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89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5篇、专利文献1196篇;相关期刊588种,包括文史知识、文学教育、语文学刊等; 王昌龄的相关文献由776位作者贡献,包括毕士奎、范雪飞、卢盛江等。

王昌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5 占比:42.80%

专利文献>

论文:1196 占比:57.20%

总计:2091篇

王昌龄—发文趋势图

王昌龄

-研究学者

  • 毕士奎
  • 范雪飞
  • 卢盛江
  • 王昌龄
  • 高锋
  • 傅璇琮
  • 六神磊磊
  • 叶倾城
  • 周慧敏
  • 孙红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徐继山; 刘艺
    • 摘要: 楼兰在哪里?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口、罗布泊洼地西北角,一个风沙肆虐的沙漠地带。在汉武帝时期,这里还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为它是进入沙漠前的一个“补给站”。但是,公元3世纪后,楼兰就从地图上消失了,成为遥远和荒凉的代名词。唐代的王昌龄曾有诗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实,他也不知道楼兰究竟在哪里。
    • 严玉萍
    • 摘要: 古时交通不畅,通信不便,“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因此,古人尤重离别。以酒践行、折柳相送、赋诗话别成了人们表达离愁别绪的常见方式。送别诗,也就成了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类型。学生熟悉的李白、王维、王昌龄等杰出的诗人,均写有大量的送别诗。
    • 章继文
    • 摘要: “关”和“闺”或者与二者相关的物象、意象大量而密集地直接或间接地出现在王昌龄的边塞诗、闺怨诗甚至羁旅赠别诗中,两类意象不仅体现了王昌龄诗的风格,更成了王昌龄诗的两种情结。两种情结也并非互相孤立无关,而是在矛盾中紧密伴随的,共同凝结了王昌龄的守望情怀,前者守望国家、民族,后者守望家园、情爱。
    • 龙成松
    • 摘要: 王昌龄贬谪龙标期间创作的《送柴侍御》诗,“柴侍御”为何人古今未详。近年新出土的《柴阅墓志》揭示了一些关键信息,可以佐证诗中“柴侍御”即柴阅。《柴阅墓志》提供的线索,对王昌龄贬谪龙标原因、时间、心态等问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王昌龄与柴阅约同时贬谪龙标,可能是受刘巨麟犯赃案牵连,但柴阅很快获得量移机会而王昌龄未能蒙恩,这可能与王昌龄“不矜细行”而被罗织成坐赃罪有关。通过对出土墓志与传世文献的重新解读,王昌龄生平中的疑云或许能逐渐拨开,我们对其龙标期间诗歌作品的理解也能更进一步。罚过其罪的巨大心理落差与贬所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没有使王昌龄消沉,反而激发了他的洒脱情怀和超越意识,吟咏出《送柴侍御》等一系列盛唐之音。
    • 刘博识
    • 摘要: 自古以来,音乐与诗歌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与诗歌的共同发展在唐代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当时的许多文人都会作诗谱曲以自娱,广为流传的唐诗,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其实也是唐代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盛唐诗歌中的音乐思维是研究盛唐诗歌文化的重要视角;另一方面,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价值也因诗歌的繁荣而更加丰富、深邃。
    • 陈波
    • 摘要: 作为盛唐时期的代表,王昌龄的成就不言而喻,豪放与悲怨是其作品的风格特点,尤其是其边塞诗,韵味独特,既有慷慨之词,也富幽怨之情。当然,除了边塞诗,其他题材的作品也有这种风格存在。其中,抑扬结合的表现手法、灵活自如的场面描绘、含而不露的情感表达以及丰富的意境都是这种风格的具体表现。究其原因,这与他的个人性格、生平履历以及他倡导的诗论不无关系。作为盛唐诗作的集大成者,其边塞诗凝聚的豪放之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这种豪放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内心淡淡的忧伤。
    • 季凯
    • 摘要: 王维《使至塞上》写边塞之景"极锤炼,亦极自然",学生学习时更注重对写景的体悟,比起边塞诗的学习方法,更接近山水田园诗的学习,因而学生对其是否确实属于边塞诗抱有疑惑.为了解决这一疑惑,帮助学生认清边塞诗的特点,文章选取王昌龄的经典边塞诗《出塞》进行比较,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使至塞上》亦是名副其实的边塞诗.
    • 卢盛江
    • 摘要: 齐梁刘滔提出“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隋刘善经提出“笔之鹤膝,平声犯者,益文体有力”。隋或初唐《诗章中用声法式》专门讨论平声用声法式。初唐佚名《文笔式》提出“两句末并用平声,则言音流利,得靡丽”。元兢提出单换头,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声非病,护腰用平声无妨,三平相承,蜂腰平声非病。王昌龄提出“文章第一字与第五字须轻清,声即稳”,“须轻清”即用平声。这说明自齐梁至盛唐,人们均重视平声用声。创作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声律思想不具有实践品格,没有反映诗歌创作倾向。但不少人对平声确实放得较宽。这与汉字语音本身的事实有关,与诗歌声律化的实际有关,与平声轻扬舒缓、言音流利的语音特点有关,可能还与南朝人多轻清之声有关。由声而及情,齐梁追求诗情平和,文风靡丽,多用平声,声韵和诗情都更显舒展。以声韵诗情平稳平和为正,自然重视平声。
    • 吴昌林; 刘泓希
    • 摘要: 盛唐时期,离别诗体式已臻于成熟,王昌龄一反主流,放弃已经程式化的离别诗创作传统:在诗歌体式上,悖离主流中具有应酬性的律体诗,转而大量使用短篇绝句和长篇古诗抒写离别真情;在叙景手法上,悖离“沿路叙景”的“隔离”功能,形成了个性化的“临水意境”叙景程式;在意象营造上,发展了“月”意象的联结性,帮助双方情感沟通。王昌龄作写诗离别,纯以一片冰心,毫无应酬,又出于诗人的自觉,避免与人雷同,努力探索出个人创作风格。
    • 毛长森
    • 摘要: 本文意在论述其中有关“诗境”的部分,侧重于对“境”的考察,尝试从“境”的内涵;创造“境”的工作方法;及 领会“境”的工作原理三个方面阐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