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纪传体

纪传体

纪传体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28169篇;相关期刊204种,包括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辑刊、浙江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历史·史学·社会"学术研讨会等;纪传体的相关文献由25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建民、陈其泰、布仁图等。

纪传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0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28169 占比:99.94%

总计:528460篇

纪传体—发文趋势图

纪传体

-研究学者

  • 刘建民
  • 陈其泰
  • 布仁图
  • 王锦贵
  • 夏德靠
  • 瞿林东
  • 许凌云
  • 钱茂伟
  • 任楚威
  • 何祥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夏德靠
    • 摘要: 先秦“语”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丰富的次生态文体,从篇章“语”体来看,存在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从专书“语”体来看,又有国别体与语录体。在这种演化过程中,这些方面需引起注意:一是“事语”体的出现,二是以《国语》为代表的“国别体”的生成,三是“语”体文献与编年体的结合,这些因素为纪传体的创制先行奠基。具体言之,《史记》本纪、世家效法《左传》《国语》,列传取法《国语》,而书则取法《尚书》;此后《汉书》本纪则主要取法《春秋》,同时也融入《尚书》之因素。这表明,《尚书》《国语》《左传》乃至《春秋》与司马迁创制纪传体有着重要关联。另一方面,“事语”是《尚书》《国语》《左传》生成的核心文献,而《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书诸体也蕴含丰富的“事语”文献,因此,“事语”文献成为纪传体生成的重要环节。
    • 摘要: 2022年4月23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俗称世界读书日),中华书局出版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锦贵教授的《中国纪传体文献通论》(精装,上下卷)。该书的前身是《中国纪传体文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自该书出版至今26年来,王锦贵教授继续对这一主题不懈研究,即使2009年荣休后,仍投入极大精力研读、思考和撰写,一部60万字的《中国纪传体文献通论》终于告竣。这是王锦贵教授历经数十年不懈努力,倾毕生精力完成的代表作。
    • 裘伟廷
    • 摘要: 《中国的红星》于1938年2月25日由新中国出版社出版,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部纪传体中共党史。该书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中文版几乎同时在上海出版。然而,《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后即轰动世界,而《中国的红星》刚出版便销声匿迹。直到80余年后,这本书得以再版,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震动2013年1月24日,姜小平像平时一样,在网上一家旧书交易平台搜索藏品。他是四川自贡人,生于70年代末,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常务理事,痴迷红色藏品的收藏。
    • 吴秉勋
    • 摘要: "软新闻"和"硬新闻"是现代新闻报导的两种方式,两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虽然我国古代没有这些词汇,但以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为例,其在内容上即已出现了很多类似于今日"软新闻"的写法。司马迁认为其撰写《史记》的目的之一是"通古今之变",从这个观点出发,汉代的史书笔法和现代的"软新闻"写作,确实出现很多可以互相参照之处,对于现代新闻工作者而言,也能借此以古鉴今,让新闻类型的写作能有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 潘玲英
    • 摘要: 文献纪录片《碧血丹心映江海》,“用心用情用功”讲好党史故事,为中国最早期县委书记群体“立传”;创新思路和表现手法,在时空重构中与英烈们“相逢”;以当代人视角、普通人情怀看待他们的儿女思、家国情,以真情温暖人心,以历史照亮未来。
    • 代云芳
    • 摘要: 林纾在中国翻译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他译介的众多外国作家中,莎士比亚占据重要一席。值得注意的是,林译莎氏作品并非译自莎士比亚原文,而是基于其原作改编的故事集。与一度大热的《吟边燕语》不同,林纾翻译的莎氏历史故事,自问世起便鲜见关注。其中尤以署名“林琴南遗稿”的《亨利第五纪》最为特殊,学界迄今未见研究这部译作的专论出现。基于此,本文围绕《亨利第五纪》展开辨体研究,分为三部分:(1)林纾以史传作为文本语境,在翻译中融会贯通史家传统。(2)林纾以纪传体翻译《亨利五世》故事,不仅从《亨利第五纪》的译名得以直观呈现,还通过译者对译文的改写与润饰予以印证。(3)由于中西文体的差异,林纾在文体转换的过程中融入了欧化字词与句法,补充解释异域意象与风俗,以叙论相间的形式实现纪传体的结构延展,促成文类革新。林纾在翻译中坚守本国文体传统的同时,勇敢尝试将外来诗学融入本土文体的发展,他的译作既烙印上强烈的中国传统文体印记,也承载着外来诗学的影响。
    • 张迪
    • 摘要: 司马迁与司马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史学大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和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都是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无法湮没的名著。《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长于历史人物;《资治通鉴》的体例是编年体,以记载政事为主。二者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因《史记》在前,《资治通鉴》在后,司马光在编写过程中,难免要以《史记》为参考,因此在记载史事方面,《资治通鉴》有很多是同于《史记》的,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也比较一致。
    • 吴敏
    • 摘要: 经典名篇《史记·项羽本纪》,其中的"巨鹿之战"乃"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然而将其与《资治通鉴·巨鹿之战》中的相关段落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的记述稍有差异.透过差异,分析比较合理性,进而能体会史家不同的情感.
    • 吴岸杨
    • 摘要: 网络剧集《摩天大楼》的不俗口碑,是制作工艺、艺术探索和思想意涵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叙事上的创新尤为引人注意.纪传体的结构方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也能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问题.作为动漫出现的戏中戏,则在和剧集本身产生互文的同时,生成一种跨媒介的叙事格局.塑造典型女性形象和建构女性群像的叙事策略,也传达出对于女性社会性别的思考.在评析亮点的基础上指出其缺憾或不足,有利于充实对中国当代网络剧集创作的研究.
    • 吴敏
    • 摘要: 经典名篇《史记·项羽本纪》,其中的“巨鹿之战”乃“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然而将其与《资治通鉴·巨鹿之战》中的相关段落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的记述稍有差异。透过差异,分析比较合理性,进而能体会史家不同的情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