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影教育

电影教育

电影教育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45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9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21266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新闻研究导刊、电化教育研究、玉林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北京电影学院首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2014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13年年会等;电影教育的相关文献由26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逸、孙健三、张会军等。

电影教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9 占比:1.02%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21266 占比:98.86%

总计:21511篇

电影教育—发文趋势图

电影教育

-研究学者

  • 张逸
  • 孙健三
  • 张会军
  • 李云
  • 潘若简
  • 钟大丰
  • 阿伦娜
  • 鲁明
  • 刘国典
  • 刘远航1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美琪; 陈立荣; 刘倩; 杨依叶
    •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英美影视大片大举进入我国文化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文化交流,但也对国民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随着影视文化多元化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以影视、网络为主导的传播媒介正在重构人类文化生存空间,其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以影视为媒介的教育显得愈发重要.本文重点研究西方当代电影并剖析其教育意义及教育思路,深刻探讨影视教育策略.
    • 李侃
    • 摘要: 进入21世纪后,因媒介技术的迭代与教育主体的变动,英国电影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发生转移,电影教育超越高等电影教育范式的主体地位,向更宽泛、更普及的电影素养教育范式拓展。英国电影素养教育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三点:教育认知多元化、教育规模全民化、教育实践系统化。因此,针对当前我国电影教育的发展问题,有必要基于英国电影素养教育的现实经验,提出我国电影教育建设的若干设想。
    • 李曼
    • 摘要: 本研究认为,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国家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很多大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对爱情、友情、亲情和理想的最初信仰。本文分析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情感危机的类型,探讨了电影教育化解大学生情感危机的可行性及具体途径。
    • 李云
    • 摘要: 美国贝兰女士是最早涉足中美两国电影领域交流的先驱之一。20世纪20年代,贝兰女士在我国的主要电影活动包括创办贝兰电影传习所、主持“电影演员美丽比赛会”和筹办中美电影公司,这些活动为我国早期电影人才的培养和电影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开启了中美两国早期电影教育领域交流的新篇章。研究美国贝兰女士及其来华电影活动,对于探索我国电影教育的早期发展状态,还原中美两国电影交流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 庄增晗
    • 摘要: 电影专业人才培养是电影强国的基石,而探索高质量的产教合作是实现影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以电影管理专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实践创新路径、经验和启示。在以“东方影都电影创投会”为基础开展的产教融合项目中,发现存在影视高等教育实践的弊病、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得出影视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服务产业经济;电影人才培养应统筹规划,创新实践模式;产教融合项目应服务社会,形成经济协同效应等结论。由此提出校企协同育人改革、探索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机制及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等建议,旨在探究电影专业高校如何在提升人才竞争力的同时,适应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发挥高等教育资源集约效应,推动教育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
    • 周星; 刘彤
    • 摘要: 中国电影学派创作的优秀电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受众,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电影学派”景观。中国各个层面的影视教育,不能忽略价值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它是人才培养必须强化的重要因素。随着新文科建设的不断深入,跨学科和守正创新等观念进入学科专业和课程教育之中,而课程思政的逐步落实,使得中国式电影教育进入一个独特阶段,即一方面应坚守课程的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掌握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让课程思政的国家要求有机地融合在课程的知识教化、教师讲授和培养目标上。
    • 张燕; 张萌
    • 摘要: 当下,教育部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战略。在“智能+”时代背景下,虚拟教研室是教育部落实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力图在延续传统教研室的基层教学组织功能的基础上,探询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的教学科研新形态,构建丰富优质的教学数字资源库,建构协同教学备课、教学相长的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中的思政元素研究虚拟教研室”作为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之一,立足戏剧影视学科,扎根一流师资与优质课程基础,强化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共享多地域师资和区域特色,以艺术为核、技术为媒、文化价值为魂,探索戏剧影视学科的教师专业素养与思政元素、文化价值观的融合路径。
    • 王肖练; 张景浩
    • 摘要: 国民电影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影像形式提升国民的审美能力,培养国民良好的欣赏趣味,增强国民的影像表达能力。法国国民电影教育体系的特点是国家主导,政策先行;多方参与,市场运作;开放多元,国际融合。法国根据不同群体需求施行中央或地方层面的多种政策和计划,在电影教育资源库建设、电影教育人才培养、电影教育基金使用等方面拥有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借鉴法国的经验,我国应从课程设置、人才培训、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升国民电影教育水平。
    • 鲍枫
    • 摘要: 美国大学电影教育主要包括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种模式.本文以哈佛大学为考察对象,回溯其电影教育的发展历史.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评估方式,探讨美国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电影教育模式,旨在为中国综合性大学电影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 张琳
    • 摘要: 以世界媒介素养的研究脉络为基础,提出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批评与实践中,已经蕴含了媒介素养的思想萌芽.伦理批评体现了对电影批判认知的理念、电影教育实现了媒介近用能力的培养、电影法规强调了对媒介应用主体的规范与引导.以上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我国电影批评与实践中的媒介素养思想萌芽.在媒介素养的视域下,思考电影批评与实践,既契合国际媒介素养研究的发展理念,又丰富了我国电影研究的视角,形成对现代视觉传播的有益观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