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身份焦虑

身份焦虑

身份焦虑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43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1187篇;相关期刊334种,包括黑龙江社会科学、求索、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学术研讨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第15次年会、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等;身份焦虑的相关文献由45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国恩、陈国战、丁红丹等。

身份焦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7 占比:1.9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1187 占比:98.01%

总计:21617篇

身份焦虑—发文趋势图

身份焦虑

-研究学者

  • 陈国恩
  • 陈国战
  • 丁红丹
  • 严义卿
  • 何新
  • 何艳华
  • 何龙
  • 冯爱琳
  • 刘婷婷
  • 刘宇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印文
    • 摘要: 《午夜之子》是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成名之作,借助讲述主人公萨里姆的家族史,描绘了发生于印度独立前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广阔生活图景。作者拉什迪通过表现人物身份边缘化、文化身份差异引发的冲突以及文化的无根性,反映了身处东西文化夹缝中人们的身份焦虑感和混杂文化体验。
    • 肖俊玲
    • 摘要: 汉乐府民歌是古代诗歌中璀璨的明珠,而《孔雀东南飞》在汉乐府中最为夺目,时间最早、篇幅最长,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纵览教学史,关于刘兰芝和焦仲卿这桩婚姻悲剧的原因,众说纷纭。无论是焦母太霸道,仲卿太软弱,还是刘兄推波助澜,抑或是时代的原因,该诗的价值观一般定位于控诉封建礼教、大家长制的罪恶,表达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愿望。
    • 张雅明; 卞先洁
    • 摘要: 错失恐惧是一种弥散性焦虑,它与社交媒体问题性使用密切相关,其产生发展是人与社交媒体相互驯化的结果。探寻错失恐惧发生的深层动因,分析社交媒体问题性使用的阶段性特征并给予建议,有助于从宏观层面把握错失恐惧这一现象。伴随选择自由所带来的“新束缚”需求,现代人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往往会通过在社交媒体中进行剧班表演来塑造多重自我,获得群体认同与归属感。对社交媒体的使用状态会随着人与媒介的交互关系发生变化,媒介素养、信任建构、技能掌握与心态调整都有助于人们回归对社交媒体的理性使用。
    • 赵树旺; 付佳
    • 摘要: 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逐渐郁积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基于叙事主体多元化、叙事内容丰富化、叙事方式和渠道多样化、叙事结构非线性化的网络传播叙事模式,社交媒体环境中的身份焦虑呈现出狂欢式的符号表达、非理性的情感倾向、仪式化的群体分享等传播特色。精英崇拜的社会心理、新时代的技术赋权、消费主义下的特殊文本、社交网络中的模因传播模式成为网络传播叙事语境下身份焦虑问题出现的重要动因。我们应多维思考去应对身份焦虑问题:一是了解社交媒体使用对身份焦虑的影响,厘清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的成因;二是建构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的评估体系;三是发现应对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问题的解决方案。
    • 洪桢婧
    • 摘要: 《蕃薯浇米》于2020年1月10日在大陆首映,是国内首部以闽南语制作的影片。作为一部小成本艺术片,《蕃薯浇米》在文化表达上体现了丰富的语义内涵:不仅体现出典型的方言文化特征,同时在乡土、风俗与人情上也做足了表达。现代文明对于传统文化的冲撞以及作为女性主角的林阿妹所陷入的身份焦虑都是影片在文化层面的书写。导演叶谦用近乎散文化的叙事手法呈现了底层小人物群像,真实还原了闽南泉州沿海农村生活样态,也借助作品达成了自己的"寻乡之旅"。
    • 万宇翔; 吴雨平
    • 摘要: 柳永创造性地采用教坊新声和里巷俚曲来制作慢词长调,同时变旧声为新声,以此开启了词史崭新的一页,北宋词的发展至柳永为之一变。柳永在创作中既将雅句与俗语融汇,又将自我的浪漫文情与世俗题材融合,以文人身份谱写民心民情,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文白间杂”的特点。然而,屡试不第的现实使柳永始终无法真正进入宋代士大夫把控的文人之列,仅能以白衣身份进行创作。此时,柳永的身份焦虑逐渐诞生。在这两种身份的矛盾冲突与焦虑中,柳永虽多着墨浅白的世俗题材并多用俗语,却依然坚持创作整体的文学性。从这一点看,柳词“文白间杂”的特点反映出柳永于两种身份之间的无限焦虑,寄托着柳永对功名和文人身份最后的执着。
    • 刘末; 付景川
    • 摘要: 《奥吉·马奇历险记》中鹰蛇相争的情节往往被评论家们所忽略。作为耗费颇多笔力刻画的章节,奥吉和西亚的墨西哥之行显然值得重视。从小说中鹰蛇相争的情节入手,挖掘埋藏于文字之下的隐喻内涵,反观和解构奥吉的人生选择,进而从艾里希·弗洛姆和罗洛·梅人文主义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展开分析,讨论奥吉寻找继发纽带、“逃避自由”的现实抉择与其追求独立自主的人生目标之间的反差和博弈。
    • 付海鸿
    • 摘要: 依乌的诗歌写作从一开始便是有意识的写作实验,为了跳脱同质化的倾向,他的三本诗集《鱼》《一个土著的下午》和《我的》都围绕着自我的日常生活与行走,同时又不刻意回避与民族、先祖有关的话题,因而其诗歌具有一种俏皮、幽默的清新面貌。其中,《一个土著的下午》无论是写作风格还是内容表现都显得极为丰富与多元。文章从方言土语入诗、身份认同焦虑与城市和乡土中的女性意象三个方面分析《一个土著的下午》。
    • 宋素红; 余沐芩
    • 摘要: 平台化的冲击促使媒体人寻找新的身份定位,本文通过分析媒体和平台竞合中彼此基础逻辑的差异、新闻专业主义内涵的变化,进而探讨媒体人的身份再定位的方向,实现共同建构平台和媒体融合共存的媒介生态。
    • 颜光洁
    • 摘要: 非虚构作家们凭借体裁的独特性,以在场的文学姿态,通过田野调查、乡村志等方式收集资料,真实地再现了社会各阶层所面临的身份焦虑。他们不断地重返文学现场,希冀还原真实的社会现状,以旁观者甚至亲历者的角度揭示这些行为认知主体们所存在的“局外人”焦虑。虽然文学只能提供一些想象性的救赎以及文字上的缓冲,但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纠偏的作用,帮助他们重新发现自我,找准定位,转变价值取向也是文学在时代语境下的特殊贡献。非虚构小说正在以其话语现场的真实性,逐步彰显文学向内转的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