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6篇,主要集中在宗教、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风俗习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26篇;相关期刊771种,包括内蒙古社会科学、思想战线、寻根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六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2011年全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暨国际学术论坛、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等;图腾崇拜的相关文献由1569位作者贡献,包括龚维英、黄任远、万惠玲等。

图腾崇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8 占比:86.9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226 占比:12.61%

总计:1792篇

图腾崇拜—发文趋势图

图腾崇拜

-研究学者

  • 龚维英
  • 黄任远
  • 万惠玲
  • 何星亮
  • 余媛媛
  • 卢鹰
  • 姜永兴
  • 张涛
  • 曹毅
  • 杨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秦先明
    • 摘要: 在中国文化中,虎文化渊远流长,它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它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属于初民原始文化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渊源您知道吗?老虎的故乡在中国。中国河南地区的古中华虎(现代科学家定名为华南虎)是老虎的祖先,与人类同时期出现在阳光雨露滋润着的地球上。我们的祖先与老虎共同生存于中华大地面2500个世纪了。大约5个世纪前,当中华民族有了文化的时候,也就有了中国虎文化。由于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在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朱丽
    • 摘要: 早期古典人类学从图腾起源问题来探讨图腾崇拜,但是缺乏不同地方图腾原始形式产生的地点、时间和方式等归纳考证,至多是思辨性猜测。它的研究内容从图腾标识、图腾仪式来解读未知,不关注精神追求。而布朗从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认为图腾是构建集体精神的来源和介质。本文在布朗社会结构功能论视域下,探讨北方鲜卑族在不同环境中的图腾崇拜,以此验证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并揭示其在加强族群认同、推进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社会价值。
    • 赵亚南
    • 摘要: 中国传统动物文化历史悠久,其发展过程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世界观。由于玉文化的浸染和影响,动物题材的玉雕在中国玉文化中屡见不鲜。无论是图腾崇拜,还是吉祥文化,动物题材玉雕一直存续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且一直活态传承。中国古代动物文化与玉文化中国古代动物文化及观念的产生,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通过动物的观念和古人的自我认识联系起来。
    • 王大伟
    • 摘要: 壶作为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贯穿于青铜器流行的整个时期。壶在商代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尤其盛行,并一直流传至今,因而变化的形式相当复杂。在各种类型的壶中,有一种壶由于器盖与器口设计成鹰首形,故称鹰首壶。山东地区出土的鹰首提梁壶目前见于著录的有三件。作为东夷族的核心区域,山东地区不仅出土了鹰首提梁壶,还有各种包含鸟类元素的器物,可能与东夷族以鸟为崇拜对象的习俗有关。通过对中国传统鸟类图像中的东夷飞禽图腾进行对比研究,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并对三件出土的提梁壶进行了比较,对中国鸟类图腾的历史定位和在实际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解读,同时结合文献中有关东夷族图腾崇拜的记载,试图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
    • 袁萦
    • 摘要: 世间万物从哪里来,是每个民族都会思考的问题。扎根于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人认为,世间万物由云雾而来,因为祖先生活在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一直以来跟水打交道,并且会根据云雾的多少、高低、有无来判断天气的变化。苗族人认为有了云雾就有了枫木,枫木于苗族人而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从枫树树心诞生出了“蝴蝶妈妈”,而其又产下十二个蛋,并继而孵化出苗族人的祖先——姜央,自然而然“蝴蝶妈妈”也就成为了苗族的祖先。
    • 余永红
    • 摘要: 马家塬战国墓以其独特的墓葬形制、华丽复杂的装饰反映了战国晚期生活在当地的西戎部族的文化面貌。其独具地域特征的出土文物工艺精良,尤其一些精致的动物纹饰引人注目。其中的“狼形车饰”兼具了狼和犬的造型特征,和犬戎的图腾崇拜有关,其主人或是西戎群体中犬戎的一支,或是融合了犬戎文化的一支西戎部族。犬戎图腾崇拜物在马家塬战国墓地的出现,必然有其历史发展的内在原因,应与犬戎族的迁徙及其与商、周、秦、戎狄等民族的碰撞融合有关,体现了马家塬战国墓葬鲜明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 唐莛钰; 蒙莉
    • 摘要: 花山壁画是广西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承载着壮族文化的瑰宝。在左江流域两侧河岸的高山岩壁上,壮族先民用赭红的颜色绘制出了神秘的“蛙人式”造型,数量宏大,延绵百里。从艺术层面来看,这些独特的视觉符号或是载歌载舞的巫术祭祀场景,或是先民原始精神信仰,或是图腾崇拜表达,彰显着神秘意味。而在当代“遗产视角”下,这些古老的壁画还有着其作为文化遗产和乡村生态景观的更多价值。
    • 杨志敏
    • 摘要: 杂技和戏曲作为我国民族艺术之林的两朵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两者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及表演范式,但同时又有着紧密而频繁的多维互动,共同构筑了百花齐放的中华民族艺术体系。追本溯源同源异流杂技和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一系列的信仰和祭祀行为中。
    • 刘禹彤
    • 摘要: 一、满族萨满舞蹈的起源萨满舞蹈起源于萨满教,是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萨满教主要信仰自然崇拜、先祖崇拜和图腾崇拜,在很多民族中都有影响。舞蹈作为人们表达感情和思想的手段,逐渐形成了各个民族的萨满舞,各有特色。满族信仰萨满教,在清朝,萨满教也是宫廷中信奉的宗教,所以也受到政治的影响。萨满教产生于母系社会,发展于父系社会。“萨满”一词的意思是“智者、晓彻、探究”,也是对萨满教巫师的统称,因为萨满巫师在做法时情绪激动、嘴里念着咒语,由此萨满也有“激动不安和疯狂乱舞的人”的意思。因为萨满巫师在做法时的动作,所以萨满舞蹈还被称为“跳大神”。满族人民认为萨满巫师可以与神灵沟通,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在近现代,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满族人民也不会再举行萨满教的祭祀,萨满教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
    • 杨俊伟
    • 摘要: 《南诏图传》产生于矛盾尖锐的南诏国后期,是一幅叙述南诏“君权神授”开国神话的宗教画轴。经考察分析发现,《图传》中的“鸟”意象不能简单视为汉文化中的“金乌”,其在《图传》中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是南诏开国取得洱海地区合法统治权的点睛之笔。该“鸟”意象首先继承本土禽鸟图腾崇拜以整合族群关系,其次汲取佛教“金鹏”形象以增强政权的神圣性,再次融合中原“鸟降于社”神话中的神鸟形象以宣扬南诏政权的合法性。从意象出发探讨《南诏图传》,对深化《南诏图传》的研究是一种尝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