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4317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世界各国艺术概况、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0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8837篇;相关期刊691种,包括文化月刊、美术、美术观察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新中国美术60年学术研讨会等;中国美术的相关文献由2269位作者贡献,包括范迪安、钱海源、尚辉等。

中国美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09 占比:32.76%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8837 占比:67.18%

总计:13154篇

中国美术—发文趋势图

中国美术

-研究学者

  • 范迪安
  • 钱海源
  • 尚辉
  • 刘曦林
  • 邵大箴
  • 彭德
  • 梁江
  • 郑工
  • 冯远
  • 黄宗贤

中国美术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宏伟
    • 摘要: 当代草原题材美术创作是随着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烽烟而生发出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始,草原题材美术从开创立业到平稳发展,涌现出一批留给我们深刻记忆的美术家。当代草原题材美术创作似乎是在某种特定的、具有集体无意识意味的牵引力中创作生发的,由此带来的在艺术上的影响便是当代草原题材美术创作的“主题性”基调。草原题材美术创作的“主题性”倾向是有着特定的历史渊源的,它是20世纪中期伴随着内蒙古革命战争而陡然镶嵌进中国现当代美术的整体格局之中的,并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文艺发展的趋向密切相连。包括草原题材在内的中国美术,理应不满足于生活的表象,而要努力去把握生活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潜心于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性”创作。
    • 刘斯博
    • 摘要: 1949-1966年即十七年时期的社会主义美术也不全然都是受“苏派”影响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一批艺术家仍然坚持有别于主流的现代主义风格,并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等多重视角来构建新中国的图景。他们中有20世纪前期就留洋的颜文樑、周碧初、胡善馀、刘海粟、关良、谭华牧、符罗飞、林风眠、倪贻德,也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留学东德的梁运清和“罗训班”的学员夏培耀、金一德,以及来华的外国艺术家博巴、麦绥莱勒。尽管处境边缘,但他们仍然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宏大叙事与个人语言之间努力探索一种平衡,以“社会主义现代主义”的差异化表达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美术提供了另类路径。
    • 廖文斌
    • 摘要: 壮族是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人数较多的民族之一,广西的百色市隆林县、田林县和崇左市一大部及南宁市武鸣区是该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该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以骆越文化最为著名。人们通过骆越美术文化可以看出壮族审美意识及水平,以及他们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情感寄托。本文将着重阐述中国当代美术与壮族特色美术文化研究,揭示壮族美术本身的艺术美以及文化内涵。
    • 王楠
    • 摘要: 清末民初,以《点石斋画报》《时事画报》等为代表的石印画报的出现,开启了晚清时期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画报体式,以"新闻画"的独特方式描绘了包罗万象的晚清社会.《时事画报》除了商业广告的经济目的以外,也经常通过新闻报道向广大受众普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时事画报》(十日刊)是广东最早的石印画报,在广东地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该画报主要由潘达微、高剑父等人参与,以刊登绘画为主,也刊照片.从美学角度对《时事画报》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绘画内容、绘画技法等专业美学知识,分析其作为画报与同时期其他报纸的不同之处,从社会背景、工商资本等角度探索形成《时事画报》基本审美取向的力量,画师以配图的形式完成了对时事新知的叙事功能.在传播过程中完成了它的大众化、商业化功能.
    • 董姬麟
    • 摘要: 《归去来兮》是史付红创作的一部将侗族大歌与中西混合编制的室内乐队相结合的作品。这部作品中,中国传统美术的审美意识贯穿全曲,并由此挖掘和衍生出多种中国传统美术思维,进而运用于音乐创作,如卷轴画、写意、留白。这些思维不仅体现在曲式、旋律、织体等方面,还体现在歌曲与乐器、不同器乐声部等的相互配合与交融上。
    • 郭大兴
    • 摘要: 当下,美术的美育功能与大学内涵式发展目标,被党和政府提上新的发展日程,成为我国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的新课题、新任务.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现状和格局,要通过教学体系、教学质量、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考量和认知,并以此作为探讨当下高等美术教育内涵式发展策略的重要基础.在学术研究方法和学科定位上,需要吸收借鉴其他人文社科学科的视野和方法,立足自身学术资源及传统优势,跨出学科边界,走综合交叉及内涵式教学模式,用历史的脉络建构中国特色的中国美术教学体系,突出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及美育内涵,避免盲目规模化、表面化、形式化,要使规模与内涵同步协调发展.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课程选用等方面,严格执行教育部相关规定,努力推动中国美术艺术实践、史论及美学教育的专业化.
    • 刘方
    • 摘要: 近代以来,中国美术的发展受到了西方艺术观念的不断冲击.如何在这种冲击中保持中国美术的主体性,又能回应当代性,是中国美术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立足于传统、立足于人民的美术创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
    • 高洋
    • 摘要: 在西方社会,日本美术的传播与接受在三次文化风潮变迁中经历了复杂的历史过程.在"中国趣味"期间,日本美术潜藏在中国美术的基质中,孕育着原始的胎动;在"日本趣味"时期,日本美术已经成为西方对于东方文化理解的主体承载者;"日本主义"的到来,则标志着西方对日本美术的接受从肤浅与猎奇的"发现与挪用"期走向了以"吸收与创造"为特征的成熟期.然而,不应以一种二元对立的视角将"中国趣味"与"日本主义"完全割裂开来,而应将其视为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在其间,中国美术由于始终与日本美术维持着一种张力关系从而激发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 苏梦熙
    • 摘要: 作为抽象表现主义重要代表、魏玛包豪斯学校任课教师,保罗·克利与中国绘画和工艺美术之间的关联值得我们关注.一方面,中国古代诗画一体的模式为克利绘画提供了词语(主题内涵)和形象的内部转换,推动他以身体为基础的审美空间的发展,传统漆器、瓷器则为其构图与色彩的革新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克利对于中国现当代乃至亚洲美术的影响也十分突出,中国现代画家赵无极和朱德群、日本当代建筑师安藤忠雄对克利的绘画空间观念进行了学习,展示了东西现代艺术发展背后对于形式美及其内在生命动力的共同看重.
    • 丁薇薇
    • 摘要: 中国美术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和表现特征,包括承载社会功用和生命意识的价值结构,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系,博采众长的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以及注重道德的价值要求。探寻和构建中国美术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在认识历史和现实中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发展,加强民族审美文化认知,促进思想道德境界提升。多角度呈现中国特色美术文化,合力推进中国美术的素质教育作用,并挖掘其中的育人要素,对于践行现代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价值引领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