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二届全国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
第二届全国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

第二届全国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辽宁阜新
  • 出版时间: 2018-08

主办单位: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辽宁省阜新市政府

会议文集:第二届全国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藏文古籍鉴定、古藏文语料库建设、藏文古籍修复、藏文信息处理、敦煌文献研究、海外藏文藏书现状、藏文古籍编目,甘青川各大寺院所藏木刻版普查等藏文古籍文献抢救、保护、整理、出版,写本研究,文献共享机制,数字化进程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学术前沿问题进行了深人的交流,分享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对今后的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摘要:目前,藏文古籍乃至藏文化尚无通行或者说得到广泛认可及应用的分类法,这也是整个藏学界长期关注的议题.自萨迦班智达创立十明学分类以来,十明学成为藏族文化所有知识科目的统称,但实际很多著作都未加分类地混存于各种藏书之中.加之时代变迁,文化也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尤其要保证文化在继承和积累基础上的不断丰富和延伸.换言之,当前,藏文化的丰富形态已经无法一一分门别类地纳入十明学的分类法里.分类法属于基础性的工作,只有完善了基础,才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西藏和四省藏区的发展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藏学研究作为党和国家西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作为藏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藏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历来是藏学研究的重点工作.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抢救保护藏文古籍文献,全国藏区积极整理出版了部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藏族卷》和《藏文古籍文献系列丛书》.2018年7月26日,李克强总理在西藏考察时表示,国家将加大对珍贵文献研究的支持力度,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 摘要: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显然,游牧民族为了追逐草场和水源必须掌握时令并能在茫茫草原中辨别方向,农业民族则必须掌握各种农作物播种、生长到成熟的季节,由于这种需要,就产生了通过观察天象变化确定节候的方法,即原始的历法,除了“日”的概念十分明显以外,人们发现月亮的圆缺交替有一定的周期性,于是逐渐产生了“月”的概念,至于形成“年”的概念则困难还较多.最初的历法,往往是物候历,即根据生物随季节变化的不同活动,如动物的蛰伏、候鸟的迁徙、植物的枯荣等来确定季节.人们把物候变化与一年中天空的星象变化联系起来,发现星象变化更加准确可靠,便产生了以观星象定季节的历法,统观人类发展的文明史,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学是从编制历法而产生的.
  • 摘要:嘉绒藏族主要生活在四川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峡谷地带,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西南部、东南部,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西部、雅安市北部地区.本文主要介绍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和甘孜州境内嘉绒藏族土司藏文档案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是档案局(馆)藏土司藏文档案,二是散落在民间的土司藏文档案,包括寺院和个人收藏。
  • 摘要: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开启,出土了大量4-11世纪的古代各民族文字的写本、印本、各类质地的美术品等文献,被看作世界近代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就写本文献讲,除汉文文献外,民族文献中以藏文文献最丰,这部分文献被称为敦煌藏文文献,或称敦煌吐蕃文献,颇受学界青睐.国内外学者利用这部分文献,结合与吐蕃统治敦煌有关的汉文文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内容涉及吐蕃古藏文文献、吐蕃敦煌石窟,吐蕃治理敦煌时期的经济、政治、历史、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使得吐蕃历史文化的面貌更清晰地展示于世人.
  • 摘要:藏文古籍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除宗教方面的内容外,还有很多关于因明学、历史、医药、天文历算、语言文字等的文献资源,记载、保存和传播着藏族文化,对研究和传承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整理研究藏文古籍是对这三种价值的更好延续.采用现代化方式,建设高质量的藏文古籍数字化资源数据库,对保存传播藏族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为藏学研究提供文献资源.2017年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我国藏文文献收集、整理、应用和研究工作进人全新阶段。数据中心设立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图书馆,这对图书馆的数字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实现飞跃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更好地开展数字化工作,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笔者有幸参与了在四川的调研工作。在对四川省藏文古籍搜集保护编务院、喜马拉雅文库、成都联图科技公司的考察调研过程中,通过参观、访谈、交流等方式,笔者意识到当前的藏文古籍数字化工作正出现一种新的趋势,即开始倡导谋求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开发。藏文古籍文献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对实现全范围、广覆盖的藏文古籍文献数字保存与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摘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并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和口碑古籍,这些凝结了历代各族人民心血和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古籍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记忆.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民族古籍的保护、整理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84年7月,国务院成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下设办公室,同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开始了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保护、收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
  • 摘要:在深化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关注古籍数字化的实践研究,对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实际产生的问题加以分析、总结,促进我国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要积极鼓励多学科融合下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将其他学科中的理论、技术引人到古籍数字化工作中;密切关注国外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最新进展,借鉴国内外数字化研究成果,吸收有益经验;统一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古籍数字化的元数据标准,实现数字化古籍的资源共享。
  • 摘要:蒙古族藏文文学文献丰富多彩,是蒙古族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数量上比蒙古族母语文学遗产还要多几倍。因此,蒙古族藏文文学研究是蒙古族文学研究的重要突破点。在目前大部分蒙古文古代文学文献均被挖掘研究的情况下,藏文文学研究是丰富民族文学花园、构建民族诗学的有效途径。蒙古族藏文文学也是蒙藏文化关系之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因此,该研究既属于蒙藏文化关系研究,也属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以往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丰富的文学遗产相比,仍远远不够。卷峡浩繁的文学文献、众多的僧人作家群是编撰蒙古族藏文文学史的丰富基础材料,我们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创新研究方法,全面推进蒙古族藏文文学研究,促进蒙藏文化关系研究。在研究中摸索出民族文学的独特性、创造性,澄清发展脉络,勾勒出民族文学史的框架。
  • 摘要:象雄与吐蕃的关系研究是藏学研究的重要空白点之一,新近发现的《太阳王系和月亮王系》无疑对象雄与吐蕃的关系研究具有很大帮助。所以,《太阳王系和月亮王系》中《月亮王系》的写作年代考证问题越显重要。关于《月亮王系》的写作年代问题,笔者倾向于公元11世纪前后的说法,除了穷达先生所提的理由以外,还有其内容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也是重要的证据之一:一方面,《月氏王统记》在论及治世方略时认为,西部的大食靠财力称王,南部的印度靠宗教称王,北部的格萨靠军队称王,居中的吐蕃属于君权神授制,接受神王的统治,且认为吐蕃国王的祖先可以上溯到象雄王赤瓦登茨时期。另一方面,据《月氏王统记》的记载,赤松德赞时期其势力范围覆盖了于闻、克什米尔、尼泊尔、象雄琼隆欧喀等地。可见,这个资料至少涉及象雄王朝历史的时间和空间两个重要坐标。第一,涉及吐蕃王朝第一代赞普的祖先是象雄王赤瓦登茨,也就是说有资料证明象雄王赤瓦登茨原本系雅碧吐蕃王室的后裔,吐蕃与象雄之间长期保持着政治联姻关系;第二,涉及象雄琼隆欧喀地区,也就是说赤松德赞时期吐蕃王朝的势力范围已经触及象雄琼隆欧喀地区;第三,这种现象,在公元11世纪以后的藏传佛教文献里是极其罕见的。
  • 摘要:图书资料馆作为藏研中心“藏学研究大数据中心”建设的直接参者与和实施者,将进一步整合现有馆藏资源,优化管理结构,逐步推进数字化建设进程,最终实现历史档案与文献资料为藏学研究服务,为社会提供按需共享文献资源和文献为社会服务的目标。
  • 摘要:《汉区佛教源流记》,由蒙古族著名学者工布查布著于1736年。工布查布生于康熙晚年,雍正年间任番学总管。与显亲王衍演、硕庄亲王允禄、章嘉若贝多杰、噶妥仁增次旺诺布、司徒曲吉迥乃、崇梵静觉国师琢漾路攒等关系甚好,有过学术交流,著作颇多。《汉区佛教源流记》北京版或于1736-1741年间由显亲王府校刊。该版版式考究,校勘上乘,界线左右单竖线,四周单边,线条细小,粗细均匀;字体细腻规范,笔画细劲、挺直。《汉区佛教源流记》自问世就一直受到藏族学者的关注,相继出现了德格版和布达拉宫版等不同版本。历代学者把《汉区佛教源流记》作为了解佛教在中原地区发展的窗口,不断对其进行深人研究。其中,清代藏族历史学家噶妥仁增次旺诺布的《汉地佛教宗派源流》和现代学者黄明信的《汉藏大藏经目录异同研究》最具代表性。
  • 摘要:所谓“涉藏金石资料”是指以青铜器、碑碣、石刻为镌刻载体,反映藏族历史文化相关的敕谕碑、会盟碑、纪事碑、颁赏碑、封赠碑、摩崖石刻、嘛呢石刻等以期长期保存和流传的各种文字资料.这些资料是中国金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学研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文献资料,同时也是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中最准确、客观的第一手资料.本文所调研的金石文献的时间窗口为吐蕃时期至民国时期.金石资料的载体不是石质即为金属材质.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碑石刻会风化损坏,金属器质会生锈破损,而记载在上面的文献资料将会随之丢失和残缺,这不仅对于文献资料的收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损失,而且还给藏学研究工作带来一些困难和挑战.我国涉藏金石资料大多集中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五省藏区,除此之外,由于蒙藏之间的密切联系,藏传佛教对蒙古地区的深远影响,内蒙古地区也分布较多的涉藏金石资料。本文基于对内蒙古地区涉藏金石研究的初期调研阶段所积累的一些信息,简要谈谈呼和浩特及其周边的涉藏金石分布情况。
  • 摘要:众所周知,早在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统一吐蕃之前,有一个在高原上崛起的神秘王朝,它的名字叫象雄王朝.古老的象雄疆域辽阔,兵强马壮,文化发达,在藏族文明的长河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可就是这样一个繁荣的王朝却在历史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好像从来就不曾存在过一样,象雄文明虽然已经难寻遗迹,但是它的精神核心藏族苯教却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浮浮沉沉,流传有序.象雄文明是藏族文化的重要源头,但一直以来却被重重迷雾所笼罩着,象雄文化的核心就是苯教文化,苯教文化是藏族文明之源,是藏族早期社会生活和文化创造的汇集与凝结.要深入了解吐蕃王朝之前的藏族社会生活,研究古象雄时期的藏族历史文化,唯有搜集抢救整理源自古象雄文明的苯教典籍,从中了解远古时期藏族的历史文明、原始信仰、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
  •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藏文古籍分类法一直没有得到统一,多种藏文古籍分类法长期并存.这是藏文古籍分类法的基本现状.本文选取了五家单位的藏文古籍分类法作为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五家单位在藏文古籍收藏、整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他们在各自的实践过程中,对藏文古籍的分类做了很多尝试,积累了经验.这五家单位是: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和成都喜马拉雅文库.就具体内容而言,五家单位的藏文古籍分类法共同点多,但差异也不小.本文在上述五家单位的藏文古籍分类法的基础上,整合出了一个新的藏文古籍分类法,供大家分析、讨论、研究,以期加快藏文古籍分类法的统一和国家标准的制定.
  • 摘要:众所周知,比较文化学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从藏蒙文对比中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即不同语言的不同表达法,使我们对《救度八难仪轨文》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进一步明确了在佛经文献研究中以两种文字或多种文字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纵观国内外论述佛经著作及各种佛事仪轨文、佛像制作等,古近代蒙古文人智僧,一直秉持各国、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观念,踊跃以双文种、甚至多文种进行著述,传播传统文化、优秀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从对比研究中取得更多、更大的收获。
  • 摘要:大锅的两种功能,作为原始功能的煮饭器具以及作为升华功能的祭祀用品,一种用于再平凡不过的日常生活,一种用于异常严肃的宗教仪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活动,却在寺庙这类宗教文化场所中产生了微妙的联系,这其中更为深远的意义,便是承诺。僧众们以锅煮食,承诺供奉天地;而天地享受供奉,护佑子民安康。铸造者花费银两铸就大锅的行为,其中亦包含了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相处中总结的一条非常朴素的真理:舍得。今日的给予,即是明日的收获。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