现的五处"自然"术语进行英译.三种不同的翻译用词(spontaneously、natural、own course)分别体现了安乐哲英译之"自然"在当下语境中想要强调的"自发性""自然界"和"有序性"的特征.安乐哲的英译本尽管无法复现的原本特色和思想,但其为《道德经》文本提供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建议性解读;且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特别是词源法,在跨文化翻译和比较哲学研究领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扩展.
    • 黄碧蓉
    • 摘要: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多元文化时期,美国迅速发展成为《道德经》英译重镇,安乐哲与郝大维合译的《道德经》英译本便是其中之典型.安乐哲比较哲学的知识结构使其跳出宗教和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局限,他与受过过程哲学教育的郝大维相得益彰,将合作翻译的《道德经》文本置于本原的中国哲学土壤,对其进行中国化的解读.正是得益于于道家哲学语境中阐释道家哲学思想,他们能与《道德经》文本视域融合,提出一套他们认为适合中国哲学经典传译的策略性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历史背景说明性序言、哲学导论(即关联宇宙学解释语境说明)、关键哲学术语词汇表、校对过的中文原文以及与原文相对应的"自觉自明的译文"."自觉自明的译文"是安郝提出的创新名词,指的是二人回到原典,把文本放置在它本原语境中,抛开汉英词典,在哲学框架下做出的创见性翻译.基于如上策略性创新框架,安郝二人得以让中国哲学讲中国话,译成他们全新的21世纪《道德经》译本.
    • 吴倩
    • 摘要: 安乐哲所提出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是一套凸显政治维度的"成人之学",其理论核心在于肯定人生中的"关系"并对之进行哲学阐释."儒家角色伦理学"认为,世界是以"气"为根本范畴,贯通本性与活动、个体与关系的"关系集合体";人在多种境域中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是"角色伦理"之人;人性基于一种特定的初始状态,在现实中成长、交往而逐渐形成.安乐哲的这种阐释从中西比较视野开拓了儒家人生观研究新的理论维度,对于理解儒家思想的关系性特征具有启发意义."儒家角色伦理学"从政治哲学反推至人性论的做法凸显了儒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侧面,但其与儒家人生观的历史全貌之间存在一定张力.
    • 孙睿
    • 摘要: 著名汉学家、哲学家安乐哲深入研究中西比较哲学,翻译了一系列中国哲学典籍,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提供了契机,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突出贡献.该文将以安乐哲对中国哲学典籍的翻译与研究成果为依据,探讨其总体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以及对中国典籍的研究.
    • 迟惠心; 于文龙
    • 摘要: 中国哲学典籍是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瑰宝.读懂中国哲学典籍是让世界更客观地认识中国的重要途径,其翻译在当下尚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该文基于安乐哲的翻译思想,对时代赋予中国本土译者的要求进了论述.
    • 张梦璐; 王金安
    • 摘要: 翻译是译者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在文化层面上对原作进行改写的行为.译者通过翻译改写行为来主导译作的生产与传播,实现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目的.本文以安乐哲和郝大维的《中庸》英译本为例,基于勒菲弗尔的"操纵论"分析译者的翻译改写行为,揭示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这三种主要操控因素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