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西行漫记》

《西行漫记》

《西行漫记》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615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共产党、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361种,包括党史文汇、党史纵横、福建党史月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修辞学会第13届年会暨2006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西行漫记》的相关文献由573位作者贡献,包括孟红、武际良、尹均生等。

《西行漫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3 占比:99.1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3 占比:0.49%

总计:618篇

《西行漫记》—发文趋势图

《西行漫记》

-研究学者

  • 孟红
  • 武际良
  • 尹均生
  • 毛新
  • 王丽茁
  • 丁晓平
  • 刘力群
  • 叶介甫
  • 张雪琴
  • 徐伯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彬
    • 摘要: 宣传动员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最重要武器之一,革命作品的翻译是实现革命宣传动员的一种重要路径。复社所译的《西行漫记》是中国翻译史上最具抗日革命宣传动员力的不朽译作。在抗日革命宣传动员的动机驱动下,译者与作者合作,在正文本中展现真实的革命内容进行抗日革命宣传的同时,通过增加序、插图、译者附记等副文本,突显并强化了革命宣传主题,强化了抗日革命认同,增强了译作对目标读者的抗日革命感召力和革命参与意识激发。复社《西行漫记》翻译中副文本对抗日革命宣传动员的强化显著优化了作品的革命宣传动员价值,与正文本共同促成了译作在中国革命思想史上的不朽地位。
    • 王丽茁
    • 摘要: 当今社会充满着各种名利诱惑,一些党员的思想已经受到了影响。因此加强党员对于党的理想信念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党员的思想境界。本文通过文献调研以及资料查阅的方式对《西行漫记》进行分析和学习。首先讨论了《西行漫记》的主要内容,其次对《西行漫记》中所阐述的中国共产党的道德风范进行分析,中国共产党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格以及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并且在工作和生活中勤俭节约,有着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这些先进的品格是我们新时代党员学习的方向,每一位共产党人应该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时刻记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将革命先辈的优良品格,结合新时代下的具体实际发扬光大,增强党的执政意识与忧患意识,对未来进行不断探索,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 裘伟廷
    • 摘要: 《中国的红星》于1938年2月25日由新中国出版社出版,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部纪传体中共党史。该书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中文版几乎同时在上海出版。然而,《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后即轰动世界,而《中国的红星》刚出版便销声匿迹。直到80余年后,这本书得以再版,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震动2013年1月24日,姜小平像平时一样,在网上一家旧书交易平台搜索藏品。他是四川自贡人,生于70年代末,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常务理事,痴迷红色藏品的收藏。
    • 陈矩弘; 徐惠子
    • 摘要: 首部《西行漫记》的译介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红色宣传出版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文章在分析《西行漫记》翻译出版的时代背景、出版动因、译介经过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首部《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的红色文化传播价值,认为该书的译介和传播对打破国民党当局对于中共的新闻封锁,展示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真实面貌,增强中国人民抗战救国的坚定信念,激发红色文化题材作品翻译出版热潮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 刘力群
    • 摘要: 埃德加·斯诺1937年出版的《西行漫记》是一部伟大的经典,而由斯诺编译的《活的中国》(Living China,1936年10月出版)则是《西行漫记》的前奏曲。本文概述我国学术界40年来对《活的中国》的介绍和研究,着重论述了《活的中国》作为前奏曲的三个关键音符:一、宋庆龄;二、鲁迅;三、“活的”(Living),这些关键音符为斯诺后来写作《西行漫记》深刻阐述中国革命的原动力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 巩联军
    • 摘要: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斯诺作为第一位来自西方的新闻记者,以中国之行为主题写下了著名的《西行漫记》。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苏联新闻电影摄影师和导演罗曼·卡尔曼作为第一位来自东方的新闻记者,受斯大林和苏联政府的委派,于1938年9月至1939年9月来华报道中国的抗战,以电影胶片和文字续写了又一篇“西行漫记”。卡尔曼不仅深入中国西北、西南等地,还亲临抗日战争最前线,真实地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屠城血证,展示了中华民族英勇悲壮的浴血抗战。更难能可贵的是,卡尔曼对当年的红色延安给予了深入解读,用事实回应了“中国抗日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的时代之问。
    • 张帆; 童世文
    • 摘要: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长,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必要的且务必落实到位的。考察一国以往翻译之活动,必与该国的文化语境、民族兴亡和社会发展等诸维度相联系。埃德加·斯诺作为美国记者,踏遍中国大地进行采访报道,通过详实、客观的新闻通讯,极大程度地颠覆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西行漫记》一书的发表带来了新一轮的思想浪潮,其记载了中国的真实面貌,展示了更为贴切、积极的中国人民形象,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对《西行漫记》的研究及与中译版的对比,总结文化传播中的注重点,分析如何在语言翻译过程中不失文化内涵地做到中外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以期发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为更多的文本翻译提供借鉴。
    • 摘要: 《毛泽东自传》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7月来到陕北访问三个月后写的《西行漫记》一书中的一部分。据1937年11月8日上海黎明书局发行单行本《毛泽东自传》广告“本书是毛泽东先生亲向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氏的口述生平事迹的忠实记录,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文献。原文在亚细亚杂志上分四期发表,经本社译出并在《战时旬刊》中连续刊出。”该书记述了毛泽东同志从诞生至革命早期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脉络,从不同侧面展现毛泽东的人生历程与领袖风范。
    • 刘斯宇
    • 摘要: 1938年8月14日,26岁的何其芳与好友卞之琳、沙汀一起向延安奔去。去延安,是他们一生作出的最重要的决定,这个决定和一本书有关(P32)。两年前,思想苦闷看不到未来方向的青年何其芳辞了教职,离开天津,前往山东莱阳一所乡村师范。次年,他回到四川老家,与北平认识的好友们相聚。就在这时,他看到了《西行漫记》,这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在书中,斯诺详细描述了延安这座战时“新城”的新气象(P30)。
    • 马婕彤
    • 摘要: 本文以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讨论外国记者斯诺的中国经典作品《西行漫记》中他人视角下的中国,体悟顽强精神的 存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