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精神救赎

精神救赎

精神救赎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524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求索、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语文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全国第三次医学人文社会科学高峰论坛——全国第二届灾疫伦理、法律、社会问题与灾疫教育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医学伦理学会、医学哲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精神救赎的相关文献由19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新民、张琦、刘春晓等。

精神救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 占比:3.2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524 占比:96.76%

总计:5709篇

精神救赎—发文趋势图

精神救赎

-研究学者

  • 周新民
  • 张琦
  • 刘春晓
  • 刘长辉
  • 周来顺
  • 周沁
  • 张富利
  • 梁圣涛
  • 王奇
  • 王晓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卫华
    • 摘要: 从道德哲学角度考察和反思近些年来伤害无辜民众的社会恶性事件,可以看出,它们既是严重危害社会的公共安全事件,更是关涉到人的精神层面的伦理事件,其精神根源是“怨恨”。“怨”作为“自我心灵折磨”,直接导致个体的“精神沉沦”,并以“匿怨”的形式破坏着个体“正人心”的内在德性修养。由“怨”的“自我心灵折磨”向“恨”的“自我心灵毒害”的转化,使“恨”在精神中又一步步由意识透过情感态度,现实化意志行为,最终摧毁个体与伦理实体之间的精神联结。因此,要有效化解“怨恨”的分离力量,需要发挥“爱”的伦理同一性力量,即培养个体“爱的能力”。首先,应当发挥家庭以“爱”为核心的伦理教养功能;其次,需要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为培养个体以“正义感”为核心的“爱的能力”提供制度保障;最后,对德性的向善性和“爱”的伦理同一力进行“精神融合”,从而促使个体以德性的超越力量从各种人生困境和人伦矛盾中超拔出来,以获得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
    • 陈雪聪
    • 摘要: 《地久天长》作为王小帅的导演新作生动地再现了时代洪流,以家庭间的悲欢离合为叙事焦点,通过长时间跨度将历史叙事融于个体家庭之中,以小见大地展现了翻天覆地的时代变化,剥开悲哀隐忍的外衣,人物内心暗流涌动,彰显了时代特征下普通家庭之间深厚珍贵的中国情谊。本文主要从社会历史批评角度透过《地久天长》影片中所展现的时间长廊观望分析独特时代印痕中珍贵的人文情愫和精神救赎
    • 盖光
    • 摘要: “香树街”是宗利华创生的一个文学地理标识。作为文学叙事的基础平台,被着力赋予着个性、动态及质感,既缠绕着现代生活及人性的多重面相,又不断凸显特性而织就其独异的文化风貌。“香树街”是宗利华自我再造及精神磨砺的栖居地,也是他的创作日臻成熟的标识。作为一个事实存在,“香树街”或又是未定的,其中布满了未定性、召唤性、隐喻性内涵,留置着多重的空白点,不只叙事进路会悠长,拓展际遇会更宽,且有着较大的解读、阐释空间。作家在接下来的创作中理应多重、多向、多层地掘进深度,拓展宽度,充蕴内涵,活络网络,创生各色人物。显然,这会使“香树街”作为生命的,文化的存在延续,成为永久性存在,其文学叙事的价值亦会不断增殖。我们期待作家宗利华的判断及文学叙事的张力、强力、定力,寄予“香树街”的未来。
    • 年东敏
    • 摘要: 在长篇新作《流俗地》中,黎紫书不但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沉稳地描写了城市的建筑空间、文化日常以及城市人的悲辛和命运,还通过梦境与意识流等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灵动地展现城市人的精神世界,广阔而不失内向深度地还原了城市生活,并对城市人生活困境的拯救提供启示意义,实现了创作上的自我突破。
    • 陈夫龙
    • 摘要: 在郁达夫的心灵世界深处,潜隐着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自卑情结。童年生活中的创伤性情境构成了郁达夫自卑意识滋生的土壤;中华民族屈辱的、备受歧视的国际地位以及他因自我封闭而造成的极端孤立的现实处境,又进一步强化了他内心的自卑意识。这种自卑意识最终发展成为其人格结构深层占支配地位的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不但激发了郁达夫作为一个作家潜在的成长动机,而且影响、制约甚至规定了他的审美意向和艺术选择。于是,郁达夫选择了写作作为精神救赎之路,从而实现了对自卑的审美超越。
    • 林培源
    • 摘要: 个人与历史的紧张关系向来是薛忆汾小说“最突出的主题”①,《遗弃》②(1989)和《一个影子的告别》③(2001)探讨了个人在剧变时代与体制、世俗生活的关系,《白求恩的孩子们》④(2012)、《希拉里,密和,我》⑤(2016)则将触角伸向“全球化的大时代”,叩问个人在流徙和离散中如何完成精神救赎.
    • 朱虹陪
    • 摘要: 《登泰山记》作为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新纳入的课文,在文本解读方面尚存有大量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姚鼐的社会之镜、自然之境、哲理之境三个方面,走进姚鼐的泰山,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姚鼐的心灵世界,展现其自我迷失的原因以及精神救赎的历程。
    • 丁子淑
    • 摘要: 张贤亮的《绿化树》描写了特定时代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遭遇,探索了主人公章永璘是怎样进行自我思想斗争进而战胜困境并超越自我的,这其中正是展现了章永璘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代表所进行的自我精神救赎历程.
    • 刘长辉
    • 摘要: 饱受战乱又痛失爱妻的端木蕻良于1942年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桂林,写下短篇小说《早春》.本文通过《早春》关注端木蕻良在桂林抗战时期悲与欢的两面性,以找寻他是如何进行自我精神救赎的.
    • 刘长辉
    • 摘要: 饱受战乱又痛失爱妻的端木蕻良于1942年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桂林,写下短篇小说《早春》。本文通过《早春》关注端木蕻良在桂林抗战时期悲与欢的两面性,以找寻他是如何进行自我精神救赎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