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九歌》

《九歌》

《九歌》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987篇;相关期刊742种,包括船山学刊、江汉论坛、云梦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17年会暨中原文学文献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等;《九歌》的相关文献由1281位作者贡献,包括龚维英、蒋南华、梅琼林等。

《九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5 占比:27.7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3987 占比:72.18%

总计:5524篇

《九歌》—发文趋势图

《九歌》

-研究学者

  • 龚维英
  • 蒋南华
  • 梅琼林
  • 萧兵
  • 周建忠
  • 林河
  • 国光红
  • 孙常叙
  • 李霁
  • 罗义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庄静飞
    • 摘要: 眼底沧桑不可名,一番风雨斗膻腥。江湖夷险各人生。太息蓬山云路远,不堪鲛梦泪珠零。九歌辗转起来听。天网何年惩恶骄,纷纷世象乱蓬蒿。端阳蒲剑为谁憔。彩线相缠箐箬粽,龙舟竞逐古今潮。可怜吹彻旧鸾箫。古恨绵绵泣芷蘅,肯将浊水濯吾缨?茫茫天地怅孤盟。浩荡风从山海閟,幽凄人向沅湘行。涉江空自采芳馨。法曲仙音不可求,斜阳负手忍千忧。虚传凤阁与龙楼。蜃气依然夸海市,烟云照样舞风流。醉乡何日有方舟。
    • 董方伯
    • 摘要: 《文选》整体的选录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另一个重要标准是风格的雅正。此外,《文选》的文章选录受刘勰《文心雕龙》的影响。从《九歌》六篇具体来看,萧统认为这六首符合骚体的整体风格,作为典型的代表以明“骚”“赋”之别,同时出于对“翰藻”理想的追求,从艺术水平的角度做出了自己的筛选和取舍。
    • 黄敏; 张佳薇; 孙蓝蝶
    • 摘要: 目的 将代表楚文化精髓的《楚辞·九歌》从文字意象转换为图像,探索其图像化方法,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有助于增加楚辞图像研究的多样性,丰富楚文化研究。方法 使用文献研究法,查阅《楚辞·九歌》相关文献,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捕捉文字意象;归纳法,将《楚辞·九歌》中的意象分类,归纳为精神意象和物质意象,分析各类意象的转化方式。精神意象主要包括各神代表的美好愿景;物质意象包括人物意象、动物意象、植物意象、器物意象、景物意象。结论 将《楚辞·九歌》的文字意象图像化,并应用于“年礼”设计之中。总结出在图像化精神意象时要先确定画面情节,再使用情绪版对每一章进行详细分析与转化,在图像化物质意象时则要形神兼备,古为今用,虚实结合。
    • 王东梅
    • 摘要: 那是1989年一个晴朗的冬日。蝴蝶般的雪片停止了纷纷扬扬的播撒,京华大地像是镀上了一层银白色的光。中国现代文学馆会议室内,正在隆重举行闻一多手稿《九歌古歌舞剧悬解》赠存仪式。当这庄严的一刻终于被载入史册后,手稿的保存者,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北京市文联顾问王松声,发表了题为《欣慰与遗憾》的讲话。
    • 何靓森; 王强(指导)
    • 摘要: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怎一个和平花开》。《九歌·国砀》有言:“生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今朝和平安定的中国是英烈用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践行使命,用奉献书写人生换来的。
    • 张雅
    • 摘要: 《九歌》所述乃楚国神灵祭祀仪式,对此研究者并无异辞,但《九歌》究竟是祭祀仪式专用的祭歌,还只是屈原以个人视角叙述观感、铺陈想象并借以抒写情志的诗作,迄今仍然存在分歧。而所以如此,即与《九歌》文本中宾主彼我之辞的复杂难辨有关。因此,与诗歌主旨的整体判断同等重要的,是对不同篇章中人称的分布特征与情节脉络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入考辨。
    • 杨月; 孙宁
    • 摘要: 屈原所作的抒情诗《九歌》来源于楚国民间的祭神乐歌,表现了一套巫术祭祀的展演过程,同时借神灵以抒情,创造了若干神话人物意象。《九歌》的神话人物意象大体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是屈原就神话原型的继承和创造,后来在中国文学史上演变为文学原型。它们作为原型时,用集体无意识的力量带给屈原超越时空的心理慰藉意义;演变为文学原型后,直接影响了后世文学意境的营造和情思的表达,并不断与后世创作者的文化心理结构相契合,对中国文学的诗词传统和民族文学的言说方式影响深远。
    • 班云雷
    • 摘要: 《九歌》作为先秦文学中完全取材于神话的几篇作品之一,其神话形象呈现出明显的文学化特征。与《山海经》的原始神话形象及北方历史化的神话形象相比,经屈原之手的神话形象更加符合文学审美诉求:神灵情思缱绻,神“境”瑰丽感人。可见,随着审美意识的提升,神话的美学元素不断地被捕捉与阐释,诗人开始加入神话的再创作队伍中,形成了神性与人性交织的创作风格。神秘遥远的神,由神坛走到人间,成为仁人志士精神理想的寄托。神话亦成为中国文化特质的载体之一,神话形象从此开始向文学化演进。
    • yinger(文绘图)
    • 摘要: 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中写道:“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说的是房前屋后种满了杜衡这种植物。楚辞中时常提及杜衡,言其芬芳惹人爰。然而你若效仿古人,真把杜衡种在院子里,春日“花香”却臭到让你怀疑人生。扑面而来的,或许还有扑棱棱惊飞的大蝴蝶。
    • 濮筱旭
    • 摘要: 先秦楚地音乐艺术发达,《九歌》是一部具有楚地独特魅力的祭祀乐舞。其歌词流传为后世楚辞体诗歌,对后世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学术界对《九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戏剧、诗歌、语音学、辞体及绘画等领域。近年来音乐学界对《九歌》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本文旨在梳理音乐学界对《九歌》研究的现状,包括对《九歌》名称的探讨、《九歌》与夏代韶乐的关系、《九歌》的音乐语言、乐器规模及其与后世音乐发展的联系,及"东皇太一"乐章体现的音乐美学思想等方面,以期对《九歌》中的音乐内容进一步归纳总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