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和歌

和歌

和歌的相关文献在1950年到2022年内共计69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6篇、专利文献418篇;相关期刊181种,包括青春岁月、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考试周刊等; 和歌的相关文献由69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德明、不公告发明人、叶绍勤等。

和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6 占比:39.77%

专利文献>

论文:418 占比:60.23%

总计:694篇

和歌—发文趋势图

和歌

-研究学者

  • 张德明
  • 不公告发明人
  • 叶绍勤
  • 黄葛玲
  • 周世来
  • 张振
  • 王晓平
  • 尤广国
  • 王玉峰
  • 石宝金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祁晓明
    • 摘要: 虎关师炼《济北集》呈现出十分明显的类书化倾向。这主要反映于虎关汉诗的题材、用语、典故多出自类书,以及《济北集》的编辑仿类书体例两个方面。《济北集》的类书化,沿袭的是镰仓时代前已形成的受容中国古典诗文的传统方式。这种方式的具体应用,可以从《万叶集》《古今集》《新古今集》和歌及编辑方式中见出。《济北集》的类书化倾向,与虎关所处时代、自身修养及阅历密切相关,反映出五山禅僧在吸收宋代文化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 张哲俊
    • 摘要: 五山文学被认为是孤立的日本文学,与日本母语文学没有什么关系。但五山汉诗与中世和歌存在着直接的交流关系,直接交流的方式是和汉唱和。和汉唱和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意唱和;二是和汉次韵,这是五山诗人发明的唱和方式。和汉语言不同是阻碍次韵方式的主要障碍,但五山诗人仍然采用了依韵、用韵、次韵的三种方式。尽管与中国文学或汉诗的同类方式存在差异,但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 司志武
    • 摘要: 日本古代从无文字走向有文字的文明社会得益于接受汉字文化,在此基础上日本文学早期形态诗歌于7世纪中后期出现。日本诗歌一开始就存在汉语诗歌(汉诗)与倭语诗歌(和歌),不过大多数文学史著述对这两种语言的诗歌评价与态度存在明显的“温度差”。理解这种现象需要回到日本接受汉字文化的历史背景中,明辨以《怀风藻》为代表的汉诗与以《万叶集》为代表的和歌之间并非对立、优劣的关系,而是互相成就、相得益彰。
    • 吕碧妮
    • 摘要: 《万叶集》第一篇和歌为《早春之问询》,本文除了对此和歌在内容、表现手法、创作背景及含义方面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解析之外,分多项将其与中国同问询题材的汉乐府诗《陌上桑》进行了相应对比,在此间更易了解到中日文化的一些差异,此外对《万叶集》中其它与春日相关的和歌也进行了简要解析。
    • 张维薇; 李广志
    • 摘要: 留居唐土的日籍客卿朝衡,与同期唐朝文人之间素有亲交,与诗仙李白之间的交往细节,亦见于若干诗文的唱和。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一诗中对“日本裘”的情结性注释,是对朝衡“睹物思人”情感的释怀。朝衡和歌《天之原》在表达望乡之念的同时,亦流露了永别唐土友人的苍凉与遗憾。李白的哀悼诗《哭朝卿衡》在诠释二者“莫逆之交”关系的同时,渲染了李朝之交关系的厚重。而后,日本江户时期汉诗人籔孤山的《拟晁卿赠李白日本裘歌》一诗,则在交错的时空中延续了二者的风雅之交,在填补后世文人李朝情结的同时,亦成为李朝诗交流播东瀛的见证。
    • 武石悠霞; 金中; 牛明轩
    • 摘要: 和歌是用日语文言表达的传统定型诗,在日本古典文学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诗歌创作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使用作者团队最近提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和歌生成模型,选择代表季节的日语关键词[霞]「七夕]「秋風] 「松],由计算机生成和歌,从文学角度分析这些和歌所表达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等和歌艺术技巧.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人工智能生成的和歌在满足和歌的音数、断句规则以及内容通顺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了枕词、挂词、比喻等具有和歌特征的修辞手法.
    • 闫朝华; 王新利
    • 摘要: 众所周知,日本文字是以中国汉字为母胎发展变化而来,由起初借助汉字读音来标注和歌音节的万叶假名,再到学习中国草书和楷书之后创造出的平、片假名,都凝聚了日本人在学习中国文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平安时代假名趋于固定,一度成为贵族女性专有的书写文字,被称为“女书”。随着“国风文学”的复兴,一种书写和歌的新式假名书体--“苇手”应运而生。这种书写样式凸显了字绘结合的装饰性,增加了文字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是“和样”文字艺术创造的又一表现。
    • 韩雨汐
    • 摘要: 和歌是日本韵文学传统形式之一,起源于《古事记》与《日本书纪》所收录的歌谣(合称“记纪歌谣”),在《万叶集》时期发展为定型诗。和歌运用了包括掛词、序词、缘语、本歌取等多种独特的修辞手法。人们通过这些修辞手法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高超的技巧,是理解与翻译和歌时的重点与难点。其中,序词类似于中国《诗经》中“兴”的修辞技巧,是为了导出主旨的修饰语句,常包含比喻与双关的技巧,被大量运用于和歌之中。文章以经典的和歌为例,对序词的意义与特点进行解析,便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歌与序词修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