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清史稿》

《清史稿》

《清史稿》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7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501种,包括社会科学辑刊、满族研究、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研讨会等;《清史稿》的相关文献由962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兴璣、周轩、罗继祖等。

《清史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7 占比:99.8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9%

总计:1059篇

《清史稿》—发文趋势图

《清史稿》

-研究学者

  • 高兴璣
  • 周轩
  • 罗继祖
  • 刘诚龙
  • 张鸣
  • 王蘧常
  • 朱凤祥
  • 眭达明
  • 鲁人
  • 丁进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天晓
    • 摘要: 《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传三》有淮安经学家丁晏传,开篇写作“丁晏,字柘堂”。此处有两重错误,一是误将丁晏之号当作字,二是将“柘唐”讹为“柘堂”,《清史稿校注》亦未更正。丁晏(1794—1876),字俭卿,号柘唐、柘塘,但不可写作“柘堂”。如丁晏有印章为“字俭卿号柘塘”(王国维:《传书堂藏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35页)。丁晏自述取号缘由云:“淮郡之西南有村居曰‘柘塘’,风土朴厚,鱼稻饶衍,余三十以后厌城市习尚日浇,遂以‘柘塘’自号,欲卜居焉。”(丁晏:《石亭记事》,同治间汇刻《颐志斋丛书》本,续编第21a页)可见“柘塘”为地名,因“唐”为“塘”之本字,故亦可写作“柘唐”。又查丁晏本人硃卷、年谱、族谱、著作题款及亲友著述,其号皆作“柘唐”或“柘塘”,而以“柘唐”居多,但未见作“柘堂”者。古人取室名、别号多用“堂”字,如杜甫之“草堂”、苏轼之“雪堂”,近代有“甲骨四堂”,或许正是受此取号习惯影响,《清史稿》不暇细究,便将“柘唐”径写作“柘堂”,且误号为字。此后以讹传讹,学者乃多知“柘堂”而不知“柘唐”。
    • 高森
    • 摘要: 中华书局点校出版的《清史稿》卷五四《地理一·直隶·顺天府》(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897页)有载:"三角淀,一曰东淀,古雍奴薮。互霸、文、东、武、静、文、大七州县境。"中国台湾地区校注出版的《清史稿校注》卷六一《地理一·直隶·顺天府》(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09—2210页)亦同。三角淀或东淀确分布于七州县之中,然而此中两次出现了"文",显系有误,上述两种著作均未出注校正。
    • 宋祖顺
    • 摘要: 赵尔巽是近代历史文化名人和政治家,经历了由清朝到民国的历史剧变,在两个时代都名声显赫。赵尔巽生于道光年间,长于咸丰年间,仕于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历经多朝,阅历丰富,他曾出任安徽按察使、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四川总督、湖广总督等职,也可谓权倾一时。民国成立初期赵尔巽曾主政东北,后隐居青岛,直至民国三年(1914)出任清史馆馆长,潜心主持编修《清史稿》,将主要精力致力于史书编撰,主持编成皇皇巨著《清史稿》
    • 王娟
    • 摘要: 明清以来,张、王、李、单、傅五大姓为高密书香世家,科举连绵,名宦辈出,能书善画者更是层出不穷,高密市博物馆即藏有相关书法绘画多幅。其中有两幅康熙进士李元直行书横幅,笔力端劲,风骨刚介,气象正大,为难得的精品,书者李元直更是清代名臣,《清史稿》有传,现就其家族、事迹介绍如下。
    • 甄励
    • 摘要: 在景德镇瓷器中,“唐窑”的成就是相当突出的,这在近年来的中国陶瓷史著作中已为大家所公认。“唐窑”即清代督陶官唐英来景德镇所督造之官窑《清史稿•唐英传》说:“英所造者,世称‘唐窑’”。《景德镇陶录》载:“‘唐窑’,厂器也,内务府员外郎唐英督造者”。“唐窑”瓷器仿古、创新,器物之繁复,釉色之齐全,技艺之精湛都是空前的。“唐窑”那些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陶瓷都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 李晓文; 邓爱红
    • 摘要: 从各种史记资料的记载不难看出,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赣南地区常发生或大或小的瘟疫,尤其是明清时期,赣南地区疫情更是处于十分严重状态,人们可在《清史稿》与《明史》等史籍中查出具体内容信息;但相较于地区记载更为详细的地方志来说,《清史稿》与《明史》所记录内容,因涉及的地区覆盖面较广,且信息种类也较为繁多,所以究其细节来看,其对于赣南地区疫情发展状况的记载仍存疏漏,以致赣南地区明清时期疫情情况未能全面展现出来,进而影响人们对明清赣南疫情发展的分析、研究成果。
    • 黄文彬
    • 摘要: 吕宫,字长音,江南武进人。顺治四年(1647)一甲一名进士,后官至弘文院大学士,是顺治朝的重要文臣,《清史稿》与《清史列传》皆有传。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吕宫卷入大学士陈名夏案,与户部尚书陈之遴等相继被参。关于此事,《清史稿·吕宫传》的记载为:“大学士陈名夏得罪,十一年,给事中王士祯、御史王秉乾劾宫为名夏党,宫引罪乞罢,上命省改。”《清史列传·吕宫传》的记述则更为详细:“十一年三月,给事中王士祯、御史王秉乾交章劾宫素倚罪相陈名夏声势,揽事招摇,备员政府,无寸长表见,命宫回奏。宫引咎乞罪,得旨……”其中都提到了“给事中王士祯劾吕宫”,然而,王士祯顺治十二年(1655)会试中式,后未与殿试而归。顺治十五年(1658)始应殿试,中二甲进士,因此,他不可能在顺治十一年以给事中的身份题参吕宫。《清史稿》与《清史列传》的记载均误。
    • 罗山
    • 摘要: 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明史》,都是官方认定的正史,大半是官方直接修订,剩下的也都是经过官方的认可。二十四史之后,1922年,民国大总统将一部新的著作列入正史,于是有了二十五史。大部分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认定,这新加入的一部,一定是《清史稿》。实则不然,这新加入的一部是《新元史》,作者是参与《清史稿》编修的清廷遗老柯劭态。那么,《清史稿》为何没能列入二十五史?
    • 王福利
    • 摘要: 吴廷琛于嘉庆七年会状联元,历官提督湖南学政、浙江金华知府、杭州知府,道光间,迁直隶清河道,兼摄按察使,复迁云南按察使,颇多功绩.然《清史稿》未见其传,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善本室却藏有《吴廷琛列传》稿本,作者陈能怡.列传稿之所以最终没能被收入《清史稿》,应是史书修纂过程中前后人员变动较大、稿件几经移交及《清史稿》出版仓促等原因所致.稿本据朱珔《吴廷琛墓志铭》修纂.
    • 王涛
    • 摘要: 赵尔巽等修撰的《清史稿·贵州土司传》历来受到学界重视,是了解和研究贵州土司的专篇文献。然因书出众人,成文仓促,难免疏漏讹误。虽学者一再校对出大量舛误,然尚有遗漏失校处。现就新发现的六则舛误进行补校,以供学界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