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陌上桑》

《陌上桑》

《陌上桑》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2年内共计62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279篇;相关期刊396种,包括文史知识、文学教育、语文学刊等; 《陌上桑》的相关文献由625位作者贡献,包括金文伟、唐会霞、付春江等。

《陌上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1 占比:21.4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279 占比:78.56%

总计:2901篇

《陌上桑》—发文趋势图

《陌上桑》

-研究学者

  • 金文伟
  • 唐会霞
  • 付春江
  • 何旭光
  • 张永鑫
  • 赵乔翔
  • 邵燕祥
  • 郭健敏
  • 陈斌
  • 黄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鲁宏萱; 尹华(指导)
    • 摘要: 我曾想抛弃柔,用一层坚硬的外壳包裹自己,最好再带点刺,从此所向披靡,与柔再无瓜葛。说起柔,大概人们会想到小桥流水人家,想到陌上桑的罗敷,想到温婉,想到慈悲。而说起刚,则会想到海边的摩崖石刻,想到夸父追日,想到愚公移山,想到力拔山兮气盖世,想到坚定和热血。相比之下,刚太讨人喜欢了。它的坚定以及坚定带来的自信,让人不用再陷入纠结,只需一往无前,至于阻碍——拔除就是了。
    • 吕碧妮
    • 摘要: 《万叶集》第一篇和歌为《早春之问询》,本文除了对此和歌在内容、表现手法、创作背景及含义方面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解析之外,分多项将其与中国同问询题材的汉乐府诗《陌上桑》进行了相应对比,在此间更易了解到中日文化的一些差异,此外对《万叶集》中其它与春日相关的和歌也进行了简要解析。
    • 赵敏俐
    • 摘要: 《陌上桑》的生成,既有历史依托,又有现实土壤。它将传统的采桑故事中的劳动主题、男女相会主题、女性之美主题和道德品性主题融为一炉,加入了时尚元素,由传统的“民俗艺术”成功地转化成汉代的“流行艺术”。它的产生,体现了作为娱乐文化的艺术本质,将创作的动力由作者主体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主体,把符合艺术的欣赏与消费需求当作艺术生产的目标,并迎合了受众的消费心理。它是一种新的艺术类型,开魏晋六朝以后乐府诗先河,并成为新的艺术典范。
    • 摘要: 火遍网络的“凡尔赛文学”,其实就是以先抑后扬、明贬暗褒的方式透露某种优越感。古人玩起这种“修辞手法”也毫不生疏,让我等凡人只能艳羡或膜拜。陌上桑:没啥文化的刘邦搞“凡尔赛文学”也很有一套,说什么“我运筹帷幄不如张良,护国安民不如萧何,上阵杀敌不如韩信”,最后只是为了炫耀自己能当他们的领导并坐拥天下。
    • 陈梦萱
    • 摘要: 《陌上桑》是东汉乐府诗歌中赋有代表性的一首叙事诗,富有喜剧色彩。诗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耀眼的美女形象,维护自己人格的罗敷大胆发声、勇敢反抗权贵成为了智慧与高尚的代名词。在以往的解读中,认为《陌上桑》是"封建社会阶级权贵对于平民阶层的霸权,罗敷的行为是对平民反抗意识和主体意识呈现的肯定"。[1]封建社会中所认同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老旧思想变成了禁锢女性自由与平等的最大枷锁,成为了我们鄙夷且批判的对象。那么,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是否会成为我们全面认识其价值的绊脚石呢?
    • 赵乔翔; 刘文静
    • 摘要: 汉乐府《陌上桑》是一首简短、通俗,极具艺术魅力的五言叙事诗。自西晋崔豹《古今注》注录以来,历朝历代研究者普遍认为,它突出的艺术特征是具有"喜剧"性。笔者通过对其主题、人物和写法进行分析后认为,它不具备"喜剧"性,因而"喜剧说"是对它的艺术特征的误解。
    • 摘要: 有时读诗词就像在逛创意服饰店,每件衣裳都个性十足。不如跟我们一起逛逛吧,在诗词幻境中借一袭飘飘羽衣。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汉·汉乐府《陌上桑》夕颜:“缃”是浅黄色,也就是说秦罗敷当时上着紫色短袄、下着浅黄色裙子,真是亮眼啊!黄和紫色差较大,很容易搭配出鲜亮的撞色之美,像含着挢黄花蕊的紫罗兰。私心揣度,秦罗敷的鞋子颜色应该略微厚重,不然会有头重脚轻的既视感。
    • 苗连贵
    • 摘要: 小时候爱养蚕,一见桑枝绽出绿芽,回家赶紧用棉花包好蚕籽,贴在胸口孵,睡觉也不离身。刚孵出的蚕宝宝又黑又小,蚂蚁似的,故又称“蚁蚕”。蚂蚁给人以张牙舞爪的感觉,蚕则是温良的,只知趴在桑叶上默默地吃。蚕长大变白后,模样更可爱。
    • 汪亚君
    • 摘要: 《陌上桑》是一直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全诗短小精悍,却全方位地展示了 一个不畏权贵的罗敷形象.诗中的罗敷具有美丽的外貌、大胆的性格,更有高洁的品格与独立的人格.她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古往今来美丽高洁与聪明才智的象征.罗敷形象不仅体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真善美的无限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值得后人不断学习与研究.
    • 唐郦薇; 亦工(图)
    • 摘要: 为了拥有一口洁白整齐的健康牙齿,每天早晚我们都要刷牙。其实,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牙齿的整洁与美观。你看《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女子:“齿如瓠犀。”也就是说这位女子的牙齿像瓠瓜的瓜子一样整齐、色泽洁白。唐代诗人陆龟蒙创作的《陌上桑》说:“皓齿还如贝色含。”意思是说洁白的牙齿好似贝壳一般光洁。唐代诗人卢照邻在《和王奭秋夜有所思》中说:“丹唇间玉齿。”意思是朱红色嘴唇间的牙齿如玉石般无瑕。古人用这么多美好的词汇来形容牙齿,足见他们对牙齿的重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