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
史书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篇;相关期刊772种,包括社会科学辑刊、文史哲、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三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等;史书的相关文献由1288位作者贡献,包括史书明、佚名、蔡迎红等。
史书
-研究学者
- 史书明
- 佚名
- 蔡迎红
- 刘隆有
- 马伯庸
- 唐宝民
- 朱仲玉
- 李开元
- 倪永东
- 刘少才
- 刘爱平
- 吴怀祺
- 廖富荪
- 徐庆全
- 楚欣
- 清风慕竹
- 陈其泰
- 乔治忠
- 于志钧
- 仓修良
- 何振
- 余显斌
- 侯会
- 傅振伦
- 刘诚龙
- 刘黎平
- 卢中岳
- 史苏苑
- 叶建华
- 向文史
- 吴小锋
- 吴易琏
- 吴枫
- 周兆新
- 墨未白
- 孔庆龙
- 孙家洲
- 安立志
- 宋芸
- 巴丹
- 张孟伦
- 张涛
- 张珠容
- 张维华
- 当年明月
- 彭池
- 徐学标
- 徐知乾
- 曾海龙
- 曾珊
-
-
张琪;
王东波;
黄水清;
李斌;
孟凯;
邓三鸿
-
-
摘要:
[目的/意义]本文从数字人文的视角出发,试图探究一套具体的技术方法解决古汉语时间描述所存在的省略、共指、歧义、模糊等问题,使得读者可以跨越纪传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等体裁壁垒,获取不同史书中关于某一时间段的所有史料。[研究设计/过程]在梳理古汉语时间描述类型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时间为线索自动重组史书全文的方法。该方法首先识别古汉语时间描述并进行语义解析,继而识别事件句并将事件句关联至时间描述,最后将提出的方法应用于纪传体史书《史记》和国别体史书《国语》的重组中,检验方法的有效性。[结论/发现]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实现纪传体、国别体史书以时间为线索的重组问题,在有效减少人工标注的前提下达到了较高的准确率。[创新/价值]针对古汉语时间描述存在的歧义与共指等问题,提出一套完整的以时间为线索自动重组史书全文的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
-
刘百恒
-
-
摘要:
关于中国古代河流湖泉的研究所依据的原始资料,主要是相应的专门史籍、历代史书及各地方志中的河渠水利专志等。这些专门史书和史志专章记载详细、系统、集中,价值很高,利用方便,将之作为中国古代河流湖泉研究的首选资料毋庸置疑。但是中国古代留传下来许多被称为"笔记"的书籍,内容是零散的随笔、杂录,或记历史琐闻,或作考据辩证,其中有相当多关于中国古代河流湖泉方面的记载,对于相关研究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
-
-
周舟(文/图)
-
-
摘要:
韩通是后周王朝重要的军事将领,历后晋、后汉、后周三朝,地位十分显赫,在陈桥兵变时被杀。韩通墓志详细记载了韩通的家世和生平,补充了史书的缺漏。据韩通墓志对韩通之死的描述,可推测韩通被杀是有预谋的,这就为研究陈桥兵变提供了新的方向。
-
-
-
蔡连卫
-
-
摘要:
《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等南宋史书的记载考证,反映了杨家将事迹在南宋史学界和官方意识形态的传播情况.与北宋相比,南宋史学家对杨业祖孙的关注度更高,对杨业祖孙三代尤其是杨延昭的事功记录考证得更加深入,对杨业被逼赴死更为同情愤慨,这就使得南宋时期杨家将史料更为翔实丰富、官方对杨家将更为褒扬尊崇.杨家将事迹的翔实丰富及其在南宋官方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与南宋被迫南渡、外族入侵严重威胁长期存在、仁人志士渴望一雪靖康之耻收复失地的政治军事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也为杨家将故事在后世的丰富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史实基础和政治基础.
-
-
肖丽容
-
-
摘要:
中古史书是中古文献中的一个大类,是研究中古词汇史的重要材料.以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国志》、《宋书》、《南齐书》和《魏书》为语料,对鲜卑语以外的勿吉语、蠕蠕语、匈奴语、高车语、高句丽语、波斯语作简要释义和梳理,以求进一步探究中古史书中的少数民族词语.
-
-
-
周海燕
-
-
摘要:
从古至今,一部部倾注着史学家心血的史学巨著的问世,基本上离不开各个时期的不同形式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中丰富的藏书、朝廷机密文件等,为史书提供了详实的史料,让各朝的史学家在阅览图书馆中相关历史史料的基础上,既能回顾历史,又能以史为鉴,写出鸿篇巨著.这样,史书便与图书馆形成了依存关系.
-
-
-
林训涛
- 《中国文体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先秦史书出现了的大量文体形态,反映出至少到了春秋时期,史官的文体意识已经成熟.纵观这些文体形态,可以梳理出先秦史官的文体意识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先秦文体形态发展的作用:一、不同年代的先秦史书反映出文体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形态向书面形态发展的过程;二、先秦史书的命名体现了史官的文体意识;三、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的文体不同,体现出历史人物自发的文体意识;四、史书中不同文体的模式化标志着春秋时期文体的成熟;五、《左传》、《国语》中出现了许多未见于《尚书》和《逸周书》的文体,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文体蓬勃发展的状况.
-
-
-
谢贵安
- 《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儒学伦理作为中华文化之根,对史学主题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传统史学的叙述者或史书修纂者,在叙事时皆无法摆脱当时主流思想儒家伦理的影响.无论是尊君、尽孝、旌节、彰义的史学主题,还是编年、纲目、纪传、实录等史书体裁,都深受儒学伦理忠、孝、节、义等观念的辐射和牵引.对儒学伦与史学主题之间关系的分析,能加深对儒学伦理的主导地位的认识,认清传统史学的发展脉络,了解史学主题形成的原因和背景,增进对中国传统史学史的探究.
-
-
贾文龙;
刘冬青
- 《第三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原名《高宗系年要录》或《高宗系年录》,又作《高宗要录》、《系年要记》,是专记南宋高宗一朝事迹的编年体史书.本文参考前人成果,以许函度《三朝北盟会编》刻本为参照,主要探讨《系年要录》四库全书本与广雅书局本的版本比对问题,以期对此这部重要史书的数字化有所帮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