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意识
反抗意识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0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05篇;相关期刊162种,包括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长沙大学学报、电影文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会等;反抗意识的相关文献由22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威、师静、张卫凤等。
反抗意识
-研究学者
- 吴威
- 师静
- 张卫凤
- 彭丹
- 李钰铮
- 王梅
- 胡远征
- 连成亮
- 郑素杰
- Lillian
- 丁燕
- 严佳
- 于静波
- 代云
- 代树兰
- 任春燕
- 任润德
- 伊吹一
- 伍靖
- 何小海
- 何晓军
- 佚名
- 侯晓丹
- 侯莹莹
- 俞灏东
- 凌清
- 刘俊杰
- 刘媛
- 刘宗元
- 刘焕明12
- 刘鸣筝
- 加州魔豆
- 卓雅莉
- 史小平
- 吴宗海
- 吴敏玲
- 吴锦良
- 吴鹏
- 周以和
- 周影
- 周思源
- 周杨欣
- 唐嘉荣
- 唐慧
- 唐梅秀
- 夏艳
- 姜芳
- 姜长胜2
- 姬学友
- 孔晶晶
-
-
肖男
-
-
摘要:
小说将“老郁”和“翁则生”两个叙述主体放在一起进行看似矛盾的对话,其实正体现了作家在两种价值观中的痛苦挣扎。同时,“翁则生”这一消沉、颓废的形象恰恰显示了作家独特意义上的积极反抗。《迟桂花》有浓厚的自叙色彩,小说揭示了两个叙述主体的矛盾,以及叙事矛盾里的反抗意识。郁达夫后期的挣扎、反抗、逃避等多重心态均通过《迟桂花》里的两个文本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
-
杨颖
-
-
摘要:
电影《相助》改编自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瑟琳·斯托科特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森镇,一群饱受白人家庭欺侮与黑人男性压迫的黑人女性的故事。在双重摧残之下,黑人女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反抗意识。该文通过对电影中三位黑人女性角色艾比琳、米妮和康斯坦丁鲜明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揭示三种不同的反抗方法和反抗历程。
-
-
陈梦萱
-
-
摘要:
《陌上桑》是东汉乐府诗歌中赋有代表性的一首叙事诗,富有喜剧色彩。诗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耀眼的美女形象,维护自己人格的罗敷大胆发声、勇敢反抗权贵成为了智慧与高尚的代名词。在以往的解读中,认为《陌上桑》是"封建社会阶级权贵对于平民阶层的霸权,罗敷的行为是对平民反抗意识和主体意识呈现的肯定"。[1]封建社会中所认同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老旧思想变成了禁锢女性自由与平等的最大枷锁,成为了我们鄙夷且批判的对象。那么,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是否会成为我们全面认识其价值的绊脚石呢?
-
-
毋云潇
-
-
摘要:
我国民歌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通过口头方式创造出的歌谣,就可以说是最早的民歌,但很多没有保留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歌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更加广阔,也更加生动和深刻地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意志和意愿。本文从一些保留下来的古代民歌作品入手,考察其中体现出的反抗意识,感受其中洋溢出的反叛精神。
-
-
陈妍;
王阳勋
-
-
摘要:
保尔在从一个普通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中,有两本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分别是《牛虻》和《朱泽培·加里波第》这两部堪称经典的书籍。读书之前的保尔,只是一个具有朴素反抗意识的普通青年。保尔的反抗意识早在其打工的时候就已初现端倪了。保尔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但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父亲却过早地离开了他们。孤独的母亲挑起了抚育子女的重任,不得不以替他人洗衣做饭所挣的工钱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
-
-
马福云
-
-
摘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不断奋斗,推动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探索奋斗史_我们党在百年来的奋斗历程中,重视解决中国农民问题,不断探索农业农村的发展道路,推动着农村的发展与振兴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处于社会底层,他们深受“三座大山”压迫,具有天然反抗意识,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
-
-
黄英
-
-
摘要:
《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和《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形象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两者都勇敢执着地追求真情,都勇于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敢于反抗当时的男权社会。但由于时代和文化的原因,两者反抗的对象,对经济独立的要求和个人的结局都不同。本文通过对两个形象的比较分析,探析我国封建社会和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社会中女性的不幸遭遇及其主体意识的觉醒,进而探究二者对女性走向独立解放道路的启示作用。
-
-
张跃馨
-
-
摘要: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罗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农奴制度深恶痛绝的屠格涅夫创作了许多反农奴制的作品,同时爱情的主题在他的小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家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封建压迫下爱情终难逃悲剧的社会制度,其中篇小说《初恋》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本文对这部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探究,剖析其行为表现背后别具匠心的意蕴,展示出受时代与阶级局限性的一场畸恋的悲哀以及贯穿始终的反抗意识。
-
-
-
-
王均霞
-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当前学界对巧女故事的研究大都在父权制的框架下强调巧女故事中透露出来的反抗意识,认为故事歌颂了女性的聪明才智与独立自主,是对传统社会压迫妇女的一种颠覆.但通过对《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中的巧媳妇故事和仙妻故事的比较研究,分析故事讲述人的性别、身份及其叙事线索,可以发现,巧女故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本质上并未超出传统父权制对于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的框定,相反,它恰恰是传统父权制对女德的规范在民间教化实践的结果.从中国女性民俗研究的历史脉络来看,巧女故事中所透露出来的反抗意识更可能是研究者建构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