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用典

用典

用典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6篇、专利文献5篇;相关期刊618种,包括党课、时事报告、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用典的相关文献由90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立新、张岳伦、张振龙等。

用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6 占比:99.51%

专利文献>

论文:5 占比:0.49%

总计:1021篇

用典—发文趋势图

用典

-研究学者

  • 杨立新
  • 张岳伦
  • 张振龙
  • 曾嘉雯
  • 闫玉清
  • 朱栋
  • 于年湖
  • 朱云
  • 潘文杰
  • 郭欣欣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梁晨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酷爱读书,年轻时博览群书,尤喜中国古代典籍诗词,有着深厚的国学涵养,因此习总书记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常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元素来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善于引用经典诗词名句,即所谓修辞上所说的“用典”。“用典”的作用,在于理论有根有据,减少语辞繁累,丰富思想内容,展示语言魅力。
    • 杨晶瑜
    • 摘要: 赋体文学发轫于战国,历经两汉、魏晋六朝、隋唐五代,发展到宋元之际,在体式上已无创新的可能。宋赋把产生于唐代的文赋发扬光大,元赋则回归本源,祖骚宗汉,以古赋为主。作为赋体文学最重要的题材之一,流传至今的宋元时期狩猎赋的篇数较之前几代大为减少,其中对赋体文学特色的继承则一如既往,用典就是历代赋作的共有特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宋元时期狩猎赋的用典情况并就部分代表作品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兼及同时期北方的辽金两朝的狩猎赋作品。
    • 王丽萍
    • 摘要: 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从表达效果看,用典能使诗词蕴涵丰富,形象生动;从写作题材来看,用典的内容十分广泛,或抒发思家恋乡的情怀,表达真挚的情意;或怀念好友旧交,歌颂纯洁的友谊;或抒写情境气氛,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或心忧国家,讽喻当朝的社会现实;或彰显将士的英雄豪气,表达爱国志向;或表达空怀一腔热血的悲愤,宣泄心中的抑郁。
    • 申焕; 胡燕
    • 摘要: 陆机以赋文闻名于世,然其表文创作亦有杰出成就。《谢平原内史表》是陆机表文的代表,也是《昭明文选》收集的表类作品中唯一入选的谢表,它既具有一般公文简明、扼要的特点,又兼具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艺术成就极高。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文情感勃发,抒情浓郁;二是表文工巧,句式骈偶化;三是文章文化底蕴深厚,精于用典
    • 贺潇莹
    • 摘要: 江淹是南朝著名文学家,钱钟书称其文“俯视一代”。《恨赋》和《别赋》是江淹最负盛名的抒情赋代表作,一写赍志而殁之恨,一抒离愁别苦之情,体现出鲜明的悲怨基调。究其原因,既与江淹当时被贬吴兴县令的压抑环境有关,也有自身多愁善感的性格因素,同时离不开佛教苦乐观的影响。《恨赋》《别赋》,情景交融,并通过运用典故和概括典型的方式,将恨、别之情泛化为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读者共鸣,历经千载而传诵不衰。
    • 陈剑
    • 摘要: 张禹碑铭旧释"割、举、蕹、爾、方、赗、选、永"之字,应分别改释为"剖、基、■、荣(茦)、芀(艾)、赠、送、示"。汉代文字多见的"芀/艻",应释为"艾/刈",其证据充足坚实,近年或有异说,实不可信。碑铭"示不忘君"云云系用周公故事,附及景云碑铭中旧亦尚未得其解之"皇灵炳璧"系用楚平王故事。《后汉书·张禹传》中的"温给",应校正为"溋(盈)给"。
    • 徐琳
    • 摘要: 颂古是参禅者对禅宗公案悟境进行诗化表达的一种佛教文学形式。宋代曹洞宗禅师宏智正觉创作了《颂古百则》,为避免正面解说禅旨,运用了大量典故,用典成为宏智颂古的重要特色之一。颂古中典故来源多样,既有教内典故,又有教外典故。典故的语义大都被禅化,表示与典源义不同的用典义。典故来源的多样及用典义的禅佛化,使宏智颂古语言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
    • 代焕玉
    • 摘要: 喀什市作为祖国的边疆城市,不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教育资源,较内地都有一定差距。典故蕴含着人文、自然、宗教、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个人的家国意识、道德理念、个人修养有重要作用。有念于典故教学的重要性和喀什市的特殊性,本研究首先对用典情况进行简要概述,之后根据调查问卷所反应的教学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 李洁琳
    • 摘要: 楚辞作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其内容与形式都具有创新性,但楚辞并非完全是文人独创的作品,还存在着对其他文本的吸收、转化。《离骚》作为楚辞的代表性作品,体现着互文性思维在中国古老作品中的存在。从内容上看,《离骚》对《山海经》《尔雅》等作品的借鉴既展现了作者的巫神想象,也印证了巫神文化在早期社会的存在和影响;对《诗经》《论语》的指涉则体现了作者尚古崇德的高贵品质,而这种指涉也进一步使得"过去史"的故事成为典故。从表现方式上来看,作者大量运用"比兴"手法抒发英雄的失路之悲,这既充分展现了古人善于联想的互系性思维方式,也开启了中国文学的浪漫诗意之路。
    • 吴礼权; 谢元春
    • 摘要: 用典,是汉语表达中历史悠久的一种修辞手法。从汉语修辞史的视角看,用典修辞法历来深受文人学士青睐,尤其是在文学作品或其他书面语表达中,运用这种手法建构修辞文本更是司空见惯。从修辞实践上看,无论是在自然人的日常修辞中,还是在政治人的政治修辞中,用典文本的建构都是时有所见。不过,在以用典手法建构修辞文本时,政治人与自然人在文本建构的目标预期上是有所区别的。一般说来,自然人在日常修辞中以用典法建构修辞文本,多是为了展现其学识的渊博与表情达意的含蓄优雅;而政治人在政治修辞中以用典法建构修辞文本,则多倾向于追求表情达意的含蓄婉转,以此规避政治上的风险。同时,还可能有借此展现渊博的学识与优雅的风度,进而塑造自身作为政治人的高雅人格形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