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从军行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1年内共计1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军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专利文献9881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语文教学研究等;
从军行的相关文献由152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倾城、童孟侯、薛吉辰等。
从军行
-研究学者
- 叶倾城
- 童孟侯
- 薛吉辰
- 孙绍振
- 欧阳德威
- 王美玲
- 丁福辉
- 付晓丽
- 何伟
- 佘正松
- 余唯一
- 余辉陌
- 储兆文
- 刘后滨1
- 刘治立
- 刘玉海
- 刘珠丽
- 刘畅
- 刘秀芬
- 刘立明
- 卢元镇
- 司俊
- 司俭
- 司天文
- 吕俐敏
- 吕庆端
- 吕进
- 吴思瑜
- 吴绍礼
- 吴雨洁
- 周惜蓓(执教)
- 周晓冬
- 唐朝王昌龄
- 唐逢尧
- 孟存荣
- 宋景昌
- 尔邑
- 师长泰
- 张廷银
- 张楚
- 张谦生
- 张迎胜
- 彭弘
- 徐洪耀
- 徐艳
- 戴丽莎
- 支禄
- 方华文
- 曹丽萍
- 曾丹
-
-
陆益
-
-
摘要: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主要采用直接借助注释插图,发挥想象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学生对于诗中表达的情感往往浮于表面.本文以部编版五下第四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之《从军行》的教学方法为例,谈谈古诗文情感体会的三大教学策略,即:互文阅读助理解、抓住诗眼入诗境、知人论时品诗情.
-
-
刘秀芬
-
-
摘要:
在盛唐边塞诗派中,除了高适、岑参这两位代表诗人,还有几位诗入成就也非常突出,比如被誉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七绝圣手”的著名诗入王昌龄。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边塞诗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及《出塞》二首等。
-
-
陌蓝
-
-
摘要: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轶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烟《从军行》在崇尚武功的唐朝,人人都想走上战场,建功立业。有一位非常特别的书生,他不仅诗文写得好,打仗也很厉害,绝对是大唐历史上最厉害的书生!
-
-
赵润会
-
-
摘要:
【原文】从军行1[唐]王昌龄青海2长云暗雪山3,孤城4遥望玉门关5。黄沙百战穿6金甲7,不破楼兰8终不还。【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2)青海:指青海湖。(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4)孤城:应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
-
李婧
-
-
摘要:
原文是这样子滴满江红·写怀[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
彭弘
-
-
摘要:
古诗词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从人教版到统编本教材,一直有数量颇多的古诗词。统编本教材在人教版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古诗词的数量增多了,教师、家长皆称赞有加。学生多背诗词,多积累诗词,文化底蕴慢慢深厚,这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教学古诗词呢?
-
-
周惜蓓(执教);
王崧舟(点评)
-
-
摘要:
【教学目标】1在两首诗的比照学习中,体会以景衬情的写法,并有感情地朗诵、背诵两首诗。2.感悟两首诗共同的爱国主题。【教学流程】一、整体通读,粗知诗意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
朴金艳
-
-
摘要: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军行》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一种"家国情怀",三篇佳作.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七言古诗和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三首诗风格迥异,家国情怀都在诗人的笔下倾泻而出,传颂至今.
-
-
蒋寅
-
-
摘要: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诗律】仄起入韵式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按:“不”“杂”“一”字,都是入声字。七句为迁就专有名词“百夫长”,不合律,但平平仄平仄的句律唐人近体诗中经常使用。
-
-
余唯一
-
-
摘要: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整首诗以反衬、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战士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古诗教学有利于中华诗教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能够引导学生勾连古诗与生活的情感共鸣,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