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2652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4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829篇;相关期刊790种,包括中国出版、语文学刊、辞书研究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三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汉语大词典》的相关文献由178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瑞明、程志兵、朱成华等。

《汉语大词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43 占比:40.7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3829 占比:59.08%

总计:6481篇

《汉语大词典》—发文趋势图

《汉语大词典》

-研究学者

  • 刘瑞明
  • 程志兵
  • 朱成华
  • 周掌胜
  • 曹小云
  • 崔山佳
  • 周阿根
  • 蒋宗许
  • 徐山
  • 周志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王本灵
    • 摘要: 所谓“内部参校法”,就是利用辞书内部的信息,进行相互参照、比勘,以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订补修正。该方法能有效提高辞书编修的效率,较大程度地减少辞书的失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文章结合《汉语大词典》的“水”部修订工作,介绍了这一方法的操作过程,并探讨了其在辞书编纂、修订中的巨大价值。
    • 程志兵; 陈世健
    • 摘要: 《汉语大词典》经过修订后,整体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篇幅浩繁,仍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如“不兰奚”“上八洞”等词语的释义不够准确,“一大早”“一大把”等普通语文词语的书证时代可以提前,“一毫子”“二手货”等词语的书证缺失。以上问题,都可以利用大型语料库进行适当补充。对这些词语的释义进行完善、书证予以补充,能更好地提高词典的编撰质量。
    • 冯诗雅; 霍生玉
    • 摘要: 《汉语大词典》是辞书编纂的一座里程碑,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其所引的部分书证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艹”部字为例,分析了《汉语大词典》引郑笺为书证时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本文还补充了两处处理不当的情况,以期为辞书编纂和修订提供参考和资料。
    • 何茂活
    • 摘要: 《汉语大词典》收录的异形词条目,其异形成分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和同音字。修订中所拟增补的异形词条目也主要是这几类。增补的作用,一是订补释义偏误,二是推溯形义源流,三是纠正立目疏失。增设异形词条目应注意坚持标准,防止过多过滥,应合理安排主附条关系,并应注意与相关词目收列情况的对比。
    • 曾可欣
    • 摘要: 《汉语大词典》内容浩繁,书证丰富,然其部分词条存在释义不当及书证引用滞后的问题。本文以《汉语大词典》第二卷为对象,利用数字资源查检语料,提出若干条存疑之处,望能对其有所补益。
    • 白文浩
    • 摘要: 注釋語言作爲一種特殊語料,在辭書修訂方面具有較高價值。本文以高誘注中“霸術”“投翩”“逢際”“巨斧”“百君”“頒宣”“塵堁”“湛沒”“寵用”“兵府”“遨翔”“創基”“法效”“救命”“恡嗇”諸詞爲例,從增補詞條、完善釋義、提前書證三個方面探討其可補充完善《漢語大詞典》之處
    • 薛苏晨
    • 摘要: 《南北朝墓志集成》在词汇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运用词汇学、词典学等知识,结合其他出土墓志、碑刻及传世文献等语言或训诂材料,对“俄然”“弁岁”“锁闼”“投款”等词汇进行考释,或可对《汉语大词典》稍有补益,同时也可以为解读墓志材料提供一些参考。
    • 韩玉
    • 摘要: 例证是词典中用来证明释义的文献举例,举例的多少,时代的早晚以及是否具有典型性,都直接影响着词目或义项的可靠性。引用例证是为了展示词语的源流演变,最理想的是每个词义后引用的例证尽量是最早的,如果有关的意义至某一时期后不再使用,应同时引用最晚的例证。本文就《汉语大词典》例证晚出及例证空缺这两个问题进行考辩。
    • 王建莉
    • 摘要: 《汉语大词典》是当代一部大型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书中收释了表示通草义的10个词:木通、通脱木、通草、莲、莲草、离南、活脱、寇脱、丁公藤、丁翁。从释义内容、书证、参见系统等方面,各词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构成一个隐蔽的释义系统,显示出高水平的编纂原则与方法。但另一方面,还存在一些疏漏。“木通”书证不充分、义项缺漏;“通草”释义不够理想、书证滞后;“通草”释义内容不全面,用字问题未予说明,参见系统未建立;“离南"释义不准确,参见系统未建立;“活脱”义项缺漏;寇脱”书证不理想,义项缺漏;“丁公藤”词义误释;"丁翁”参见系统有误。“活莞”失收。针对这些问题,一一匡补,使“通草”组释义系统更为完善。
    • 叶娇; 徐凯
    • 摘要: 自佛教传入中国,迥异于俗服、代表佛徒身份的僧侣外服便流传开来,历经各朝,留下了大量称名。大唐一朝,僧衣称名尤为丰富,新称名就多达50余种。这些称名,语言形式上多为合成词,结构方式以偏正式为主,构词理据多源而明晰。称名考察不仅对《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和立目有所纠补,还有助于辞书底层义场的完善、场内释语模式的统一和构词理据的呈现,能促进当下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整体论的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