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邢窑

邢窑

邢窑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4792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黄河.黄土.黄种人、当代人(下半月)、南方文物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1999年西陵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邢窑的相关文献由160位作者贡献,包括毕南海、杨文山、张志中等。

邢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5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4792 占比:99.44%

总计:24932篇

邢窑—发文趋势图

邢窑

-研究学者

  • 毕南海
  • 杨文山
  • 张志中
  • 王会民
  • 张志忠
  • 毕翼飞
  • 傅振伦
  • 冯向前
  • 叶喆民
  • 吕成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柯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定量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利用数学定量的方法来研究瓷碗的造型变化,探究不同参数对研究对象的轮廓线考量,也变得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邢台市区顺德路北段隋代邢窑瓷碗为研究对象,利用Matlab软件,提取其口径、通高、平均斜率、轮廓线拐点、轮廓线上下半段斜率比值等参数,对这些参数不断修正,最终可以利用以上相关参数,对不同类型的器物,进行量化描述。同时还发现隋代的白瓷碗的规律性表现比较明显,所有瓷碗在以上下半段斜率比值为参考的情况下,轮廓线表现出分段归类的趋势,可以看出这些碗的轮廓线造型从敞口到直口甚至敛口的演变,而腹部逐渐趋于明显过渡的变化。
    • 任志录
    • 摘要: 邢窑窑址早在1996年就发现了胎薄如纸、器壁透影的隋代精细白瓷,后巩县窑也发现了同类产品遗存。精细白瓷主要发现于隋代两京地区墓葬和遗址中,目前看来,这种精细白瓷源于对玻璃器的仿制,是早期白瓷的研发产品,堪称中国最早的白瓷,之后引发了唐代白瓷的辉煌,而精细白瓷由此消失。
    • 张志忠; 张怡梵
    • 摘要: 笔者主要研究了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中常见的模印工艺。首先,阐述了邢窑模印工艺产生及发展的历史和其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其次,论述了邢窑模印工艺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最后,探讨了邢窑模印工艺在纹饰上所呈现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脉搏。
    • 陈颖平
    • 摘要: 白色,敲击时会发出清脆乐音,器皿能隐约的透露出光,除了白色的瓷是这样的器皿以外,还有什么可以这样形容呢?在漫长的陶瓷历史发展过程中,白瓷曾是古时人们不断追求的一个目标,各个时期的工匠为了这一目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白瓷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浮出水面。人们将白瓷烧制得越来越白,但人们并不满足于此,镶金口、在胎上刻划、雕塑、镂空、绘画这些都赋予白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自唐以来白瓷的发展风生水起,各个时期的白瓷都绽放着自己的光彩,这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融合。
    • 郭晔旻
    • 摘要: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瓯》从青瓷到白瓷生活在公元9世纪后期的诗人皮日休在这首诗中提到的“邢客与越”人,指的是唐代著名的两个瓷器产地,位于今天河北境内的“邢窑”,以及浙江境内的“越窑”。
    • 李关亮; 李婷花
    • 摘要: 邢窑是中国白瓷的发源地,邢窑白瓷的文化价值无可替代。“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中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推动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促进基地高校应用转型发展、弘扬邢窑白瓷文化、促进相关课程创新发展。其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课程内容构建、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两方面;课程建设的路径包括校内选修课、社区和中小学的普及课程、网络课程。
    • 赵子豪; 吴晓楷; 陈放; 黄菊; 赵梦冉
    • 摘要: 邢窑隋代“透影白瓷”首次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相关研究表明,这种透影白瓷的原料配方及化学组成,与唐代的邢窑细白瓷存在较大差异,是一个极其独特的白瓷品种。自发现以来,文物和科学工作者对透影白瓷的烧造年代、工艺特点和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多次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重要成果。然而,邢窑隋代“透影白瓷”在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长期以来,其烧制年代与定名未形成一致意见,其发现经过并不十分清晰。笔者通过梳理邢窑隋代透影白瓷的发现经过与研究成果,尝试对邢窑隋代透影白瓷的命名、年代、工艺及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进行简要说明。
    • 张志忠; 赵子豪
    • 摘要: 邢窑青瓷于历史文献中无载,名气远不及隋唐时期类银似雪的邢窑白瓷,以往学界对其关注不多,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窑址调查发掘工作表明,邢窑在创烧阶段以烧制青瓷为大宗,唐代早期青瓷数量超过白瓷,其在邢窑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以20世纪80年代至2014年窑址调查发掘出土的青瓷标本为研究对象,在参阅最新发表的考古专著《邢窑》的基础上,选取邢窑青瓷的典型器型,依照胎釉特征的不同,将它们分为4组,再结合纪年材料,对它们进行分期研究,最后归纳每个时期邢窑青瓷的特点,突出其主要成就,并与同时代其它窑场的青瓷略作比较。
    • 郭雨微; 钱立稳; 郑恩峰
    •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用生命和生活维系的民族精神."邢窑"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非遗)是我国非遗文化中的一个,它和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也面临挑战.非遗文化进校园对非遗传承来说无疑是最好选择,以"邢窑"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具体运行机制实施为例进行说明和阐述.
    • 杨谷旸; 王欢欢
    • 摘要: 传统陶瓷学研究中常选用描述性的词语区分陶瓷的颜色,这些词语内部和词语之间缺乏清晰的分界线,容易引起争议。色度学仪器能够对肉眼难以分辨的颜色进行定量表达,有助于陶瓷颜色的深入研究。基于此,选取由唐至金,邢窑和定窑白瓷的代表性样品进行色度学分析。通过分析两个窑址不同时期样品颜色的变化,发现邢窑唐代样品的外观质量明显高于金代样品,定窑部分金代样品的外观质量较之前明显下降,部分样品则保持了宋及之前的工艺水平。除此之外,与学术界的普遍认知不同,邢窑与定窑的唐代样品在颜色上都存在分化,且分化方向相同,应当是定窑模仿邢窑的结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