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99国际东巴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
99国际东巴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

99国际东巴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1999
  • 召开地:云南丽江
  • 出版时间: 1999-10-16

主办单位:国际纳西学会

会议文集:玉振金声探东巴--国际东巴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滇西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是非常丰富和繁杂的.他们创造了大量艺术符号,这些艺术符号长存于本土根植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表达了少数民族心灵深处的观念或抽象性的思想活动,它们有时体现出比较写实的现实性形象,有时的形象又体现得比较抽象或半抽象,但就云南而言,由于在时间、空间上与中原地区的相对隔断,以致在艺术上逐渐形成了少数民族自身特有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与富有个性的艺术形象特征.在作者的考查和研究中,滇西北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少数民族对生命关注的意义.本文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做六个方面简要的说明. 一、图饰的象征性 二、设计的隐喻性 三、 "繁"的直观与内涵 四、具象性与抽象性 五、艺术符号的含蓄性 六、符号的演变与意义
  • 摘要:丽江人在旅游实践中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认识自己的资源内涵,形成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建成国际旅游景区的定位,在形成一定的旅游产业规模之后,需要以"文化的视点"、"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统领旅游发展战略.本文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丽江,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 二、发扬纳西族对自然与文化珍视传统 三、发展丽江旅游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
  • 摘要:本文内容包括:一、纳西语言对东巴文化多元性的反映;二、纳西语对纳西族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反映;三、汉语、汉文的使用与汉族文化的引进;四、纳西族语言文字对中华多元一体格局的反映。
  • 摘要:光与影所记录的直观而真实的世界有时候是文字所描绘的历史所无法比拟的.从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植物学家、人类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为《国家地理杂志》撰写了10篇有关中国西南边疆人文地理的游记文章,其中附录的数百张精美图片尽现了中国西南边疆雄奇壮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本文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探讨.
  • 摘要:如同其他藏缅语族的语言一样,纳西语的助词也是十分丰富的.纳西语助词的种类很多,功能很丰富,如后置词中的"nee",它表示语法关系中的主语作格、源点格和工具格.另外还有一些助词表示语体和语气.了解助词在语法和语义中的作用,对于掌握诸如纳西语等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在本文中,将阐释纳西语中的两个语体助词"teiq"和"neiq"的意义.在纳西语中,助词"teiq"处于动词前面,较为特别.而助词"neiq"则和其他大多数助词一样,跟在动词后面.
  • 摘要: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多.无论在县城,或在风景点,随处可见外地游客和老外,随时可听到不同的口音.老外自不用说,即使是国内游客,从语言上就能把他们与当地居民区分开来.对于当今的纳西族来说,纳西语、汉语、英语三种语言同时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三种语言就是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说纳西语就用纳西语思维,说汉语就用汉语思维,说英语就用英语思维.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间存在着思维的转折.本文对这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
  • 摘要:东巴文化是纳西先民们智慧的结晶,东巴是纳西古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东巴教通过一系列的宗教活动和大量的宗教经典,对纳西族的社会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民族传统教育;二、社会规范教育;三、文化知识教育。
  • 摘要:神话是一种叙事文体,它与一般的叙事文体的区别在于其不合常理、匪夷所思的奇异性,因其奇异,故需解释,迄今为止的各种神话学体系,其目的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就是对神话进行解释,以消解神话的奇异色彩,恢复事情的朴素本相.东巴文化中舞蹈、仪式与神话的关系。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为我们保存了完整的探讨舞蹈、仪式、神话三者之间关系的民俗、口头和书面资料。
  • 摘要:国际纳西研究对丽江纳西情死(游舞)现象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纳西情死的重要原因是包办婚姻.还有一种说法是纳西妇女想摆脱沉重的劳务或贫困的生活而导致情死.有人甚至认为纳西祭司(东巴)的怂恿鼓动也是情死之因.美国的赵省华则认为纳西人的自杀是本土文化的"剧本"和汉文化"剧本"的冲突而引起的.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 摘要: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中国云南省等地、聚居于云南丽江县.纳西族所散居之的云南省、四川省及西藏自治区,面积达12个县,约为8万平方公里左右.2000年前,纳西族的先民已生息繁衍在这一带地区.在丽江,除了纳西族以外,还聚居有约11个其他少数民族,约占丽江人口40%,因此,纳西族已受着不同文化的影响.本文内容包括:一、东巴的启示;二、东巴整体文化的启示;三、东巴文的启示。作者认为:东巴文只有不断创作发展、设计,与时并进,才能体现活着的真义。东巴文如能推广至世界各地并与当代融汇结合,它将不止于长眠在博物馆及研究所以内,供人凭吊。在此更希望世界各地的设计者们尝试踏出图书馆、博物馆,卸下一大堆的设计理论及放下语言及文字的隔膜,走进真实的文化生活中,对各样事物兼收并蓄。像东巴们那样,作多媒体的艺术设计,参与大自然,从大自然及生活文化中吸收创作灵感。更盼望世界上各领域的人都能从东巴文化乃至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发掘其价值并借鉴应用于当代社会各范畴中。
  • 摘要:医学,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为了保全生命、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与大自然作斗争、特别是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类对自然及其自身的认识,也是同疾病作斗争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中国幅员广大,民族众多,各民族在与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都创造出过与自己历史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背景、环境相适应,并且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传统医学,诸如蒙古族有"蒙医学",藏族有"藏医学",彝族有"彝族医药学",等等.它们都体现了各自民族的医药医学历史.本文内容包括: 一、东巴经文献对"医"、"药"的记录 二、东巴经文献中的"病因"说 三、东巴经记录中的医术
  • 摘要:2000年8月底到11月底,作者在以丽江为中心的纳西族地区停留了三个月.期间走马观花地访问了丽江县的白沙、拉市、黄山、七河、太安、大具等乡,中甸县的三坝乡,宁蒗县的永宁乡,四川盐源县的泸沽湖镇,木里县的依吉乡等纳西族聚居地,对纳西族的整体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次考察作者以少数民族科技史为主要内容,本文对此作了简要地介绍。
  • 摘要: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形态、多文化、多宗教而又有许多民族垮境而居的边疆省份,是建立民族学科的沃土.而其中,纳西族东巴文化又是最有特色的文化之一.但是,刚刚形成一个学科的东巴文化,却正在面临生存的危机,令多少学人忧虑.内容包括: 一、东巴文化特色及其学科的形成 二、东巴文化学面临的危机 三、培育生态环境,把东巴文化传承下去,才能繁荣东巴文化学科 四、进一步构建东巴文化学科理论体系
  • 摘要:世界上任何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又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这一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从而使他们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情感、性格和风俗习惯.研究认为“东巴”是自然崇拜宗教仪式的组织者,“东巴教”是自然崇拜的组成部分,如果硬要把它称为宗教,应称为“自然崇拜教”。
  • 摘要:本文就纳西族历史文化与藏、汉民族的关系的若干方面作一探讨. 一、纳西族与康巴藏族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 二、东巴教与藏族本波教及藏传佛教的关系 三、纳西族对汉、藏物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 摘要: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三省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河和雅砻江流域,约在东经98.5~102度,北纬26.5~30度之间,即三省区(滇、川、藏)六地州市(丽江、迪庆、凉山、甘孜、昌都、攀枝花市)12县(丽江、中甸、宁蒗、维西、永胜、盐源、木里、华坪、德钦、芒康、巴塘、盐边)境内,大约8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据历史记载,约在2000多年前,纳西族的先民就已繁衍、生息在这一片广大地区,并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化--东巴文化.近百年来,东巴文化因其古朴、特异及宏大丰富而独树一帜,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于此的专家学者,在各个领域都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纳西东巴文化和藏族苯教、喇嘛教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且有争议的课题,本文仅从婚丧习俗谈两个民族文化的共同性.
  • 摘要:在世纪之交,人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追求一种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协调统一的生存方式.纳西族东巴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价值,早已为科学界广泛认识,对它的保护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同等重要.在当前人们大力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下,本文想就东巴文化的保护和抢救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内容包括: 一、东巴文化失传的危险依然存在 二、把东巴文化抢救在民间 三、抓紧时间对东巴文化进行全面的整理和深入的研究 四、走一条保护与开发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 摘要:1995年6月,国家确定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古城(丽江古城)作为第一个向联合国推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并被联合国正式列入预备清单. 丽江古城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和建筑布局,高度发达的水系,独树一帜的建筑形式与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完美有机的结合,以较高的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集中地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纯朴的民俗民风,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是云南省、中国以至世界当今难得的宝地,以一方净土,充分显示出其"净"的本质.她特殊文化资源和价值贵在一个"净"字,干净、洁净、生态平衡、民风淳厚、环境稳定、不受污染是最重要的特色.如果丢掉一个"净"字,这最重要的特色将丧失殆尽,失去生命力.本文内容包括三部分: 一、"净土"的构建 二、"净土"的忧虑 三、保护"净土"
  • 摘要:云南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拥有2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绿色文化传统,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观.其中,以丽江大研古城最具代表性.丽江大研古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其构建于特殊的地理、文化、历史沉淀之上的环保生态意识,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但到目前为止尚鲜有学者作专题研究.为此,我们赴丽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内容包括: 一、古城概况 二、古城环境生态协调保护机制的历史考察 三、古城生态环保意识的文化渊源剖析 四、传统环境生态意识的变迁与留存 五、对传统环保意识现实意义的探索
  • 摘要:生活在西南地区的纳西族与史籍记载的西汉时的"筰人"、东汉及魏晋时的"摩沙夷"、唐以后的"么些"("磨些"、"摩挲")人,一脉相承,一直聚居在今四川大渡河以南、邛崃山脉以西以及金沙江上游川滇藏交界一带.古代"么些"人开拓了这片土地并开通了西南的古代交通.闰盐古道即是承载着古代"么些"文化的一条重要交通路线.闰盐古道的形成促进了古代么些人的内部交往和外部交流,促进了古代么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西南诸民族与祖国内地的交往,以及古代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总之,闰盐古道在西南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现在,纳西族及西南其他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代旅游业,为创造一个优良的开放环境,正在致力于交通的建设,致力于闰盐古道的复兴.从战略角度来看,对于川滇毗邻的这片地区的现实发展而言,无论选择何种产业,采取何种发展方式,用现代手段重振闰盐古道,都是当前之急务。可以肯定地说,闰盐古道重振之时,即是当地民族复兴之日。
  • 摘要:有的学者认为:木氏土司采取"以教压教的方法","苛待本民族的东巴教","限制东巴教的继续发展,剥夺了东巴教徒修书的经济条件和权益"等等(参见《东巴文化论》,第107页),似乎木氏土司是东巴教的罪人.这种评价,显然背离历史事实.对此略加辨析,有利于对木氏土司的科学评价,也有利于对纳西文化,包括对东巴文化的全面认识. 作为纳西族的一员,明代木氏土司对东巴教的一些重大活动积极参与并给予支持,它表现了木氏土司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上的认同;同时,作为一代民族领袖,它又以自己的认识和地位对东巴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东巴文化的丰富发展.内容包括: 一、敬天法祖参与祭天活动 二、传说人谱以作崇忍利恩的后代为荣 三、建寺立碑尊崇民族保护神三多 四、开放交流促进东巴文化充实发展
  • 摘要:占卜术是纳西族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反映层次多面.纳西族占卜术名目繁多、内涵丰富,包括龟卜、梦占、星占、八卦等,一部分占卜术作为东巴教中的内容,用象形文字书写成经书流传下来,成为东巴教仪式的指南,即由占卜的结果决定仪式的类型或规模. 另一些占卜术以有别于东巴教的形式流传于纳西民俗之中.以随意、自发、实用为特点,表现出对自然力和超自然力的多种崇拜,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对与妇女关系密切的部分占卜方式加以讨论.
  • 摘要:本文阐释了在纳西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成千上万的经书的来历及形成的原因.这些经书最为有趣的是它们完全用当地自创的象行文字书写.洛克及其他学者断言如果没有当地祭司(东巴)的帮助,根本无法阅读这些经书,但是文章驳斥了这一论点.本文认为19世纪是纳西宗教发展的主要阶段,这根源于两个不相关的因素:回民起义及鸦片战争.1873年是关键性的一年.
  • 摘要:纳西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世界上罕见的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及其所构成内容浩博宏富的东巴文化,开创了东西方学术文化交流与影响的新纪元,为推进人类社会的历史进步与文明,作出不可泯灭的历史贡献.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美籍奥地利学者--洛克博士,27年如一日长期生活、工作在丽江,潜心对纳西东巴文化的搜集、整理、诠释与传播的开山之功,有着"功不可没"的历史情缘式的密切关系.本文介绍了洛克在纳西生活和对东巴文化的研究和贡献.
  • 摘要:纳西族的象形文字世称"东巴文".顾名思义,它一般只用于东巴教经典,用于日常生活的情况比较少见,流传至今的文献更是凤毛麟角.实际上,对东巴文应用性文献的收集和研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笔者1998年11月至1999年2月在丽江学习考察了近三个月,接触到一些应用性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收集和研究。
  • 摘要:居住在中国云南丽江一带的纳西族使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古老文字:一种称东巴文,一种称哥巴文.两种文字的性质学术界认识还不统一.关于哥巴文的性质主要有表音文字和记号、表意、表音的混合文字两种观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哥巴文的性质作进一步的探讨.
  • 摘要:东巴象形文字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载体,从它创生、发展到今天的变异,已有约四五千年的历史.就中,曾有过它历尽艰辛的过程,有过它成熟、发展的巅峰,也有过演变、变异的冲击.一句话,东巴象形文字就是一部纳西族历史,是一部本民族的百科全书.从它身上,可以了解到纳西族古代的宗教、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涵,还可以找到古代纳西先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人际关系、战争场面和民俗民情、语言、服饰、住房等等遗迹,尤其是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演进的轨迹.本文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前人对东巴文的解释 二、今人对东巴文的理解 三、有关东巴文的几本专著
  • 摘要:殷墟甲骨文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当时占卜的记录.纳西东巴文虽然产生的年代较晚,但形态相当原始,被称之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纳西族东巴教经师用以记录东巴经典,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阔,除宗教外,还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天文、历法、地理、农业、畜牧、医药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详细记录了纳西族人民生活生存、不断斗争的历程.甲骨文和东巴文同属于古老的文字,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农牧业又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早在史前,各族的先民们就开始种植农作物、饲养畜禽,开始了原始的农牧业生产,本文从农牧业这一角度,比较研究二者用字的异同,并探索产生这些差异的社会背景及历史地理原因.
  • 摘要:纳西族和傈僳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境内有雄伟壮丽海拔四千多公尺以上的玉龙雪山、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纳西人口将近28万,傈僳已超过57万.语言同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两族都有优秀的《创世纪》洪水传说,这些传说都是史诗中重要的章节.本文对两种传说进行了比较.
  • 摘要:从严格意义上讲,东巴文学无论以"四分法"还是以"三分法"为尺度,它都属残缺不全的文学或者说单纯的诗体文学.因为《东巴经》中"所有的作品都是诗歌体裁".可见,东巴文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诗歌这一文学样式.但在目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东巴文学方面的研究文章却寥若晨星,专门研究诗歌的就更少了.这与"文学作品是东巴经中极有光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卷中都有一两个神话作品或者一两个片断"的奇观极不想称或者说极不协调.而诠释这一文学奇观,我们认为把《东巴经》中的诗歌与《诗经》进行比较研究是可行的,且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因为历来认为《诗经》是汉族文学之"源",《东巴经》可以说也是纳西族文学尤其是东巴文学之"源".本文试图就上述有关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供对此感兴趣的同仁参考.
  • 摘要:唱调,是东巴经文(语言)表达方式的载体,是东巴祭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有经必有唱.东巴祭仪中的歌唱形式,是伴随着这种宗教形式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追溯其历史,如果说东巴教是纳西族古代原始宗教和藏族苯波教相结合的产物,尔后又受到藏传佛教、汉族道教等人为宗教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可以说这些唱腔早在古老的纳西族原始宗教产生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如果说语言是宗教观念的直接表达方式,那么音乐则可视为是人们宗教意识情感的表露和对语言行为的补充.本文对东巴唱调的音阶(音列)与调式、节拍与节奏、曲体结构进行了探讨.
  • 摘要:音乐的存在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实际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把一种音乐与它的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考察,是音乐社会学或民族音乐学最重要的基本研究方法.本文的重点论述丽江洞经音乐在历史上作为文化现象的一种在传承上的条件、方式以及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对它的影响.把丽江洞经音乐放回其文化背景中去研究,其核心是希望从该洞经音乐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中来回答该种音乐"为什么是这样"、或者说是讨论该种音乐与其人文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审美情趣等问题.
  • 摘要:近代丽江纳西族商人的成长兴衰,是纳西族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商人们如火如荼的商务活动不仅为近代丽江及周边地区商业的发展繁荣、滇藏贸易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也是促进近代丽江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动力.可以说,近代纳西商人是近代纳西族史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遗憾的是,学术界还未曾有人对近代丽江纳西族商人做出过专门具体的介绍和研究.一些甚为难得的介绍总的说来仍过于简单粗略,让人难以领略发展全貌.相关介绍和研究的缺乏不仅给纳西族史的深入研究带来了缺憾和不足,同时也导致了"纳西族天生缺乏商品观念","纳西族历来没有商人"等误解.鉴于此,本文理清近代丽江纳西族商人的发展线索,大致勾勒出商人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 摘要:东巴教与纳西族传统文化也就得以较为古朴的形貌长期存留了下来.白地以丰富的东巴经籍、多姿多彩的东巴舞与东巴画、颇具神秘色彩的各类礼仪以及民间传说,使得一批又一批的研究者留连忘返!根据东巴经典和有关史籍的记载,纳西先民的丧葬曾经历了风葬、树葬、岩葬、水葬等阶段,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便是实行火葬。本文对纳西族的丧葬仪礼进行了探讨.
  • 摘要:本文所称的纳日人是指聚居在川滇边境泸沽湖畔及其周围地区的、在云南被划定为说东部方言的纳西族,而在四川省被划定为蒙古族的、自称为纳日或纳的族群.采用纳日的族称一方面是为了区别于讲西部方言的纳西人,另一方面又要包括居住在四川省被划定为蒙古族、而自称为纳日或纳的族群.一般说来,学术界在纳日人与纳西人有着亲密同源关系这一认识上并无大分歧,纳日人被视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长期以来,纳日社会以其母系制,吸引了许多人类学者以及其他社会人文学科学者的特别关注.本文试图通过笔者自己在1987年冬与1989年秋期间的田野调查研究,对纳日人表现在女神崇拜仪式、各种生命周期仪式、房屋结构、以及创世纪神话和迁徙历史中的文化象征表达进行深入分析和诠释,探讨纳日文化中的社会性别结构关系.
  • 摘要:生与死是最重要的生命现象.对于人类而言,最初的思维活动是对客观世界和生命本身的各种现象以及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并作出回答.生的奥妙、死亡之后的归宿,以及生与死的精神联系等等都是先民在很早时期就已开始思索并努力寻求答案的问题.世界各民族对生命的起源的思维从原始神话到仍存活至今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活动中可以探索到其历程,无论是自然生人还是诸神造人抑或动植物与人结合繁衍人类,这个历程正好与思维发展和宗教崇拜形式的演变相对应.而对人死之后的归宿问题的思索,身死魂不死是它的核心所在,于是解决生死关系的一体性原则具体表现在各个民族自身的丧葬仪式中,反映在每个民族所谓的幽冥世界里.尽管这种所谓的幽冥世界只是人们主观世界的反映,然而通过对纳西东巴教中所表现出的错综复杂的幽冥世界的分析,可以窥见到纳西先民对灵魂归宿之地的最初认识和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融合外来文化的轨迹,这对于我们把握形成纳西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无疑是具有意义的.
  • 摘要:东巴文是纳西族记录纳西语特别是书写东巴经的一种文字。据专家们考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字有1500个左右。因其以象形为主,很有特色,用来书写对联,很有风味,加上会纳西语和东巴文的专家都会汉语汉字,有的也懂汉字对联,这就使东巴文对联迟早会出现并且发展起来。不久前,作者到云南丽江考察了东巴文对联,对东巴文对联的方方面面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
  • 摘要:关于语言历史地位的讨论,除了从语言结构本身开展研究以外,还需要联系使用这个语言的民族的历史、深层文化、考古、原始宗教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样,它的结论才经得起学术检验。可惜,我对语言以外的研究一窍不通。本文试图仅仅从纳西语的基本特点出发,讨论它在藏缅语族总体特征中的历史地位,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对这个历史疑案的讨论,以求得一个比较符合语言客观事实的大家可以接受的意见。
  • 摘要:本文受鲁道夫夫妇对印度传统及其现代化的过程和中国人类学界对汉人社区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复兴的个案研究所提出的“现代化理论”驳证之启示,欲以东巴文化传统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与旅游经济之间的互动所体现的现代化与传统的复杂关系为焦点,一方面首肯纳西族东巴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目标中的积极贡献,另一方面指出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汉民族文化传统一样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格局中不断发扬光大的事实,说明了在全球化进程中东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非间断性。内容包括: 一、东巴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 二、从东巴文化传统的复兴反思现代化理论
  • 摘要:纳西族的创世史诗《崇搬图》从洪水滔天的故事讲起.洪水的起因是崇忍利恩五弟兄和崇仁利恩六姊妹同胞兄妹姊弟自相信缘婚媾,污秽之气熏天,把太阳月亮的眼睛都熏病了,故而招致灭顶之灾.这是一场血缘婚姻家庭之惨剧,原始社会曾经经历过的悲剧.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纳西族婚姻形态的变化.
  • 摘要:本文内容包括:现时纳西族的多元婚姻形态;反映在东巴经中的多元婚姻形态;多元婚姻形态下的生产水平与东巴文化;多元婚姻形态和东巴经的历史层次,并且得出一些结论.
  • 摘要:大祭风是东巴教祭祀非正常死亡者灵魂的仪式,祭祀的目的是使其灵魂得到"解脱、释放、各得其所"."怵"与"情"在祭风仪式中有着复杂、丰富而且独特的表现,与纳西族的宗教观念、殉情风习以及家庭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东巴大祭风的文化内涵很丰富,本文只着重对其心理功能进行初步探讨.内容包括: 一、东巴大祭风的基本内容 二、大祭风仪式的三个存在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祭风的心理功能
  • 摘要:“生”、“战”、“和”构成了纳西文化总体精神的三个阶段,而其他的文化事象不过是纳西文化的“形”而已。只有它们的有机结合,纳西文化才神显于形而形附于神,形神兼备,有灵有肉。在20世纪,纳西学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远远不够,它还面临着许多挑战,要把它建设成与藏学、蒙古学、突厥学、满通古斯学等并驾齐驱的显学,还需要在学科布局、学术规划、‘人才培养、一资料积累、信息交流、成果共享等方面做许多踏踏实实的工作。
  • 摘要:本文从诠释学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在一定微观范畴中对特定文化行为文本的解读,建立对"地方性知识"的理解,并希图在此基础上寻求符号行为与宗教文化意义体系的一般联系.
  • 摘要:纵观人类各民族史,很多民族都有"白石崇拜"(即对白色石头的崇拜),纳西族也不例外,在历史上也普遍存在着"白石崇拜".然而,各民族的"白石崇拜"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各自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当然也有其一定的共同性),纳西族当然也有自己的特点.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很值得研究.本文对纳西族"百石崇拜"的特点、形成的原因和条件等作些粗浅的探索,以求达到对人类"白石崇拜"文化的管窥作用.
  • 摘要:自古以来,纳西族先民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纳西文化.保留至今的有象形文字和用它书写的东巴经书,有从宋元流传下来的丽江古乐,有始建于宋代的丽江古城,有明清以来出自纳、汉、藏、白等民族画家之手的丽江壁画,有融合纳、汉、藏、白等民族建筑风格的寺庙、土司衙门、忠义坊、民宅及四方街古老建筑等,堪称纳西文化瑰宝,引起世人惊叹.荟萃了纳、汉、藏文化的丽江古城,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内外反响巨大,是纳西族的光荣.丽江以其古朴的人文景观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来观光旅游.它促进了纳西文化与国内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为纳西文化走上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纳西文化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晶 二、纳汉通婚促进了纳汉文化的结合 三、纳西文化是纳汉文化结合的产物 四、闭关自守是永宁滞后的主要原因
  • 摘要:人类自远古以来,就创造了文化.文化自远古以来,就有了载体.人类所创造的古代文化载体,传承下来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凝固的静态的古文化载体,古代就留存在石、木、布、皮、纸等物上的文化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流动的动态的古文化载体,世代保存在人身上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就是属于这一类.纳西族的东巴教文化还完整地保留了以人为载体的语态文化和以物为载体的静态文化这两种古文化形态,成为存活至今的人类古文化发生发展的典范.纳西族的古代传统宗教东巴教,就像一条航行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船舶,承载着纳西族千百年来创造的古文化遗产.这条船舶的航运者就是历史上一代代的东巴.所以,研究东巴文化不能不研究东巴,研究东巴文化不能不研究东巴教.研究东巴教的派系,就是研究东巴及其东巴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不同的系统和特征.关于这个问题,和志武、郭大烈先生曾作过有关调查和研究.本文是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十几年在纳西族地区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其目的是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 摘要:对于当今中国而言,没有哪一个地方像云南省的中甸、丽江那样极为明显地包容着多种对立而且复杂的宗教文化.丽江是惟一的纳西族自治县,是中国一支最古老的少数民族--纳西族的最大聚居地,总面积7648平方公里,位于云南高原的西北角,南面毗邻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面隔着金沙江与青藏高原最南端的藏族地区--中甸遥遥相对.在这块高原古陆上,八大雪山雄峙,六大江河过境南流,造就了无数奇特的自然风光,也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可以这么说,以金沙江为界,南岸的丽江是中原汉文化在滇西北的最后领地,北岸的中甸则是羌藏文化南进的最前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教育在这里发生激烈的撞击,既互相溶合又泾渭分明,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民族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本文内容包括: 一、丽江纳西族的文化源流 二、汉藏文化在中甸和丽江的撞击 三、汉藏文化影响下的中甸丽江特有文化现象
  • 摘要:人类的生存繁荣要依赖于大自然,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族群、氏族、村寨和个人的生死存亡.不少民族的先民对此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和思考,并反映在各种文化形态上,形成了种种自然观和生态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就是一种比较突出地反映古代纳西先民生态观和自然观的宗教文化.它奠定了纳西文化中基本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辨基础,是后世纳西族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和习俗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础.本文内容包括: 一、东巴教所反映的生态观 二、东巴教与纳西社区的生态保护 三、呼唤传统生态观的回归
  • 摘要:当历史的车轮滚过21世纪的门槛之际,受时代主流思想的冲击,保护传统文化不再是哪个单一民族的问题,它已经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以至所有发展中国家各民族共同面临的严峻考验.有识之士断言:民族文化是民族自信力的根据;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是一个善于保持自己优良传统的民族.内容包括: 一、东巴文化的变迁之路 二、纳西族传统文化存在的社会基础 三、当前文化变迁的动力因素 四、东巴文化往何处去
  • 摘要:大多数传统文化对妇女发展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保守和滞后."男尊女卑"是大多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本文内容包括: 一、视两性别的存在是世界万物存在并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 二、视两性别的平等是天经地义的基本原则 三、视两性间的和美关系是人生存在价值的根本追求
  • 摘要:17世纪下半叶,纳西人并未幸免于席卷整个中国的大动荡.对显赫的木氏土司来说,黄钟毁弃、梁木崩坏,他们碰上了危险的时势.1646年木增去世前的40年间,木氏尚使纳西人处于794年铁桥之役后最强盛的时期,统辖着滇川藏交汇处广袤的土地,但接踵而来的却是一连串因王朝更迭带来的剧烈震痛.从笙歌燕舞到风雨飘摇的转化是如此快速而眼花缭乱,以至于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内在性中,隐藏着某种昙花照镜般的幻灭感.汤因比曾调侃某些导致衰落的历史事件说,俄耳甫斯在失去琴弦的时候,就会乱甩他的薛西斯皮鞭,其结果便造成了可怕的大混乱.木氏最重要的琴弦明王朝断灭后,实际上不管他们乱不乱甩自己的"薛西斯皮鞭",都将滑入历史高深莫测的苦海.分析这一点时,或许可以把木氏丧失"乔木世家"数百年基业的原因,推给那些他们无法控制的巨大外力--锦绣河山的新主子满洲人,死于痢疾的枭雄吴三桂,流窜至云之南的农民起义军余部,达赖喇嘛同他的盟军蒙古人和硕特部.“改土归流”后,纳西人开始了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文化转型。这一历程遥遥无期。至今仍狼烟滚滚。汉文化带来了经济的恩典,软玉温香的文化诗情,连同裹脚布式的充满迟暮之气的朽物。在考察这段历史时,有人把纳西文化看作是小媳妇,汉文化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但事实上并不如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直到20世纪中期纳西文化的根性部分未丧失主体地位这一事实。
  • 摘要:据东巴经书记载,纳西先民既崇拜过老虎、木石、也崇拜过耗牛、青蛙。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皆以祟拜图腾为万物之祖。东巴经书中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创世祖呢?一般汉民族只有女蝎传黄土造人之说,西方有上帝造人之说,纳西先民却有这么多的创世祖,是否互相矛盾前后不一致呢?还是其中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呢?这一方面至今仍未有具体的定论,笔者就这些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纳西先民历史上出现过的图腾崇拜及其传承关系。
  • 摘要:本文对日本民族和纳西族的他界观进行了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纳西族的亡灵观;日本民族的他界观;他界观的民族性与桥的民间习俗对比。
  • 摘要: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研究,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70多年.国内外学者已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洛克出版了50多篇文章和著作.代表其一生最高成就的,就是他1932年到1962年才定稿完成《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后来的研究局限于历史条件和背景,其深度和广度,研究的角度和产生的影响,都很难再达到J.F.洛克所做研究的水准.在国际上,洛克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价值在60年代就得到公认.《纳西语一英语百科辞典》不仅是研究纳西文化的一把金钥匙,而且已经成为东方学研究入门必读著作。洛克揭示的存储在经书中、宗教内涵中的珍贵价值,使纳西文化在世界上成为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纳西语一英语百科辞典》是著名的罗马东方丛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杜齐博士为此书所作的序言中,他这样评价了洛克著作的学术价值:“洛克博士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著作久负盛名,以至于从事亚洲文化研究的专家们和东方学家都需要这些著作引导人门。构成了对纳西文化研究的一个全面的概述。”
  • 摘要:本文内容包括: 一、汉语借词的语音 二、借词借入的各种方式 三、汉语借词对纳西语的影响 四、小结: 以上从纳西语中汉语借词的语音、借词借人方式、对纳西语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汉语借词作了简单的分析。从粗浅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汉语借词由于借用时代的先后和各地汉语、纳西语方言土语的区别,因此在语音上有不同的特征。并且存在一定的语音变读规律。 ②汉语借词的借入,丰富了纳西语的音韵系统。随着纳汉民族更加密切的交往,汉语借词也将是对纳西语音韵系统产生影响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③纳西语的语音系统,影响了汉语借词的读音。同时汉语借词丰富了纳西语的词汇。随着交往的密切和纳西族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纳西语和汉语的共同成分将会继续增多。
  • 摘要: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在西方语言学家那里是记录与被记录的关系.本文探讨了东巴文与纳西语之关系,内容包括三部分: 一、两种基本"能指" 二、取义于形--东巴文的发生学道路 三、东巴文不是记录纳西语的符号体系
  • 摘要:一般说来,形声字是合体字,声符主要是标记字音,即在整字的结构功能中只是一个标音的组件,本身不再充当形符示意.但在比较原始的表意文字中,有些形声字却是被组合成独体字或类似独体字结构,声符除标记字音之外,还以形符的身份参与构形示意,而具有声符、形符的双重功能.因为这种形声字与《说文》称之为"亦声"(后来的文字学家称为"形声兼会意"或"会意兼形声")的形声字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其声符极易被看成是形符,就好像是声符被形符化了,因此我们将这种原始的形声字称为"声符形化字".在纳西东巴字和汉古文字中,这种声符形化的形声字均存在不少.作者曾经就甲骨文形声字中的声符形化现象做过一些初步的探讨,以下主要以东巴形声字为主,结合甲骨文,再做一些比较研究.本文内容分为两部分: 一、纳西东巴字中的声符形化现象 二、甲骨文中的声符形化现象
  • 摘要:当"香格里拉"(希尔顿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祥光闪烁在滇西北高原上时,人们似乎忽略了丽江有个"玉龙第三国"的美丽传说(1956年6月发表牛相奎、木丽春根据此传说创作的纳西族民间叙事长诗《玉龙第三国》).如果说这是两部堪称"桃花源"式的作品,那么,相互之间是否有一些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呢?为此,本文就此作些必要的探讨.
  • 摘要:在纳西族民族文化中,原始宗教文化如同奔涌的河流,汇聚成了纳西族民族文化的精神.在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历经数千年历史进程而流传下来的纳西族民间音乐,有不少作品渗透着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纳西族中大量的民间音乐,在原始宗教文化心理的制约下,表现出泛宗教的思想特征和原始宗教的社会性特征.纳西族民间音乐从内容到形式的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交流互融的特色,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部分民间音乐,受藏族钵教的影响较大,在接受他人的文化优势之后,纳西族民间音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这是纳西族纳众家之长,兼收并蓄,信而不笃的开放性精神的文化实践。丽江为“茶马古道”要镇,印缅文化、藏族文化、中原文化齐汇于此,对纳西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边缘国家和周边民族的宗教意识也深深地影响着纳西族的意识形态,为纳西族民间音乐中的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部分音乐涂上了更浓的色彩。
  • 摘要:纳西族历史悠久,东巴文化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以自己独特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对东巴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而对东巴音乐的研究,虽然也有部分学者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比起历史、文学、地理、哲学、民俗、宗教、历法、天文、语言等学科来,似乎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在东巴的所有一切活动中,音乐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现从六个方面对东巴音乐谈点初浅的认识. 一、东巴音乐的功能 二、东巴音乐的宗教色彩 三、东巴音乐的调式 四、东巴音乐与民间音乐 五、东巴音乐的乐器 六、东巴音乐的声部划分
  • 摘要: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民族宗教,以及个性鲜明的一整套文化体系.纳西族东巴教的数十个仪式中,广泛地使用着一种原始绘画形式,即在一种简单制作的木牌上,涂绘着各种神鬼形象.这种神秘而恐惧的木牌,被插竖在祭场四周,东巴祭祀们时而跪拜于木牌之前,诵经文、献酒茶、奉上热血鲜肉.时而又在木牌前跳神弄鬼,吹号角举刀枪,劈碎木牌抛向深渊.这样的木牌绘画形式,纳西族是惟一的.本文就纳西族东巴教木牌画这一课题作一番讨论.
  • 摘要:东巴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不同历史时期纳西族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诸如古代内亚(Inner Asia)地区的斯基泰(Scythian)文化、吐火罗文化(Tokharian)、印度次大陆的古印度文化、青藏高原的吐蕃文化、洱海滇池地区的南诏文化、中原汉文化等对东巴文化的整合创新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深入分析东巴文化中的多元文化因素对于阐解东巴文化的深厚内涵而言,无疑独具价值.而在诸多外来文化中,古印度文化以其强劲的穿透力在东巴文化的许多层面留烙了深刻的印痕.这种影响在东巴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教绘画主题中尤为明显.本文以东巴图画-象形文字为凭藉,谨对东巴文化中留存的古印度文化因素略作探赜索隐式的寻绎,为作精深系统的研究奠立若干基础.
  • 摘要:1998年,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征集到两块刻有纳西象形文字的青砖(残).这两块青砖是于1998年5月在丽江县宝山乡本卡村被当地农民在挖地时发现的.宝山乡是历史上纳西族聚居地之一,也是纳西族东巴文化较发达的地区,著名的"宝山石头城"就在境内.这是纳西族地区首次发现刻有象形文字的青砖,本文对此进行了考释.
  • 摘要:笔者多年来试图从文字学的角度,特别是从文字的构建思路来分析人类童年的思维方式(在这里纳西象形文字不能单纯看成是东巴们书写的纳西族的事,而是反映出了人类远古童年生活的共性,这是它绝无仅有的价值所在)的研究,有的还与甲骨文,金文的比较中看出内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异同,草稿虽集了几十万字,但一直未能整理完成,现在从中选出8个象形字的单篇,可从纳西先民那里看出人类童年时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如何认识个别与一般、主体与客体、特殊与普遍之间的关系及思维启示,从中可看到十分珍贵的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思想的萌芽。它们标志着人类童年思维正孕育着一次新的飞跃。
  • 摘要:翻开浩繁的东巴象形文经卷,透过那些神奇怪诞的神话史诗及传说,不难发现,女性是早期东巴文化醉心的主题.东巴文学的压轴之作《崇搬图》(译为《人类迁徙记》、《创世纪》)、《东埃术埃》(译为《黑白争战》、《黑白之战》)、《休曲术埃》(译为《龙鹏争斗》)、《猛厄绪》(译为《俄英都努杀猛妖》)、《鲁般鲁饶》(译为《牧奴迁徙记》)等,无不以女性为其中心人物或关键人物.尽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东巴经书,已经是定型化的、充溢着父权制观念的作品,但由于它是历史的积淀物,故又不时显现出不同的历史文化层面.惟其如此,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原始母系制的时代特点,以及鲜明的女性崇拜意识,展现了女性自身的特点和她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与此同时,这些作品处处呈现出父权制的观念.这样,作品中的女人们体现出了两种相互矛盾的形象:女人被显示为创造者,被显示为美、善和知识的源泉;女人又是毁灭性的,她们与死亡、疾病和灾难相联系.本文内容分两部分:一生殖力崇拜;二、女神与女人。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