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四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
第四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

第四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台北
  • 出版时间: 2016-10-03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第四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笔者最早是在观看《大陆寻奇》电视节目时,注意到顺口溜,当时觉得这些顺口溜言简意赅,充满机锋.后来又读到李玠编著的顺口溜专书——《老百姓的智慧——大陆当代顺口溜赏析》,如获至宝,遂写了《顺口溜初探》,从文学的角度对顺口溜进行初步研究.因为顺口溜本身是口语文学,它的传播模式和意义也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所以又写了《谈当代顺口溜的传播》.本篇则是在以上两篇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两岸顺口溜在传播上的发展异同.
  • 摘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其不仅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方面描绘了一个伟大的蓝图,让中国的经济和世界的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也将带动欧亚非大陆经济飞速发展.同时还将中国的文化和世界的文化,尤其是与欧亚非大陆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这一伟大的倡议不仅将促进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并必将深刻地改变整个世界文化、政治、经济的格局.客观审视并界定“海丝文化”,便成为当前研究者尤为重要而迫切的命题。本文从“一带一路”建设为切入点,重点讨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海丝文化”生成、内涵属性及其当代价值。
  • 摘要:当前在中国台湾,所谓日本殖民统治带给台湾地区现代化的说法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论调,助长了“亲日仇华”思潮,对台湾民众认同产生严重影响。然而有关台湾地区的现代化是刘铭传还是日本人开启的?刘铭传和后来日本人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哪一个才是真正对台湾地区有益和有利的?日本殖民者进行的一些现代化建设,真能带给台湾民众幸福生活吗?这些其实不是现在才出现的问题,而是百年前就已浮现并得到人们普遍关注、取得许多共识的问题。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人的看法和记录,具有无可辩驳的真实性。现在台湾地区诸多流行的说法,其实是为了鼓动“亲日”思潮而刻意建构起来的。种种资料表明,刘铭传努力推进的现代化,与日本在台湾地区所推行的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乃以殖民掠夺为最终目的,归根结底未能给台湾民众带来幸福,反而带来伤害,对此的揭示贯穿于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创作中,如赖和的《一杆“称子”》、杨透的《送报夫》、吕赫若的《牛车》等小说。所以需要的是回到历史的现场,还原历史的真相。因此,现在研究刘铭传,不仅具有史学的价值,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 摘要:翻看中国的文学相关论著,人们可能对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等这批来自中国台湾暨海外的著名作家了如指掌;但对另一些同样杰出的作家,人们可能就所知甚少了.比如,这里提到的郭松棻和李渝,近年来在中国台湾和海外已有不少学者对他们的创作进行了高度评价和分析研讨,而大陆评论界对他们的关注和研究依然不够充分.其实,谈及台湾文学及美华文学,都没有理由忘怀郭松棻、刘大任和李渝这批人生经历曲折坎坷的作家和他们的美学回归之路.他们在青春岁月曾积极投入海外爱国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左"倾思想倾向和对红色中国的热切向往,为其左翼理想付出了巨大代价.
  • 摘要:西方剧场继"写实主义"(Realism)之后,从思想到形式在"前卫剧场"(Avant-garde Theatre)①的发展上有了转变."前卫剧场"实验性的演出是"现代戏剧"(Modern Drama)后期所形成的一种趋向,除了强调仪式性、非语言性,戏剧与观众互动等,同时展现导演在剧场艺术上的创作风格.西方戏剧自易卜生以降,演出不再需要剧作家及剧本,剧场舞台的构图与形式成为导演的创作目标.这时以表演为本质东方传统戏剧,对西方现代剧场产生了巨大冲击.本文先整理伍尔芙(Virginia Woolf)原著《欧兰朵》之思想意涵,补充罗伯·威尔森的德、法、英、中四个改编版本,更正论文资料显示“德、法两版”之错误信息。接着进入主要论述导演罗伯·威尔森其“意象剧场”创作风格,分析西方“前卫剧场”与东方“戏曲美学”的艺术碰撞,以及专家述评。检视“原著文化”(Source Culture)与“标的文化”(Target Culture),改编者的诊释为何?希望可以提供的一些想法,可做日后跨文化剧场改编之省思。
  •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陆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电影产业开发传统文化的五种方式,分析了以传统价值观处理当代题材的影片,以类型片手法开发传统文化题材的影片。
  • 摘要:苏珊·桑塔格曾经把通过摄影扩展了的视域和摄影中常常使用、超越了日常观看的方式称为"摄影式观看".回顾历史,摄影术的发明只有170余年.但这170余年,是人类观看方式变化、视域拓展和视觉文化生成中的170年.这种变化,并不仅仅局限在艺术领域,而是涉及人类之眼所能看到的任何领域.“影像时空”如何更加如实、更加多元地说明和呈现“现实时空”,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穿越文化的隔膜,剔除不同阶级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偏见,打破社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阻隔,使“影像时空”直接还原“现实时空”,从而使不同国家和民族通过影像,更加相互理解,增强认同,而不是运用影像增强对立,使人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在摄影发展的历史上,已经有“另类摄影”产生。在摄影大众化、日常化的过程中,摄影表达现代性的几个方向已初见端倪。
  • 摘要:察言观色,意为留意观察别人的话语和神情,多指揣摩对方的心意.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听其言而观其行,实为本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海峡两岸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毋庸置疑.但就其发展过程在关键词的叙述上、认识上及行动上的表现应该是略有差异,可谓是一个目标,各为其表.
  • 摘要:本文拟聚焦探究的问题有三,包括两岸Coursera课程是否具有互补性,两岸修课学生对于Coursers课程之学习障碍有哪些,两岸Coursera课程实施后是否可能建构出一种共享经济之数位课程模式。
  • 摘要:考察有清一代之台湾文化,以其文学之成就最为卓著."夫以台湾山川之奇秀,波涛之壮丽,飞潜动植之变化,可以拓眼界,扩襟怀,写游踪,供探讨,固天然之诗境也",故"台湾三百年间,以文学鸣海上者,代不数睹".与之相比,清代台湾的经学著作却相当少,"如果要和乾嘉时代的经学著作相比,台湾一地可以说是化外之民了".不管从绝对数量还是作品的学术价值来说,清代台湾的经学成就都无法跟大陆各家相比,但两者本来就也没有可比性,因为它们根本不是处于同一起跑线。因此,应该用纵向发展的思维而不是横向对比的方法来看待清代台湾经学的成就。从台湾经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自有它的特色和成绩。乾嘉时期,大陆学术是汉学的天下,道光、咸丰以后,今文经学又乘势而起,整体而言,程朱理学已被排挤到边缘地带。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处于起步阶段的台湾经学却乘着程朱学说的流波逐渐走向成熟。可以说,程朱学说被清儒所否定、所超越之处,恰巧是台湾儒生所继承、所开始的地方。台湾经学中鲜明的朱子学倾向,既是台湾经学起步的历史必然选择,也可以借此展示朱子学说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从这样的角度来评价清代台湾的经学成就,应该是较为中肯的。
  • 摘要:有"未来支柱产业"之称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说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新经济形态,它的兴起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创意产业凭借着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回报率、高经济影响力、高融合性等特征,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与民众的普遍关注与高度重视.作为闽台两地共同共通的妈祖文化,其产业化发展成为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且各具特色.
  • 摘要:20世纪初叶,在"民智未开,民权未伸"的中国,要想实现民族的救亡自强,必须从推翻旧的社会意识,建立新的文化机制做起.《新青年》是20世纪初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也是中国新、旧剧论战的主要战场,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当时命名为《青年杂志》,封面题写"陈独秀主撰".1916年,陈独秀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就任文科学长一职,《青年杂志》编辑部也随之迁入北京.自第2期开始,该杂志更名为《新青年》,形成以新文化运动的四大先锋"陈胡钱刘"——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为代表的集体负责制的编撰体制.1926年7月,《新青年》最终停刊,围绕着它形成的松散的新文艺阵营悄然解散.于是新与旧之争,便凸显了民族文化嬗变的思想历程.
  • 摘要:随着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尘埃落定,特别是台湾反对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近期状况不容乐观.接踵而来的是,两岸"两会"协商将遭遇困境,两岸事务沟通的机制也将难以为继,之前两岸签署的协议能否继续执行,同样令人担忧.由此可以预见,在新形势下,两岸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暂时的困难和停滞.
  • 摘要:本文将借助调查问卷,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首先,分析两岸青年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研究视角与研究特色;其次,结合问卷梳理出两岸青年学生对中华地域文化的集群认知差异,主要包括对当地地域文化的熟悉度与主要认知渠道、学校教育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异同等三方面问题,探究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最后,在当前两岸文化交流背景之下,中华地域文化的基础教育应如何体现多元共存与反思创造的精神,进而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 摘要: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化教育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岸文化教育的相互开放、交流与合作,成为两岸关系深层结构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政治认同乃至国家认同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化"是个无处不在的概念,或者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它既包括人的衣食住行、言谈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包含了语言、文学、艺术、教育、法律、宗教、学术出版、影像制品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代表的是一个社会的精神存在方式和制度架构,是社会成员间整合互动为群体的纽带和黏合剂.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但是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形成和发展的两岸文化教育,不管是在内涵、理念、制度方面,还是在发展模式、表现方式、政策等方面,亦存在较大差异,已经逐渐发展起各具特色的文化意涵。深入探究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互动形态,促进两岸文化教育相互认识、理解与包容,逐步建立起拥有“大中华”观念的文化整合与创新形态,是两岸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
  •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文坛便涌动着一股新的创作风潮,直至21世纪初的当下,这股风潮已渐成新的书写传统,富有代表性的文本有《秀才的手表》《本日公休》《神秘列车》《上邪》《缝》《杀鬼》《滨线女儿》《复岛》《睡眠的航线》《无伤时代》《西北雨》等.这些新的小说文本的出现,不仅宣告一群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台湾作家已逐渐成为当下台湾文坛的主力军,也使用来指称这类创作现象的批评概念——"新乡土小说"为更多研究者采用.由此,本论文试图从现实关怀精神、新的历史感、现代性批判以及新的审美因素等角度来论述新乡土小说的文学质素,以说明乡土文学传统已出现新的赓续与创变。
  • 摘要:能人是时代的产物,能人的绘画—行画,是工业文明的产品。“士”的能人引领行画,就像“士”的文人引领文人画一样,能人收藏古董字画,与文人玩笔墨无异,结果玩家成了行家里手,即第三者成了第一者。行画之所以继代文人画成为主流,原因就在于此,就在于第一者从第三者而来,第三者“先天”高于第一者。文人画的品位是第一者的属性,行画的商业是第三者属性。
  • 摘要:中国历史上有三次书画收藏热潮:北宋末年由酷爱艺术的宋徽宗主导,形成宋末收藏热潮;清代中期由深嗜汉文化的康、雍、乾、嘉四帝倡导,演绎出延绵百余年的清代收藏热潮和清末民初,清室衰微,大量古今巨迹、名家法帖散佚出宫,掀起民国收藏热潮.清末民初的收藏,上承清宫内府的庋藏,下启今日掖藏之波,在鉴藏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裴景福正是此一时期的重要收藏家之一.笔者搜集研究裴景福书法作品传藏时,发现其生卒年有许多争议,本文将考订其生卒年,并将其书法收藏作统计分析,了解其书法收藏的喜好与特色。最后介绍一件曾经裴氏收藏,现今寄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庭坚《宝积经发愿文》的近代传藏史。
  • 摘要: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众所周知,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正越发受到重视.在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人们的目光投向的是经济的飞速发展,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的破坏、价值观的混乱、文化认同的失落……茫然四顾,惊讶地发现,自己建起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却把心灵的家园丢失了.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让传统回归、融入现代生活,获得新的生命力,是问题的关键。对于这个问题,南音新作《凤求凰》的创作与推广,或许能提供一些可供参考和总结的经验。
  • 摘要:南音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态之一,其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以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诸国的华人聚居地为流播地,已然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质文化形态的传承传播圈.据此,南音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范本,它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范本.而这种艺术的、文化的范本在发展中也会被不断地再创造,成为当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摘要:英文电影名称的翻译问题在媒体可见诸多讨论,但日本电影名称之翻译极少被提及。然而翻译的方法和原文与译文两语言的语种及两个社会间的文化距离密切相关,因此,日本电影名称与英文电影名称的翻译方法可能相异。本文的目的在于透过日本电影片名翻译之比较,归纳出两岸翻译方法的特色,盼能借此激荡出更佳的翻译质量,并将之运用于翻译教学上。
  • 摘要:围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产物,玄深奥妙,变化无穷,具有数千年历史.约在六朝时期,传人邻近的日、韩诸国①,如今成为盛行东亚一带的竞技活动.纵观其发展路向,可概分为二,即"棋手棋"和"文人棋".棋手棋是指职业围棋,对职业棋士而言,下棋是谋生的手段,一局棋的输赢,关系一家经济的来源,必然以争胜为务,所以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和竞技意识.文人棋是文人士大夫之弈,归属为业余围棋.在他们的认知中,围棋不仅是益智的娱乐工具,也是修身养性的艺术活动,胜负非主要目的,而是注重弈棋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推而广之,经、史、子、集中,举凡阐述棋人、棋事、棋史、棋理、棋用、棋境等相关的文艺创作,都可涵盖在内.本论文针对海峡两岸文人棋之研究与发展概况,作一回顾整理,并探讨其未来的前景与路向。
  • 摘要:"十二五"期间,中央政府提出要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从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过去几年间,福建省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成果突出,该行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呈逐年提升趋势,产业发展呈现立足本省、联结两岸、辐射全国、走向国际的格局.但仍存在两大问题:"同质化"明显,无法全面挖掘和呈现福建的文化特色和"各自为政",无法形成文化资源的整合力量.面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应该从福建的"在地"资源中挖掘产业内容.
  • 摘要:中国历史上对于节烈妇女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其着眼点主要在"反封建"与"反礼教",揭露妇女被压迫的历史以配合现代妇女解放运动.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外学者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开掘,关于中国古代节烈妇女的研究又一次成为一个热点.当代学者对于中国古代(以明清时期为重点)节烈妇女的研究,一方面肯定与继承了现代学者的启蒙传统与女权意识,同时也在视野、方法,以及史料的发掘上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这一领域.以本文试图研究的清代台湾地区为例,作为明清更替之际最后一块坚持奉明朝为正朔的海岛地区,朝代更替所引发的政治危机与道德焦虑如何折射到贞节话语的形成;作为一个由不同来源的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混杂的多元文化区域,这块在士大夫眼里“民风浇漓”之地是如何逐步建立起规范化的道德标准的;清代台湾地区的节烈故事背后所揭示的妇女生活的真实状况是如何的。这些问题,都有进一步深人探讨的必要。目前,关于清代台湾地区节烈妇女的研究,虽然已有学者进行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但与整个明清妇女史与清代台湾史研究的规模还是不成比例的,随着近年来新方法新理论的输人以及史料的进一步丰富,关于这一题目尚有较大的论述空间。
  • 摘要:前言卤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最常见的烹饪手法之一,而卤制品则是中国最传统的食品之一,看起来简单好做,但却并不容易做出可口的风味,正是易学而难精.在历史上,提及卤味的开端当始于秦惠文王时期,距今2000多年.2000多年以来,形成三大卤系——川卤、潮卤、浙卤,但却丝毫掩盖不了全国各处各地的独特风味.卤味是否能做成脍炙人口、深人民间的庞大企业呢?看似并不起眼的小吃背后却有着千丝万缕的细腻功夫,若从复兴中华文化的角度考量,首先就要从饮食文化着手,小小的卤味却正是市井之中有千秋,焉知不能小兵立大功。
  • 摘要:本文主要是以一个京剧爱好者与观众欣赏的角度,将文化交流后对台湾京剧的影响分成戏曲教育、演员表演技艺的提升、剧本交流、舞台表演形式的现代化等四个部分分析探讨,尤其是戏曲教育和演员表演技艺的提升部分,特别进行口述访问,并提出个人看法,给予客观的评价。
  • 摘要:对于戏曲艺术,创新是很重要的,但是个人更要强调一点,就是要扎根传统的创新。扎根传统,这个传统是优质的、美的传统;创新,是要取得适当的正道所创出来的新,否则的话,抛弃优美的传统去创新,会“走火入魔”。
  • 摘要:闽南歌仔戏与台湾歌仔戏沟通和交流的目的,不是让闽南歌仔戏失去特色、失去自我,而是在沟通和交流中使剧种完成自我重建、自我完善,从而走出当下的生存困境,获得新的发展。那么,在交流、对话中,闽南歌仔戏该如何重建不同于台湾歌仔戏特质的个性,以确立两岸关系中作为大陆剧种的特点和价值?这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
  • 摘要:"台湾校园民歌"(以下简称"校园民歌")指的就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传于台湾大专校园的歌谣.曲式单纯,歌词浅显,带有朴素社会主义色彩及浓厚文学气息.本论文择取三条路线中各自最具代表性歌曲的歌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民歌》《少年中国》《龙的传人》,析探词中所蕴含的“中国情怀”,从中梳理那个优患重重的年代,台湾知识分子如何透过“中国情怀”的抚慰,作为集体自身安顿之道走出困境。
  • 摘要:创造以小农为主体的在地经济,意味着将个别生产的小农进行再联结,并与消费者形成合作经济体系。换句话说,当前的工作,不仅仅是田间劳动与生产面的改变,同时也是意识形态之战。小农耕作意味着健康的食物、丰富的文化肌理、绵密的社会网络,以及涵养这一切的环境空间。有志于农村工作的群体,不论从支农、援农甚至是从农的角色,在面向历史、面向农村的方向上,试图在资本主义已竭泽而渔的荒芜焦土上,重新耕耘一片新天地。传承老农边做边学的智慧,适地适种并照顾土地,同时联结绿色消费,开创任何互惠协作的可能,甚至更主动介入体制政策,见缝插针地松动结构,扭转城市偏向的当代社会关系。小农耕作是经,社会需求为纬,小农耕作正在创造可循环社会生产交换的新模式。
  • 摘要:在拥有深厚艺术文化积淀的中国,文化创客需要吸纳外来设计文化的思想理念,但更要树立起本土诉求,探索和建构中国本土文创和设计文化体系—利用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创造性融合,形成适合中国人需要的创意设计产品;汲取中国本土文化和智慧精华,借助文化创客的创造性实践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并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创客文化。
  • 摘要:要改变两岸青年群体的国家认同和民意基础渐行渐远的格局,大陆方面需要改进的是“传播”的方式问题,即摒弃官式宣传和既往传播的习性,顺应新媒体时代传播与沟通的发展趋势,在特定的地区(如福建)、特定的范围(如高校)中开放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国际通用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使两岸青年能够在网络中拥有传播学上所谓“意义共享空间”,自由地交流意见与观念。台湾地区需要改进的是“传承”内涵的问题—这种传承的主要指向,是如实地把作为今天台湾岛内人口主要构成成分的汉民族的历史、疆域、文化、传统,透过感性和理性的各种方式告知新世代,伸使新世代确立妥当的文化根基意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