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典故

典故

典故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295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4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篇;相关期刊1444种,包括文史知识、辞书研究、餐饮世界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三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语言文学暨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典故的相关文献由249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帆、彭庆生、曲令启等。

典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47 占比:99.6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9 占比:0.30%

总计:2958篇

典故—发文趋势图

典故

-研究学者

  • 张帆
  • 彭庆生
  • 曲令启
  • 佚名
  • 张国学
  • 李峥
  • 潘万木
  • 龙延
  • 不公告发明人
  • 代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方立娟
    • 摘要: 有些诗歌中的“桑麻”指桑树、麻或泛指农作物,有些则指农事,其指涉多与典故相关,有些可具植物与相关典故双重意义。植物特性或种植习俗及诗人创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诗歌中“桑麻”的运用。相较两晋南北朝时期,唐宋诗对于“桑麻”的美感与文化意蕴有进一步开拓。有些诗写出了“桑麻”的生机,有些诗善于营造关于“桑麻”的视觉美,一些宋诗对于“桑麻”的书写则更细致。从唐至宋,诗歌中与“桑麻”相关的典故更加丰富。作为植物入诗,“桑麻”不仅是农作物,也可映衬不同环境,即得意趣。从用典角度而言,“桑麻”有横亘千载的文化意义。
    • 武会芳
    • 摘要: 文化译介是翻译和传播结合的过程,受传播者、译者、受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渊冲提出的“创优之势”是对中国本土化文学翻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唐诗对外译介中,特别是在唐诗典故所承载的文化形象的传递和转换中,许渊冲既尊重原作的语言规范和文化特色,又兼顾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程度,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创译的手法塑造了能够融入译入语文化的自我形象,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 刘彦
    • 摘要: 宋代崇儒宗经,儒家经典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即使是在撇开经义只取文学的词科考试中也深受重视。从现存词科考试题和试文文本来看,词科命题与儒家经典密切关联,涉及儒经范围广泛,题型多样,多以官名、制度名物、典故设置题目。应试者在给定试题下发挥,围绕题目和所涉经典写作,在行文措辞的过程中,多用儒经中的典故,熔冶经语,以经为文。可以说,无论是题目取材还是典故来源、行文措辞等,宋代词科应试文都表现出明显的宗经特征。
    • 彭丹; 刘钰
    • 摘要: 认知诗学与文学作品的结合逐步发展。而认知诗学与文学翻译的交叉也成为一种必然。文章从认知诗学角度的文学翻译观出发,依据认知诗学下的图示概念,对比研究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诗歌的汉译本,关注诗歌中的格律和典故翻译,探究诗歌汉译中保留原有认知效果的重要性,由此译者才能无限接近源语言诗歌的意图和玄学意境。
    • 宋慧敏
    • 摘要: 针对学生在诗歌鉴赏情感探究中出现的无从下笔、理解偏差和概括角度单一等现实问题,文章以2021届综合模拟考试和高考题为依托,引导学生关注虚词、意象和典故,深入文本细读深思,找寻鉴赏路径,探究诗歌情感,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语文学科素养。
    • 马宗玲; 宋秀葵
    • 摘要: 文化专有项翻译是典籍翻译及文化传播的关键因素。通过统计分析和例证的方法,发现《老残游记》哈罗德·谢迪克译本中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主要为语言翻译、文外解释和绝对世界化。译文忠实通顺,利于西方读者理解中国特有的语言文化,为中国典籍成语典故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了范例。
    • 侯尧; 廖志勤
    • 摘要: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典故的运用为诗歌创造了独特的修辞和审美效果,但由于其丰富的文化特性,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常常会造成难以避免的文化缺失和冲突,从而增加了诗词翻译的难度。因此,考虑到读者的可接受性,选择合适的英译策略是译者翻译典故的关键。本文以寇志明英译版鲁迅旧体诗为研究对象,从汉语古诗英译策略的理论出发,探究译者在翻译典故时为弥补文化差异而采用的有效英译策略。
    • 杨盛果
    • 摘要: 《景德传灯录》对于黄庭坚的禅宗思想和诗歌艺术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从历时性的角度看,黄庭坚诗歌对《景德传灯录》典故的运用反映出他逐渐深入的学禅历程。从共时性的角度看,黄庭坚大量援引《景德传灯录》的语典和事典入诗,体现了他在用典上的创新意识和高超技巧。这些创作实践彰显了他“雅健”的诗歌风格,以及“以俗为雅”的诗学主张。
    • 彭宏兰
    • 摘要: 屈原的《橘颂》开咏橘文学的先河,其描写的内容、句式句法及橘体现出来的象征意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历代咏橘赋对橘的生长习性和外形特征进行全方位的铺陈描写,挖掘出其“生于南方,独立不迁”的特点,并善于运用典故、对比衬托、拟人等表现手法丰富橘之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吟咏之下,橘赋的文化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赋家或是借橘抒发自己的情感志向;或以橘为祥瑞,歌颂皇恩圣德;抑或是书写与橘有关的典故,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孝亲敬养的愿望。
    • 武凤珠
    • 摘要: 8月24日,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逝世纪念日。印制邮票,追忆先贤,今人以方寸画面怀念古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邮票中,有数枚票面以苏轼生平、作品与典故为题材。中国集邮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永信择其精品,结合苏轼生平与典故,为集邮爱好者全景式解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