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正史

正史

正史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2年内共计57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史学理论、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4篇、相关期刊380种,包括中国地方志、文史知识、东北之窗等; 正史的相关文献由556位作者贡献,包括司马迈、慧子、陈麟德等。

正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4 占比:100.00%

总计:574篇

正史—发文趋势图

正史

-研究学者

  • 司马迈
  • 慧子
  • 陈麟德
  • 马啸
  • 高建文
  • 付善明
  • 史式
  • 周荔
  • 唐织辉
  • 孔祥军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胡博文; 郭善兵
    • 摘要: 正史《列女传》中的男性主要有三类,即以父亲为中心的长辈、以丈夫为中心的平辈和以儿子为中心的晚辈。其中父亲多是“好父亲”和弱势、不幸的形象;丈夫亦多是“好丈夫”和弱势、不幸的形象;儿子总体而言为孝顺但却不幸的形象。总之,虽然男性的类型具有多样性,但是每种类型的形象却比较单一、片面。正史《列女传》中的男性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价值观念方面,男性作为女性行为的客体,帮助展示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念;二是史书书写方面,在多个传记留名的男性起到彰显女性的作用,而仅在正史《列女传》中留名的男性则被女性彰显。
    • 陈涛
    • 摘要: “富民”、“富人”的概念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已存在,“富民”原来只有“使民富”的含义,“富人”本意是指“富有之人”。其后,两词的含义逐渐趋同,“富人”也有“使民富”的含义,“富民”也可意指“富有之人”。至少在汉代,随着“富民”、“富人”两个概念的同义化,尤其是特指“富有之人”时,已然昭示出社会结构的变化,即“富民”阶层或群体的出现。正史中的历史书写反映了“富民”阶层从出现到崛起的发展历程,即春秋战国至秦、西汉时期,“富民”日益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富民”阶层出现了分化、重组与南北差异;隋唐五代时期,“富民”阶层逐渐崛起。
    • 施建雄; 陈子沛
    • 摘要: 吕思勉在史学史领域的成就,表现在他能系统地就史学发展阶段及其演变之时代因素作深层次剖析,不仅注意到秦汉之际是一个界标,而且从对司马迁创始性贡献的肯定,到对刘知幾、郑樵、章学诚等在几个关键性转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所包含的时代意义进行总结,论述精辟而具有开创性意义。就历史认识论的角度而言,辩证地看待官修史书和私人修史的相互关系及其利弊得失,对正史的定位不为传统观念所拘囿,对纪传体史书各种体例追根溯源,历史地看待史书体裁的演变等,科学而不乏理性精神。强调对历史叙述的真实性进行考察以及在具体考证中所应该注意的事项,具有方法论上的价值。
    • 郑华萍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文学与史学具有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主要表现为“以文入史”和“以史载文”。以正史为例,史书不仅为文人立传,描述传主的文学才能,还载录其文学作品和相关的文学活动。史书对文人的书写,既加强了社会对文学的重视,也进一步明晰了文学的特征,促进了文学的独立。
    • 黨斌
    • 摘要: 一引言《三國史記》是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紀傳體正史,其“地理志”篇章雖然短小,却是關於高句麗、百濟、新羅並立時期最重要的地理文獻資料。《三國史記》史料來源包括中國歷代正史和其他典籍文獻、朝鮮半島高麗之前的《三韓古記》《海東古記》《新羅古記》《新羅古事》《帝王年代曆》《海東高僧傳》和其他文集、碑文等(1)。
    • 罗山
    • 摘要: 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明史》,都是官方认定的正史,大半是官方直接修订,剩下的也都是经过官方的认可。二十四史之后,1922年,民国大总统将一部新的著作列入正史,于是有了二十五史。大部分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认定,这新加入的一部,一定是《清史稿》。实则不然,这新加入的一部是《新元史》,作者是参与《清史稿》编修的清廷遗老柯劭态。那么,《清史稿》为何没能列入二十五史?
    • 闫棱
    • 摘要: 说到史上的女英雄,你会想到谁?也许是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也许是临危受命的樊梨花。令人惋惜的是,这些为人熟知的巾帼英雄要么是活在文学中,要么是活在野史中,都带有一点虚构成分。但是,有一位奇女子,她轰轰烈烈的一生,清清楚楚地书写在了正史中,却鲜为人知。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她是唯一一位列入正史的女将军,在男尊女卑的明朝,她与其夫索被人称为“良玉夫妇”。她,便是秦良玉。
    • 高远
    • 摘要: 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其代表作《廿二史劄记》是乾嘉史学中独树一帜的著作.全书不仅对正史中历代治乱兴衰的大事进行研究,而且多次博征野史典籍补校正史,这就与他卷首表示的反对援用从前史官弃余的稗乘小说来纠驳正史的言辞声明相矛盾.正是这种表达与实践上的差距,使其后不少学者就赵翼对待正史与野史之态度及野史征引问题产生了歧异.深入剖析赵翼野史观念与实践运用自相矛盾的原因,可以发现这与乾嘉时代文字狱以及赵翼师承交游、受同时代学术风气习染、参与官方史学活动等都有很大关系.
    • 周渝
    • 摘要: 近几十年随着对曹操研究的深入,从曹魏视角叙述汉末三国史的各种书籍、影视、游戏等作品汗牛充栋,效仿蜀汉五虎将,诸如“五子良将”“八虎骑”等说法相继出现。然而这些良将、虎骑的成员问题上又难免出现争议,例如典韦、许褚这样的猛将,为何既非虎骑,也没列人良将?为何在正史中有勇有谋的李典榜上无名?
    • 张頔
    • 摘要: 同源关系下的"笔记体小说"与"正史"形成了内容相似而形式相异的文本现象,《大唐新语》和《旧唐书》为其典型案例.《大唐新语》秉持称谓省略的原则,对帝王轶事亦不避讳.《旧唐书》则反复提及人物称谓,尤其注重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内的封号、官职等.二者差异之原因在于"笔记体小说"书写轶事篇幅短小,截取历史人物碎片化之事,以文人笔法直笔叙述;"正史"以纪传体的宏大叙事为标准,强调人物生平始末及与其他传记间的互见性,以史笔回护皇室诸事.称谓叙述差异有效地揭示了"正史"与"小说"文体形态之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