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影理论

电影理论

电影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660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897篇;相关期刊210种,包括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文艺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首届长三角影视传媒研究生学术论坛、北京电影学院首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等;电影理论的相关文献由59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犀禾、张卫、曾耀农等。

电影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6 占比:7.6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7897 占比:92.29%

总计:8557篇

电影理论—发文趋势图

电影理论

-研究学者

  • 陈犀禾
  • 张卫
  • 曾耀农
  • 姚晓濛
  • 峻冰
  • 章柏青
  • 胡克
  • 郦苏元
  • 丁亚平
  • 李二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学礼
    • 摘要: 民族志电影的摄影师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拍摄,获得素材的品质如何,决定了影片的性质和最终样貌.民族志电影的实地拍摄,应该在遵守非虚构的影像获取方式的前提下,既强调田野调查又重视多重实验的方式;既遵从影像叙事基本规则又兼顾摄影师作为人的视角;既选择理想的切入角度又保证影音档案的生产方式;既满足摄影师通过拍摄进行观点表达又保证被拍摄主体的主体性;既呈现跨文化交流的结果又展现实地拍摄中摄影师和被拍摄主体相遇的过程.当然,如果在追问"什么是民族志电影"的同时,追问"是什么人拍摄的民族志电影",不仅能够拓展我们对于民族志电影这一概念的理解,也能加深我们对民族志电影实地拍摄基本准则的理解.
    • 刘婷婷
    • 摘要: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在女性主义运动的浪潮中发展成长,也受到各个学科不同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在理论框架和批评实践上取得不断突破。根据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批评发展的时期和主题,其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解构经典电影叙事(1960s—1970s)、探索女性主体性(1980s—1990s),以及社会文化转向的多元分析(2000s—),各阶段皆有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 宋昱莹
    • 摘要: 20世纪60—80年代,在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女性电影制作者们不再受传统束缚,开始明确地以女性主义话语权制作实验电影。在此之前,她们的作品大多鲜为人知,与主流电影相比,艺术电影对性别的认同及其呈现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首先对西方女性实验电影的历史发展背景进行了阐述性回顾,之后通过分析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并对与女性主义相关的政治和理论框架、精神分析以及与实验形式有关的电影理论进行讨论,探究以女性为本的实验电影发展特征。
    • 苏祥
    • 摘要: 电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在电影理论诞生的同时,电影艺术随之出现,电影艺术与电影理论几乎是同步。电影自诞生以来,经历了许多阶段,从黑白无声电影到彩色有声电影,仅仅经过了百年的时间。在电影的发展中,无论是电影的表现形式还是电影的叙事方式都经历了极大的变化,随之变化的还有电影理论。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世界电影理论的发展趋势,并概括了现代电影理论时期的“媒介理论”大趋势,以此来探寻进入新时代之后电影理论的走向。
    • 于啸
    •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观众视角与电影文本结构,同时着眼于传统父权社会的话语体系,并参考借用英国学者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发生机制”与美国电影理论家罗宾·伍德的“恐怖电影概论”,进而探讨与解读香港恐怖电影之中“红衣女鬼”这一既被男性凝视、又被父权制抹杀的“异化”形象的创作基理与其暗中所传达的文化信号。
    • 耿俊
    • 摘要: 弗朗索瓦·若斯特受到文学叙事学家热内尔·热奈特的影响,在电影叙事学的电影话语研究、叙事学及媒介传播等方面的研究造诣颇深。若斯特对“叙事”和“叙述”及“叙事者”等电影叙事学基本概念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他对电影叙事学至少有三点贡献:“聚焦”理论的拓展;电影叙事空间理论的提出;电影比较叙事学的阐释。
    • 李珂
    • 摘要: 电影的公共领域是电影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但其理论研究却并不充分。本文脱离了哈贝马斯式传统公共领域的框架,依据另类的公共领域理论来重新厘清电影的公共领域的基本含义,并借助克鲁格与汉森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论述了电影的公共领域中观众的特殊主体性。最终揭示了沉浸在“眼睛的盛宴”与感知的多元体验中的观众如何在主体性的波动中,发展出超越了“主动与被动”“私人与公共”以及“娱乐与启蒙”等严格标准的参与模式、话语构建和经验交流。
    • 杨东辰
    • 摘要: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八佰》较为成功地构建了两个复杂的空间系统——上海租界与四行仓库.对于这两个空间系统,既要将它们看作是战时中国意识形态的微缩模型,又要看到两个系统语言学意义上彼此间复杂的相互指涉.文章以精神分析三界结构理论出发,将研究的目光投入影像空间的运作机制,具体分析两个空间系统在欲望结构中担任的角色.
    • 温岑茨·赫迪格
    • 摘要: 像其他学科一样,电影和媒体研究中关于技术的争论,也在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主义之间摇摆。对于技术决定论者来说,技术及其发展推动着媒体的历史变迁,而对于社会建构主义者来说,技术只能通过产生和塑造它们的社会力量和动力来理解。这些争论应该被理解为柏拉图的不确定性原理的两个方面。柏拉图关于洞穴的寓言说明,在我们对技术的理解中有一种基本的不确定性。你既可以关注技术的(社会)意义,也可以关注它的结构,但这两个方面似乎是相互排斥的。电影作为技术的理论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文章概括了电影研究是如何从电影的技术史和经济史方面解决技术问题的,然后讨论电影机器理论和基特勒媒介理论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而试图提出解决这一悖论的技术哲学路径,并从电影作为技术的角度出发,指出电影作为技术的意义在于,它塑造了使我们所说的人类成为可能的方式。
    • 罗建英
    • 摘要: 精神分析以人的心理活动、主观经验为文本,研究各种关系对人的"构成性"作用.20世纪70年代电影精神分析理论兴起,使电影分析由文本转向电影机制.犯罪片作为电影类型之一,以暴力、死亡、悬疑等元素吸引观众.本文对《心迷宫》《白日焰火》《追凶者也》等2010年以来的国产犯罪片进行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解析,通过人物、叙事、艺术三个层面探讨人物设置、认同机制以及空间塑造在犯罪片中的关键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