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礼乐文化

礼乐文化

礼乐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6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0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3832篇;相关期刊432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广西社会科学、中州学刊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贵州省第二届硕博论坛、甘肃秦文化研究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等;礼乐文化的相关文献由60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小虎、姚小鸥、丛文俊等。

礼乐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0 占比:13.28%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47%

专利文献>

论文:3832 占比:86.25%

总计:4443篇

礼乐文化—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希
    • 摘要: 中国园林从囿、台、苑的雏形,经过了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洗礼,成就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美学特征,承载了历代造园者对栖居的不懈追求。人们普遍认为造园思想基于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佛释空灵超然的人生观,反而忽略了其中最为重要的儒学基因。探讨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儒道之间的辨析关系,以常家庄园为例,浅析儒学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山水比德、隐逸观念等对造园观念的深刻影响。
    • 程苏东
    • 摘要: 随着周人宗法制度的崩溃,宫廷音乐呈现出僭越、尚奢等弊端,各种夷俗新声也大量进入宫廷,宫廷音乐的正当性由此受到墨家、法家士人的激烈批评。作为礼乐文化的推崇者,儒家士人也开始重新思考音乐的价值,《荀子·乐论》由此提出“以道制欲”的命题,强调“道”的体悟在乐教传习中的关键意义。《礼记·乐记》进一步提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在强调乐德的同时,也表现出轻视乐艺的倾向。这种重“道”轻“艺”的乐教观念对汉代经学影响深远,最终限制了儒家乐学的发展。
    • 兰甲云; 吴慧长; 樊真荣
    • 摘要: 《周易》阴阳感应思想是理解《周易》治理之道的关键,《周易》治理之道建立在《周易》的礼治与德治、法治相结合的综合协同治理思想基础之上。《周易》的阴阳感应以礼乐为规范,礼治与德治的精神建立在阴阳感应的基础之上,《周易》的阴阳感应思想为礼乐制度的制定,以及礼制礼治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民众心理基础与思想基础。
    • 刘文峰
    • 摘要: 礼乐文化的建立标志着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中国是一个有悠久礼乐文化的同家,从夏代到周代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中国的礼乐文化是以儒家忠、孝、节、义思想为核心,并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佛家与人为善思想而完善的。中国的礼乐文化既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又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 李然
    • 摘要: 我国传统礼乐文化是古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从本质和功能看,礼乐文化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是代表中华文明的标志象征和符号体系。在现代社会,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种种弊端,对礼乐文化的复兴提出了迫切需要和现实可能。我们应致力于批判继承,回归生活,推动礼乐文化真正在现实社会实现复兴。
    • 马有清
    • 摘要: 礼乐之道核心为仁爱之心,于阴阳之道中探求中和之德,基于仁爱之心的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礼乐文化,批判继承,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主要途径。将礼乐文化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中,有利于学生增强文化底蕴,掌握礼乐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在文化熏陶下增强自身的道德理想、法治观念,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 陆云舟; 陈波
    • 摘要: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文化在传统伦理的教化中逐渐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渗入社会文化各方面。园林是文化的载体。南浔近代园林作为浙北园林乃至江南园林的代表之作,充分体现了儒家礼乐文化。该文以南浔近代园林代表懿德堂为例,通过分析懿德堂园林建筑及其内外装饰,研究礼乐文化在园林中的客观体现。
    • 陈静; 李钰婷
    • 摘要: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传播学术思想的主要载体,有着丰富的空间文化。选取明清以降复建的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为研究对象,从发展脉络、书院选址、空间布局、建筑规制4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剖析书院建筑群空间形成背后的内在逻辑及文化内涵。
    • 王洪军
    • 摘要: 星土分野是先民天文观测和偶然历史事件结合的产物,既是周代礼乐文化的有机构成,也是传统史官文化独立发展而备显神秘的一部分.在天命观以及天人感应思想的驱动下,天上星辰等变化牵系着先民敏感的政治神经,识别和判断天象的变化即上天的言说成为"传天数者"的重要责任.于是,天上星区和自然地理区域进行对应,建立起可以识别吉凶祸福的理论体系.如果说上天已经指示了吉凶,而分野的直接目的就是告诉人们是何方、何地,甚至是何人之休咎,然后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古人为了更为准确地判断天意,以人官为依据建立起虚拟的天官系统;从《尚书·尧典》四仲星祭祀开始,五行星、二十八宿、十二次等占星方法出现并逐渐完善,汉代甚至出现了节候、律吕等扩展出来的分野方式.无论是何种分野方式,固然都是唯心的,但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建立起天人关系的理论图式,为政治为社会为人生服务.
    • 于永龙
    • 摘要: 在网络文化的侵蚀下,加之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溺爱,对于小学生品格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传统礼乐文化是古人大智慧的体现,集审美与礼制、道德为一身,故开展传统礼乐文化活动能够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品格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本文就提升小学生品格与审美能力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举例说明了以开展传统文化来提升小学生品格与审美能力的方法,以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