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器
玻璃器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62篇,主要集中在体育、工艺美术、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121084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今日上海、文物鉴定与鉴赏、文物天地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2学术年会、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2009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ISAC'09)等;玻璃器的相关文献由58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忠臣、王俊兴、范海迎等。
玻璃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121084篇
占比:100.00%
总计:3121198篇
玻璃器
-研究学者
- 刘忠臣
- 王俊兴
- 范海迎
- 华宏博
- 姬建生
- 杨伯达
- 印卫林
- 宋建福
- 张桂芝
- 杜万明
- 陈健
- 龙怡然
- 于富春
- 任建鑫
- 侯长征
- 刘志存
- 刘艳芳
- 刘雅琳
- 卓见
- 印玉
- 姚志
- 孙岩
- 孟晖
- 安家瑶
- 宋悦悦
- 宋瑞
- 宗良
- 崔永贞
- 张国富
- 张宗权
- 张岩
- 张红
- 徐德学
- 拉杰西·克里施南
- 李志钧
- 杜毅鹏
- 杨佳龙
- 杨宗立
- 林姝
- 林瑞别
- 熊红斌
- 牛国通
- 王凤良
- 王慧
- 王文成
- 王玉松
- 程斌
- 胡高建
- 苗润才
- 董志军
-
-
冀青琴;
邓晓华
-
-
摘要:
中国的玻璃画无论是材料还是绘画技艺都是从西方传入的,清代玻璃画为迎合皇帝的审美、适应皇宫的需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绘画的颜料、技法和风格以及使用功能上都经历了中国化的演变过程。晚清时期,逐渐传入民间,该时期苏州、杭州、广州为玻璃画的主要产地,之后经在南方经商的山西商人带入晋中一带,为平遥、文水等地的民间画工所接受,并大量制作。
-
-
任志录
-
-
摘要:
邢窑窑址早在1996年就发现了胎薄如纸、器壁透影的隋代精细白瓷,后巩县窑也发现了同类产品遗存。精细白瓷主要发现于隋代两京地区墓葬和遗址中,目前看来,这种精细白瓷源于对玻璃器的仿制,是早期白瓷的研发产品,堪称中国最早的白瓷,之后引发了唐代白瓷的辉煌,而精细白瓷由此消失。
-
-
-
-
摘要:
鸭形玻璃注是国家一级文物,是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这种造型奇特而罕见的早期玻璃器,目前全世界仅此一件。鸭形玻璃注身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质薄透明,表面微见银绿色锈浸,以吹管法成型。体横长,形如鸭状,流如大张之鸭嘴,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成型后,采用粘贴法,用贴粘玻璃条组成细部图案。
-
-
温睿;
曹诗媛
-
-
摘要:
新疆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是西方玻璃制品及其生产技术向东传播的重要中转站,学界对早期玻璃产品和技术的传播研究较深入,而宋元时期新疆玻璃器的情况不甚明朗.本文总结宋元时期新疆玻璃器的出土情况、工艺与成分特征,讨论其来源和交流特点.这一时期新疆玻璃器均属于日常实用器皿,产地包括中亚与新疆当地,同时出现了玻璃加工的现象,器型兼具西方玻璃风格与本地创新特点.这种交流情况一方面缘于中亚玻璃生产的繁盛,使得新疆地区融合了前者的生产技术与使用习惯;另一方面玻璃器脆弱,建立区域内稳定的消费与贸易网络是更加理性的选择,所以大规模长途运输玻璃器的现象基本消失.
-
-
王昕晴;
薛艺;
曹欣芸
-
-
摘要: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玻璃器是丝绸之路交流史和中西交通发展史上代表中国与伊朗地区文明交流的独特瑰宝,具有较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应该被现代中外参观者理解与传承,文物的故事需要诉说与守护,讲解词无疑是完成这一传递的最好桥梁,目前有关法门寺地宫玻璃器的英译解说词仅简单描述其形制和纹样,对文物的文化内涵鲜少涉及,本文借鉴英美博物馆相关解说词,期望能对现有英译解说词在文物讲解中流失的历史文化交流因素有所补偿和完善。
-
-
王晓阳
-
-
摘要:
满城汉墓位于保定市满城县陵山,是西汉中山国第一代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葬。两墓依山岩开凿,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随葬品奢侈豪华,堪称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共出土金、银、铜、铁、玉、陶、漆、玻璃器等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其中窦绾墓出土的朱雀衔环杯、蟠螭纹规矩铜镜等妆镜饰品精致玲珑、巧夺天工,显示了高度发达的汉代经济和文化,也表现出大汉王朝昂扬蓬勃的时代气度。
-
-
刘勇
-
-
摘要: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已有了玻璃制品。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大量的罗马、波斯玻璃器输入,促进了中西玻璃制造技术的交流。隋唐时期,固原作为丝路重镇,东西方各种货物汇聚于此,玻璃器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以固原隋唐墓地中出土的玻璃器为考察对象,结合相关史料,从玻璃器出土情况、玻璃器类别及玻璃器组成几个方面,谈谈固原出土玻璃器的相关情况。
-
-
-
郭婷
-
-
摘要:
1987年,陕西法门寺唐代地宫里出土了一批具有伊斯兰风格的玻璃器,这些玻璃器是世界伊斯兰考古的重要发现,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中西交流的繁荣,也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互动、工匠们非凡的创造力和中原文化兼容并包的时代精神.将法门寺地宫出土玻璃器与国内外同时期的玻璃器在器形、制造工艺和纹饰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考证这批玻璃器的制造时代和产地,而后推测唐代域外玻璃器受欢迎的原因,最后探讨其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交流.
-
-
周南亚
-
-
摘要:
在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舍利瘗埋活动逐渐形成中国化的模式。因玻璃在佛教中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以及玻璃材质本身特点等原因,玻璃器逐渐作为盛装舍利的核心容器,也成为佛教空间、艺术中常见的表现实体。文章选取目前出土的隋唐时期玻璃舍利容器进行梳理和比对,通过对考古资料、文献古籍的分析,对这一时期舍利核心容器多选用玻璃的原因做出解释。
-
-
邱晓勇
- 《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2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中国是玻璃制造的起源地之一,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玻璃烧造技术.中国古代玻璃制品色泽光鲜,但由于烧制温度低,多"虚脆不贞",铅、钡两种元素含量高,基本属于铅钡玻璃.而古代中东地区是玻璃生产的主要发源地,其玻璃生产原料及制作工艺与中国不同,因钠、钙两种元素含量高而被称为"纳钙玻璃".由中东及其技术辐射的波斯和中亚地区经西域输入中国的玻璃制品,深受中国人喜爱.南京市博物馆历年考古发掘的六朝墓葬出土了一批玻璃器,本文就馆藏六朝墓葬出土玻璃及古代玻璃的输入与影响进行简单研究.
-
-
安家瑶
- 《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
| 2011年
-
摘要:
祖陵是辽代第一个皇帝耶律阿保机及其皇后的陵寝之地,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嘎查西北的山谷中,东南约5里处为其奉陵邑祖州城.2007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二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辽代祖陵内一座被盗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墓定为辽祖陵1号陪葬墓.出土一批玻璃残片均为器皿残片,只有一件可以复原的器皿2001MBZZ PMl:83,为平底稍上凹的侈口碗,蓝色透明,高6.8厘米,口径不详,底径11.0厘米。其余玻璃残片按照颜色来分,可分为蓝色透明、褐色透明和无色透明稍泛黄色的三类。辽朝是916年至1125年间雄踞于我国北方的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辽太祖建国之始,便大规模地展开了向西拓展疆土的军事征伐活动,并积极经略西疆。辽之声威远及西亚乃至更远,草原丝绸之路再度兴盛。然而,由于史书记载的匮乏与紊乱,辽与大食帝国之关系问题,一直未见系统的论述。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有不少来自伊斯兰世界的文物在辽朝统治区域内相继出土,真实地再现了辽朝与伊斯兰世界商业贸易的繁盛。内蒙古巴林左旗辽祖陵1号陪葬墓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为辽代早期与西亚的交通提供了考古学的证据,也就是说为10世纪初丝绸之路草原线路的重启提供了证据。
-
-
陈中慧
- 《第二届西安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摘要:
玻璃是一种以二氧化硅为原料的硅酸盐类非金属材料,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中国春秋战国时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玻璃器制品产生.玻璃虽不是中国的特产,但是在世界玻璃史上是风格独特的一支.隋唐时期中国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玻璃器,有中国本土自制的也有具有异域风格的玻璃器,如萨珊风格的磨花玻璃器与伊斯兰风格的刻花玻璃器.本文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较为有名的早期玻璃器生产制作地点,将玻璃器的产生进行简单阐述.并着重分外来玻璃器对隋唐时期玻璃器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