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甘肃敦煌
  • 出版时间: 2014-10

主办单位:中国文物学会

会议文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申遗成功后,往往也带来了更加艰巨的保护任务。因为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有义务和责任承担这项工作。为此,开展了三项工作:对世界文化遗产地单位和预备申遗单位的负责人进行培训,现已举办了六七期培训班,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此推动世界遗产保护进程,深入开展遗产地调研工作,最后集中到管理体制上。并结合申遗工作对今后提出几点建议,认为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加强国际交流,互相借鉴,积极合作,加强监测与提升,世界遗产地很多地方都面临环境提升和文物本体保护相结合的问题。最好的措施就是从细节做起。最后结合澳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在建筑遗址保护和文物考古等方面的建议。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河南也参与到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并指出作为中华文化源头,拥有众多文化遗产的河南有责任不断深入参与到遗产申报工作中,并列举了部分文化遗址的文物保护和遗产申报计划,还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包括遗产地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申遗的战略安排等。
  • 摘要:本次发言中,作者结合会议的题目,讨论了丝绸之路"第一桥"的考古发现与其保护工作,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汉长安城,而走出汉长安城踏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步就是出汉长安城北门的渭河桥,因此渭桥也就成为丝绸之路的"第一桥"。渭桥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北部,就是这样一座与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渭桥遗址,目前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主要是三个问题:挖沙问题,盗割渭桥遗址桥桩问题,关于渭桥遗址本体保护问题。笔者的建议则是,以汉长安城遗址北部现在发现的这七座渭桥遗址为基础,建设一座"中国古代桥梁博物馆",并且以厨城门一号桥遗址为博物馆主体工程,展示现在已经发掘出来的部分。
  • 摘要:北魏王朝立国近一个半世纪,先后定都盛乐、平城、洛阳,期间,与周边数十个国家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定都平城时,各国遣使朝献、商人贸易、僧侣传道都到平城去,迁都洛阳后,这些人的目的地自然而然转移到洛阳.在都洛的42年间,北魏与周边诸国有着频繁地往来,翻开《魏书》《北史》的相关纪传,"某年某月,某国遣使朝献"的记载,不绝于书,仅西域诸国遣使朝献的,即有80多个国家.频繁的交往,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文物资料,以上从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两方面简单介绍了通西域以来北魏首都洛阳与西域及其以西地区的种种联系,说明北魏洛阳在当时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所处的显要地位。
  • 摘要:西安市不断地发展与扩张,大明宫遗址区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理念的引导下,建立了国家遗址公园.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彰显古都西安的魅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采用"遗址公园"模式是针对遗址保护与利用提出的一种方法,是在遗址保护与城市更新过程中,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在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目前国内外较好的解决遗址保护、发掘、研究、展示等多方面要求的模式。遗址公园模式是利用遗址这一珍贵资源进行规划设计,将遗址保护与公园设计相结合,运用保护、修复、展示等一系列手法,对有效保护下来的遗址进行重新整合、再生,将已经发掘或尚未发掘的遗址完整保存在公园的范围内。遗址公园模式是将遗址本身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妥善保存并有效展示的概念更广泛的保护模式。遗址公园理念的核心是现场保存展示观念,即以遗址及其周围地环境为保存展示的主要内容,使游客在身临其境时达到有所观,有所感,有所体验,有所领悟、达到重温历史,增长知识,荡涤心灵的目的。
  •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和中国遗产界对"遗产利用"的理解差异,在国际遗产界,只有"遗产保护"提法,而无"遗产利用"提法.在世界遗产领域,"conservation"被定义为"为理解文化遗产、认识它的历史和意义、确保它的物质安全、以及按照需要进行展示、修复和加固的所有行动",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大致与国际一致,多是采用"文物保护",少见"文物利用"。"利用"一词是改革开放后因倡导旅游而出现的,并由我国文物工作方针②肯定。现在演变为文物部门抓"遗产保护",旅游部门抓"遗产利用"。因此,不仅要研讨遗产保护,还应研讨遗产利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完整地尽到丝路遗产保护的责任,进而提出了遗产利用与旅游和阐释、展示的关系,并提出几点建议,认为"利用"应成为我国遗产界和遗产部门的分内事,我国的遗产利用应首抓遗产旅游,应当为"阐释与展示"拓展和深化其科学基础,探索在"阐释与展示"中"科学性"、"探索性"与"原真性"的关系。
  • 摘要:"丝绸之路"之名最早出自19世纪德国学者李希霍芬(F.vonRichthofen)的《中国》(1877年出版)一书.他将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又称"河间")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路线称为Seidenstrassen.英文将其译成"Silk Road",中文译为"丝绸之路".1910年德国学者阿尔巴特·赫尔曼(A.Herrmann)在其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又作进一步的阐述,并将丝绸之路延伸至叙利亚.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有四条:"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与"西南丝绸之路"现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丝绸之路属于"沙漠丝绸之路",即一般所说的"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古代中国走向世界,西汉王朝外交家、政治家通过走向世界、了解世界,"丝绸之路"同时也使世界走进中国。其中"草原丝绸之路"的东北亚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亚地区,均建立了与汉王朝及其以后历代王朝的密切关系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基因。文化遗产是人类"记忆"的物化载体。文化遗产的利用是其自身属性所决定的。文化遗产的利用必须以有效保护为前提,这是文化遗产的自身特性所决定的,这个特性就是其"不可再生性"。
  • 摘要:2010年以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阿勒泰布尔津县、哈巴河县等地进行了多次的田野考古发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现场文物保护和发掘现场保护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文中指出对于保存较好的遗址,可以采取现场保护管理的形式,逐步合理开发,使之成为公众考古课堂、历史教育基地等。现场文物保护不仅仅是针对各种不同材质文物的保护,也包括对各类遗存的保护。在田野发掘过程中,注重于媒体的良性互动,注重文物考古工作的宣传,从一定程度上讲,考古工作队也是宣传队,只有广大群众了解了文物考古工作,才会有更多的人支持文物考古工作,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文物保护工作。
  • 摘要: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了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并于同日宣布"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阿克苏地区库车县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名列其中.此次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不仅实现了广大文物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多年夙愿,还对未来在龟兹兴起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和重要作用.如何有效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并加以合理的开发,进而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是当前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给出的建议认为要采取辨证的观点看待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首先得认清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要加大资金投入,实现有效管护,加强管理机构建设、职能配置,完善立法,建立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教育和文化宣传作用,不断提高世界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 摘要: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世界历史上一条著名的通商之路,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碰撞之路,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宗教、文化的人们在这里沟通与融合,促进了文明之间的对话,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草原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中时代最早,又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地区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内蒙古东部地区更有"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之称谓。步入青铜时代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逐渐加强,中外考古发现也一再印证着不同文明碰撞出的点点火花。在战国晚期到秦汉这一历史阶段里,北方草原成为匈奴联盟控制和活动的主要区域,东西方文明的交往也更加离不开匈奴这一纽带。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是融合了匈奴、丁零、柔然以及部分汉族流民在内的鲜卑民族兴起、南下并入主中原的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统一及唐代经济贸易的发展,使得传统上的丝绸之路较以前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横跨欧亚的蒙古汗国及元王朝的建立,为欧、亚、非大陆之间开通了畅行无阻的交流之路,陆路、海陆贸易的发达,前所未有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总而言之,从相关的史籍记载及考古发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交流一直伴随在北方草原文明史的进程中。而这一切,不仅仅是地理环境的因素使然,更是具有极强文化包容性、且便于沟通东西方诸国家和民族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特性所决定的。所以,真正认识到欧亚大陆草原历来就是东西方交流与交往的主渠道之一,游牧民族在其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 摘要:炳灵寺石窟开创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经西秦、北魏、北周、隋、唐、西夏、元、明、清等各代的相继修建,历时1600多年.针对炳灵寺石窟文物目前面临的主要病害威胁,急需开展以下监测内容,包括长期监测空气污染物含量,确保污染物对遗址不造成伤害,调查壁画所处地区的地下水的开采利用情况、地下水埋深、地下水与地面的联系以及水质状况,水质的物理、化学特性,污染源情况,水的储量与运动状态,水质的演变与趋势,水源地及其保护区的划分,水文地质方面的蓄水层特性,承压水状况等。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监测。主要监测保护区和缓冲地带内的植被情况,动植物情况,当地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现状的。
  • 摘要:本文重点地对新疆吐鲁番地区申遗工作提出几点体会,认为领导重视、高层推动,是申遗成功的基础,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呼吁和帮助,是申遗成功的关键,敢于担当、科学管理,是申遗成功的保障。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建议完善两处遗产地的管理体系,修编和完善专项法规并与相关规划衔接,落实系列遗产协调管理制度。制定两处遗产地的考古工作计划,依据考古成果开展专题研究,及时整理发表研究成果。逐步消除两处遗产地现有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游客影响进行管理,控制游客量、规范游客参观行为。加强对遗址本体的保护研究,制定风沙、雨雪、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防灾预案,重点开展防止风沙、消除风蚀侵害的措施研究,提升防灾能力。继续开展第二阶段的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消除遗产区居民生产生活、建设行为的影响因素。完善并优化两处遗产地的管理资源,建设遗产信息数据库,提升管理机构规格,增加遗产地管理人员配置。
  • 摘要:北庭故城遗址是国务院1988年公布的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北庭故城遗址是其中一节点.北庭是丝绸之路东天山北麓的中心枢纽,也是唐代以来天山以北广大地区重要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庭故城现已发现的城址面积约141公顷,由于自然因素破坏与人为因素的破坏,当前做好遗址保护工作面临巨大压力,文中介绍了当前采取的措施,在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的同时,加强展示和宣传工作,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加强立法建设,加快考古工作,做好环境整治工作等。
  • 摘要:从2007年起,锁阳城遗址被确定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遗申报点以后至2014年6月22日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点,在此期间,瓜州县文物局会同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做了大量的考古勘探、调查和科学探测工作,经过百年的考古勘探调查研究和碳--14测定,基本搞清了锁阳城遗址、塔尔寺遗址以及1号、2号堡子、古渠道等较为准确的历史年代,基本上理清了锁阳城遗址包括塔尔寺,古渠道等遗址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历代沿革,通过勘探调查基本上考证清楚了锁阳城遗址的城市规模、形制、范围、布局。包括锁阳城遗址的古代城市布局,街道走向城门的设置,城市内外空间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城市行政及生活区域,基本上勘探考证清楚了塔尔寺遗址的寺院布局、规模及其形制,基本上调查考证清楚了锁阳城古墓群的规模、数量分布及其形制,历史年代,基本上考证明确了锁阳城遗址是我国西部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隋、唐、西夏时期的古城之一。是西夏时期州郡一级城市当中的典型代表,也是西夏时期州郡一级城市的唯一遗存。
  • 摘要:丝绸之路作为承载着千年东西交流发展历史文化,贯通欧亚大陆的世界最长驰名路网,"一路一带"发展建设的重大战略思路,亟需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领域来做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全力推进一路一带发展建设.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逐步形成国内国外两个辐射作用,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来讲,经济是基础,文化是核心。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的影响。文化和经济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以经济为依托的新文化形态,或以文化为内涵的新经济形态,即"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文化是社会发展中文明进步元素的积累,它潜移默化地渗透在经济的各个领域,间接地产生着巨大效益,推动经济发展。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是国家或地区强盛最强有力的支柱,是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密不可分的必然要素。充分发挥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充分发挥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契机,发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的连动机制,建立丝绸之路文化线路保护体系,不同遗产类型合作整体发掘研究等机制。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角度去认识、理解文化的发展、文明的传播,可以构成文化线路遗产项目潜在的可能性。整合资源,发掘潜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摘要: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通过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为其中的申报点之一.本文就指出未来未央宫遗址保护中的几点建议,坚持国际理念和原则对未央宫遗产进行保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坚持国际理念和原则对未央宫遗产进行保护有助于对文化遗产的长久保护,抓住机遇,继续拓展汉长安城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此次申报的未央宫遗产区,只属于汉长安城遗址的一部分,今后还需要不断拓展汉长安城遗址其余区域的申报内容,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加强对未央宫遗产旅游资源的发掘利用。此项工作对于促进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休闲产业和生态建设相融合,对于遗产保护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融入百姓生活、对于推进遗产地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 摘要:处在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甘肃,以丝绸之路为特色的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丝绸之路文物展"是中国博物馆界最为响亮的一个品牌."2015年,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将联合西南地区各省博物馆,由云南省博物馆牵头,推出《茶马古道-西南丝绸之路文物展》,文章介绍了展览的主题和规划,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和时代潮流所推动,欧亚大陆桥"新丝绸之路"的畅通为世界各国所关注,丝绸之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有关文物遗产保护组织关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重视,丝绸之路沿线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区,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当代中国的多个领域有着深刻影响,受到中国各界关注和重视。并提出今后将不断扩大规模、扩展主体,这些精品展览对宣传甘肃、宣传甘肃在"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地位,对在全世界推介甘肃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境内的肩水金关,是汉时居延塞防线上的唯一关口,属居延遗址的一部分,它是当时进出河西腹地,北通居延都尉府的咽喉门户,因而取名"金关",含有"固若金汤"之意.肩水金关地处河西通向居延塞外的要冲,好似咽喉要道,故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战略意义.肩水金关出土的1万余枚汉简和1000多件实物,是研究汉代历史十分珍贵的实物依据.肩水金关的历史地位,不仅仅在于它的本身,也不仅仅限于当时,更重要的是它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1930年和1973年两次发掘出土汉简,万余枚及货币、残刀剑、箭等各类珍贵文物1131件。肩水金关出土汉简数居全国之首,简犊绝大部分遗存完好,字迹清晰,文物研究价值极高。保存如此之多的完整汉代简牍和实物,无疑为后世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依据,确实无愧于"肩水金关汉文库"的称号。
  • 摘要: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时间跨度最大,空间距离最长的文化线路,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具有不可比拟的突出地位。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之后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是的历史重任,且任重道远,必须恪守《世界遗产公约》以及操作指南的要求,科学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创新保护体制和保护展示方式,准确阐释遗产价值,进一步构建巩固跨地区、跨行业对话和协调机制,积极推动我省下一步的申遗工作,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提供文化支撑,借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之际,带动全省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再上一个台阶等。
  • 摘要:丝绸之路甘肃段概况甘肃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汇地带,自古以来就有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文化通道区位优势,为中原连系西北乃至中西亚的咽喉和纽带,在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特别是文化地理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丝绸之路甘肃段保护管理工作紧紧围绕申遗工作而开展。开展了申遗文本编写、文物本体保护维修、周边环境治理、陈列展示、遗产监测、保护性设施建设等各项申遗准备工作此外,我省丝绸之路沿线其他文物保护单位在"四有"工作完善、保护规划编制、文物本体保护、陈列展示、基础设施和保护设施建设、基础研究等方面积极开展了大量工作,文物保存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文物保护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保护管理水平也得到较大提升。下一步,将着力开展以下工作:加强丝绸之路沿线省区各级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及遗产点管理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健全法规体系,夯实遗产保护管理基础性工作,做好申遗拓展项目,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加强展示利用工作,开展游客承载量研究。
  • 摘要:本文指出如果不把莫高窟和龙门石窟放到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一员去看待,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价值会降低很多。如果把这些重要的节点放弃了,只选择容易通过的那些遗址点,丝绸之路作为人类最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价值就不会得到一个真正的体现;另外在遗产申报中,当中国面对一个其他的,可能没有创造那么高度文明国家的时候,应该持平等的态度,只有这样的一个态度,扩展项目和申报世界遗产的步伐才可能走得更加顺利。最后则分析了关于建立丝绸之路保护联盟的建议。
  • 摘要:新安函谷关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城关镇东关村,地处崤山山脉的深山峡谷之中.公元前114年(西汉武帝元鼎三年),楼船将军杨朴将位于河南省灵宝县的秦函谷关迁移到新安县,史称汉函谷关或者函谷新关.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遗产点之一,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对函谷关遗址考古工作,对关城遗址的布局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它是一座东西狭长的小型城邑,平面近不规则长方形,外围设有夯土墙垣,关城中部有一条东西向古道,也是唯一的通关道路。生活区位于关城南侧。南北两侧高山上的夯土墙与关城东墙连接,对峡谷的交通形成有效的控制。继续开展考古调查、发掘,深化基础研究,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脉络,进一步完善保护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遗产本体保护与监测,改善周边环境景观,全面提升遗产的保护、管理、展示、利用整体水平,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宣传展示,让公众了解、享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 摘要:西安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大明宫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中古时期的唐代皇宫遗址,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现已作为丝绸之路跨国申遗重点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坚持整体保护展示,探索多种诠释手段,利用图版、模型、绘画等形式展示,利用微缩景区展示,影视作品宣传。并且注重开展大明宫文化和价值的研究、宣传普及教育等工作,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保护和传承意识,成立了综合性科研机构-大明宫研究院,开展公众考古,以考古探索中心为阵地,创出独具特色的"小小考古家"品牌活动,还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 摘要: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是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思想和技艺交流的重要通道,又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明的交汇桥梁,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作为线路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新疆段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对于有效维护丝绸之路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进新疆与丝绸之路沿线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之后,需要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探索新的保护途径,建议国家设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管理机构,颁行丝绸之路管理的专项法规;建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联动发展策略,建议遗产地各级政府在已有规划的范围内,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加大对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升遗产地保护管理的整体水平。同时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向遗产地一线倾斜,确保人才队伍建设能"引进来、留得住"。
  • 摘要:本文回顾丝路遗产的申报策略酝酿过程和关于中国段的若干探讨过程,最后谈论了关于今后丝路项目的一些观点,要建立遗产联盟,统筹推进整个的保护管理工作,尽快推进扩展项目,还需加强遗产保护和能力建设,加强遗产阐释和价值传播能力,深化遗产价值的系统研究。
  • 摘要:"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已经于2014年6月22日在卡达尔多哈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通过.作者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参与了这项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申遗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成功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紧密合作的结果,离不开三国各级政府及各级文物部门的齐心努力、丝路申遗对一批重要考古遗址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摘要:坎儿井是生活在极端干燥酷热环境下的人们因地制宜利用地面坡度无动力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特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本文简要描述了吐鲁番坎儿井保护利用现状,并对吐鲁番文物部门开展坎儿井保护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加以总结提炼,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探索性建议,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蓄水池(涝坝)四部分组成。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总计1108道,有水井278道,无水830道。可以确定吐鲁番的坎儿井数量最多。目前开展的坎儿井保护利用工程仅为抢救性保护加固,主要针对塌方、淤积重点部位实施局部加固维修,不能彻底解决坎儿井存在的各种病害。从长远角度看,建议采取"标本兼治"的策略,对坎儿井实施全面保护,从政策、资金、技术、科研等各方面继续给予深入支持,探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模式,落实常态化维修的保护模式,制定合理的保护利用模式,完善立体化管控的管理模式,推进传递式培训的传承模式等,希望能对坎儿井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帮助.
  • 摘要: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等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沿线形成的繁荣的商贸集镇成为茶马古道重要的文化遗存,记录并见证了以盐茶交换为主的古代西南贸易大商道的历史.盐井是西南内陆主要的盐产地.因此,滇西盐井自汉代以来就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之地.本文呈现了茶马古道上的盐井重镇诺邓,诺邓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境内,是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山地白族聚居的古村落,是唐代南诏时期遗留的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一个村落,其井盐生产与分配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形态,向读者清晰具体地呈现茶马古道沿线的一个古代商贸集镇及其社会文化图景。
  • 摘要: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约54公里处黄河北岸的大寺沟内.其开窟历史可上朔到1600多年前十六国时期的西秦(261-385),之后,北魏、北周、隋、唐、吐蕃、宋、西夏、元、明、清,各代都有建造和修缮.值得一提的是炳灵寺第169窟,该窟内保存有我国石窟中最早的纪年题记,即建弘元年(420)墨书题记.将以申遗成功为契机,严格按照世界遗产,继续加强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工作,与省内外各大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对文物保护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联合攻关,把文物保护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加强数字化对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中的运用,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引进入才,培养人才,提高保护、管理、研究和宣传展示的整体综合水平。
  • 摘要:文章先介绍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成功经验,国家文物局长期以来对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申遗工作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合理整治、指导及时等,并针对目前的问题,提出遗产地各级政府应按照在申遗环境整治中的相关承诺,落实好影响遗产环境景观的整改搬迁项目,进一步加强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并在国家的支持下,有效地开展遗产的科学保护,延续文化遗产的保存时间,有效地加强对遗产的研究与展示。一方面进一步发掘遗产对于丝路整体价值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与新媒体技术结合,加强对遗产的展示,更好发挥遗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好各种关系,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促进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丝绸之路是指中世纪中国与印度、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以丝绸作为主要贸易媒介,包括文化、生产、生活等领域交流的通道.这条通道东起以长安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区,向西经中亚地区的七河流域到达欧洲和北非地区.整个通道东西长约1万公里,包含文化遗产类型非常丰富.按照世界文化遗产评价的标准分析,最终可将丝绸之路分为五段:起始段、天山廊道的路网、集散贸易地、最终消费段(目的段)、海上丝绸之路。我国联合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将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两段纳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来进行申报。国家开始实施大遗址保护项目,对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北庭故城等丝绸之路沿线涉及的大遗址进行了长期保护。对包括六个申遗点在内的遗产地,开展了本体、载体、防洪、减灾、安防、加固等方面的保护工作。在临时用工方面,多雇佣当地劳动力,优先录用五好家庭、计划生育模范等家庭成员。加强宣传,所有遗产点都建立了管理机构开展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新规划了遗址内参观路线、交通方式。今后将按照科学的标准对遗产地进行保护,按照符合世界文化遗产要求地进行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在标识上将有计划建立智慧系统,设置二维码,通过扫描可进行现场导游说明。
  • 摘要:锁阳城遗址是古代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西端雄踞于肃州和沙洲之间,北通伊吾、北庭的重镇,是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交通枢纽,展现了长距离交通条件下人类对荒漠戈壁自然环境的依托、利用和改造,是人类开展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典型保障性城址,与丝路沿线的商贸活动密切关联.《锁阳城遗址保护规划》于2006年编制完成并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该规划明确锁阳城遗址文管所是国家对文物保护单位直接实施保护管理的事业机构,同时对文管所管辖的各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管理也做了相应规划,同时,遗产地管理者的主要责任首先是保障文物及其环境安全方面的责任。再次是游客管理方面的,对于锁阳城遗址的管理工作,还要进一步捋顺遗产地管理体制,明确权责。加大遗产地管理人员配备,优化人员结构,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能力。
  • 摘要:文物资源是先人留下的无价之宝,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的再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文物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良好环境中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有序的发展轨道.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物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切实做好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文物意识与文物保护的法制观念,把文物保护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充分发挥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使之成为协调全县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权威性机构,加大对文物事业经费和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加强文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
  • 摘要:丝绸之路嘉峪关段聚集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本文分析了丝绸之路嘉峪关段文化遗产的构成,嘉峪关市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建议,要充分挖掘丝绸之路嘉峪关段文化内涵,保护文化遗产,延续丝路文化,传承历史文明,提升嘉峪关市的文化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开展历史文化传承教育,融合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岩画博物馆,整合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
  • 摘要: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申遗成功标志着敦煌地区已经成为我国世界遗产最富集的县级行政区域之一.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切实加强这两处新增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并合理开发利用这两处新增世界遗产资源,要充分认识到世界遗产并非旅游资源。把保护性的、公益性的世界文化遗产定位于产业性、行业性的旅游资源是错误的,应搭建在线展示平台,坚决防范错位开发利用,今后的展示工作应充分运用当代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在线展示,努力探索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相兼顾的遗产解说模式,激发观众参与体验的热情,最终实现遗产保护、价值展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 摘要: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酒泉市继莫高窟、境内长城遗址之后,锁阳城、悬泉置、玉门关3处遗址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酒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市.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展望未来,酒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笔者提出四点建议,包括要积极扩大宣传教育,加强文化遗产研究,完善提升服务水平,深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