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13届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
第13届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

第13届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5-11-04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会议文集:第13届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尽管追求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支撑和最终归宿,然而马克思的自由论述却极其简约,其原因在于马克思不关心"自由是什么"的抽象规定,而是关心现实的人为什么会不自由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自由,即"自由何以可能".正是从这一问题出发,马克思一方面驱除了劳动概念的意识形态教条,阐发了人的自由所赖以生成的劳动基础,从而为人的自由实现指明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重点揭示了自由时间对于自由实现的关键意义和内在意义,这样人类走向自由的道路就豁然敞开了.探讨马克思自由观的问题指向和价值诉求,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方式,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海德格尔在以"存在"为核心的哲学运思中,特别地发现和批判了"人类活动被理解和贯彻为文化"这一现代根本现象.本文认为在海氏的文化批判中存有"存在论上的"以及"存在者层次上的"双重维度.在存在论维度上,他对文化价值的批判最终指向了"创造";在存在者层次维度上,他剖析了文化是如何在精神的没落中成为社会流行乃至摆设的.基于当今生活强大的互联网化、自媒体化、消费主义化等特征,海德格尔文化价值批判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对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时代及其生活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他让人们在看到世界变得更"平"的同时,警惕生活被形而上学吞噬的危机.
  • 摘要:马克思立足于实践观点,将哲学所要实现的主题相应转变为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发展.马克思的自由观就是对这一主题的具体展开和科学论述.自由的内涵转变为了"多向度"的生活实践整体;关于自由的多元性"解释"转变为对自由的实践性的"创造",外在于人的抽象自由开始回归到人本身,回归到了人的现实世界.在马克思那里,休闲是自由的重要表现形式,而自由则是休闲的本质内涵.一个有序的、正义的社会必然包括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符合人类发展趋势的价值指向,以及充足的休闲保障,因此会促进个人自由的发展和实现.
  • 摘要: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在国内外学界长期处于不受重视、解读不充分的状况,笔者认为,空想社会主义,本质上来说是对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人的生活目的、人的存在方式的探讨,在18世纪法国空想家的眼里,批判现实、创造未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使每一个人摆脱制度、阶级下的不平等,摆脱道德堕落、精神萎靡的人性状态,实现积极乐观的生活,找到人生的根本意义,这与休闲思想的核心具有相通之处.从休闲学的视角来看,18世纪法国空想家对现存社会的批判,实质上是对有闲阶层的批判;他们所构想的未来社会,包含了丰富的、有时代特点的休闲理念.
  • 摘要:科技时代使人们对科技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其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的同时,也使之陷入巨大的困境.信息泛滥和"永远在线",侵袭了人们的闲暇时光.由于科技创新的结果本身具有一定的不可知性,而现代社会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主流价值观,又将知识导向功利主义、物质主义,致使人类文明的天平失衡.经济技术进步与精神道德进步的落差,将使社会发展步入歧途.因而,社会发展须以人的进步为导向,重聚精神道德的力量,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并使科技创新充满人文关怀,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精神提升和休闲生活带来新的景象.
  • 摘要:科技推动了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大众休闲时代重视构建休闲空间,却忽略了其中的心理健康空间,这是因为前者的构建要远比后者来得容易.前者只需满足一定的经济实力、具备一定的科技水平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而要想在这一构建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空间却很难.这说明,精神化的非模式构建要远比物质化的模式构建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本文试图结合科技与休闲的发展脉络,考察分析大众休闲中心理健康空间构建的缺失及其原因,以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于现代休闲空间的科学认知,树立和培养积极健康的休闲理念.
  • 摘要:当代科技与工程的进步为中国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条件,各类城市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迅速崛起.然而,城市越来越不宜居——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失序,引起人们对生存、生命、居所、健康、发展等问题的精神焦虑.正是在此背景下,笔者从人文学者的视角探索城市的本质、演化的历史、城市与人的关系;何为宜居城市、宜居城市与休闲空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从人类城市历史与变迁中发现了怎样的逻辑及其规律?西方城市发展理念与模式给了人们什么样的启示?城市的历史表明:一个恢宏的城市轮廓可以在短期内建造起来,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人文精神绝不能在短时期内显现。因此,城市发展不仅依靠货币资本的逻辑,更源自一种人文的力量。
  • 摘要:高校是知识的积淀者、生产者、传播者以及人才的培养机构,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但是,教育"培养和完善人"这一传统的办学宗旨从来就没有改变过.最好的高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有所作为、有所创造,更应该教育大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能够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并成为全面发展,更完美的人.休闲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这无论从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还是从德育教育"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来讲,休闲教育都应该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视角和新领域.
  • 摘要: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高度关注而言,它可称之为马克思早期的一部休闲思想经典.其中"异化""享受""扬弃""复归",乃至"感觉""需要""解放"等概念也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休闲学意蕴.从休闲学的意义上说,异化就是休闲缺失的状态,享受以至审美作为休闲的要素是人本该有的正常状态;对异化的扬弃就是把外化、异化了的人的本质返还给人自己,就是人性的复归,就是休闲融入劳动即自主劳动、自由劳动的实现;人的感觉的丰富性只有在扬弃异化、复归人性的状态中才能实现;人最根本的需要是人对人的相互需要,是人对解放和自由、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也就是休闲的需要.休闲在异化劳动状态中是人的外在的、奢侈的需要,但是当扬弃异化、复归人性,休闲便历史地返回人自身,成为人的生命的内在需要.
  • 摘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人们更多的习惯思维模式是如何高效地工作和赚钱,却忽视了对生活本源和生存意义的理解,成了马尔库塞批判的"单向度的人".在这种背景下,重温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观点是非常必要的.他所理解的未来世界——自由人联合体,是一个休闲和劳动合为一体的世界,人们的兴趣所在导致了劳动成了第一需要.显然,这时休闲成了"生活的目的"(亚里士多德).不过,即便如此,仍然需要关注的是,人的一生从生命周期来看,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生命阶段所面临的发展和问题是各不相同.因此,正确理解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休闲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此来进行一下初步的探讨.
  •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其重要思想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他对此理论都有深刻的阐述: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精神、在于人超出自然、与动物不同的部分,这就是人的社会劳动.这一界定对于人们理解社会发展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还结合"人的本质"理论,就职业生涯与休闲生活的关系做了尝试性的思考,认为现代生活是工作与休闲辩证的统一.
  • 摘要:时间荒不但具有制度的根源,而且也具有文化的根源。本文分析了中国人的时间荒的文化根源。从分析的层面上看,时间荒可以分为主动型时间荒和被动型时间荒(二者在实际中是交叉的)。区分这两类时间荒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两种类型的时间荒,有着不同的文化根源。主动型时间荒的文化根源在于伴随市场化改革以来所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的价值观。物质主义、个体主义和自由竞争取向均是新自由主义价值观所包含的元素。这套价值观的一个突出点,是崇尚自由竞争及其所导致的人与人的地位差异和排序。这套价值观支配了个人的人生目标的设定。由于社会竞争的存在,使得评判个体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不但处于动态的演进之中,而且不断呈现升高的趋势。陷入对他人的“追赶”与“超越”的人们的生活节奏,被“人为地”加快。个人为了实现其所设定的个体目标,不得不强化工作强度,延长工作时间,并因此陷入时间荒。而促使这套价值观盛行的结构性根源,在于市场化改革,因为新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与市场具有亲和关系。rn 被动型时间荒的文化根源在于新传统主义,即传统的人情文化、面子文化在新情境下以新的面目呈现。尽管在市场经济下,公司中的劳动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雇主与雇员的互动完全按照经济理性来做。事实上,雇主与雇员的工具性关系或理性关系,嵌入在以人情和面子为特征的情感关系之中。换言之,经济行为或经济关系具有了“文化嵌入性”。这种传统文化资源有助于公司形成一种独特的组织文化。在这种组织文化中,员工的加班行为被成功地纳入“人情考虑的轨道”,而不是纳入“理性算计的轨道”。纳入了“人情考虑的轨道”的员工,就不会以理性算计的方式来与老板讨价还价(冲突一契约型互动文化),而是自觉自愿地同意加班,或至少是不敢公开拒绝(冲突厌恶型互动文化)。在这里,传统文化具有布洛威所说的“制造同意”的功能。于是,这种传统文化就被雇主“理性地”或“习惯性地”加以利用。借助于这种传统文化,他们在岗位工作量的设置上,可以增加岗位工作负荷。雇员对加班要求的配合,则使得他们陷入了被动型的时间荒中。
  • 摘要: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重要而基础性的科技发明,"互联网+"为闲暇路径选择提供了一个多维的菜单,潜移默化地革新着人们的闲暇思维和改变着闲暇行为的日常习惯.互联网对闲暇全方位的渗透、融合,形成多维的反复的互动过程,并通过关联的互动机制实现着彼此的有效供需.
  • 摘要:马克思对人的三方面规定性包括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独特性,这三方面的规定性给休闲空间形态的划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可以破除休闲研究的学科壁垒,整合休闲研究的方向.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的休闲空间形态研究可以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培育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摘要:休闲教育是人"成为人"的过程,是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对青少年的身心个性完满、社会关系和谐、精神家园构建具有重要价值.在青少年的成长境况中,闲暇时间的充裕和休闲生活的贫困形成对照,休闲教育也长期存在缺位和错位现象,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要明确休闲教育的实践目标和理想,从战略定位、理念转变、体系完善方面探索休闲教育的实现路径,促进青少年的自由全面发展.
  •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未来的社会也必然将朝着休闲化的方向发展.在休闲化的社会里,人们将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健康而良好的休闲生活是休闲化社会中人们所追逐的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人们普遍存在"休闲贫困"的问题,它们具体表现为:休闲时间的贫困,它是休闲的前提.休闲空间的贫困,这是休闲的基本保障.另外是休闲活动的贫困,休闲活动作为休闲的载体直接决定人们休闲的体验.最后是休闲观念的贫困,它是人们体闲贫困的最关键原因.
  • 摘要:如果说成思危是中国风险投资之父,那么对于中国休闲学界来说,他是一面旗帜——在过去20年间,他与于光远、龚育之等人将这面旗帜高高擎起.伴随小康社会的来临,人们的闲暇时间会更多,如何更好地利用是大问题。他认为不应把休闲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而应该看到休闲和经济发展之间有一个互相补充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人们应看到休闲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一直讲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人在社会中不仅仅是工作,他还有很多追求的价值观,追求其他方面的成就。那么,人的全面发展要有比较多的闲暇时间,并能正确地利用它。当然,研究休闲问题一定要和中国文化密切结合起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特别的一种瑰宝。世界上更大文化发源地,它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中国的文化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文化中的很多哲学思想与休闲密切,这是中国休闲的特色。但是,还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开放,不能吸收,那么你的生命力是有限的,所以要吸收世界一切的先进文明的成果,融合到中华文化之中。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